香港股市的主要风险:宏观风险
法律风险
香港证券市场提供经纪业务的公司主要分为3类:以机构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十几家欧美大投行的亚洲公司;以中小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的400多家香港本地中小型经纪公司:部分银行。欧美大投行凭借强大的业务实力占据了发行业务的2/3和经纪业务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而400多家本地中小型经纪公司和银行分割余下的市场份额,竞争非常激烈,小型经纪公司的素质良莠不齐。
与中国内地情况有所不同,香港证监会及交易所并不保证经纪公司的信誉及其对投资者的偿付责任,如经纪公司发生支付危机或破产,根据2004年3月31日生效的《证券期货条例》,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最高赔偿是每个账户每人15万港元。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不同,在香港,如果选择在证券经纪公司或银行开户,投资者的股票首先是托管在该证券经纪公司或银行,该证券经纪公司或银行将客户和其自有的股票集中起来,托管于香港结算公司。经纪公司或银行对投资者在账户内的股票有完全控制权。如经纪公司或银行破产,客户托管于经纪公司和银行的股票会作为经纪公司和银行的资产用于抵债及破产清算。如开户的经纪公司破产,个人投资者可能招致巨大的风险。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经纪公司前,须审慎比较,从不同渠道了解经纪公司的业务类别、资信、业务资格等情况,选择可靠的经纪公司处理投资事宜。
在香港证监会网站(www.hkscc.org.hk)发布的“持牌人及注册机构的公众纪录册”一栏,投资者可查阅经纪机构的注册资料,包括其获发牌从事受监管活动的类别。如从事股票买卖的经纪公司应持有第1类牌照,而从事期货交易的经纪公司则应持有第2类牌照。香港证监会的公众纪录册载有持牌机构及个人的详尽资料,包括他们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每个牌照所附带的条件、过去5年的纪律处分纪录及每个机构处理客户投诉的渠道。同时,纪录册亦会列出负责监察个别机构进行监管活动的负责人员的姓名,以及可以进行有关受监管活动的业务代表的名单。
另外,在香港直接开户的另一个较大的不便在于资金的汇入与转出。如果投资额度超过5万美元,无法直接将资金汇到香港账户,只能亲赴香港或通过地下钱庄。携带大笔现金亲赴香港,存在一定安全因素,而通过地下钱庄同样承受法律风险。此外,香港账户上资金的转回,也可能遭遇同样的麻烦。
由于内地和香港分属两个不同的法律领域,法律规定和司法程序都存在很大差异,投资者与境外券商或个人发生纠纷,内地法院将无法立案审理,投资者只能依据香港法律到香港打官司。同时因为投资者本人与其证券账户分属异地,发生纠纷后难以及时有效取证,如果不能提供充分的证据,投资者很难通过在香港打官司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资金成本风险
由于目前国家对结汇方面的严格管制,要想投资港股,内地投资者必须自己购买外汇,然后将美元或港币通过内地商业银行汇入相应券商在香港商业银行的账户。炒股盈利之后,如果要收回资金,也必须通过券商设在境外银行的账户。虽然我国已经放宽了外汇管制,但是居民购汇结汇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此外,港股的交易费用单边总共为3.6‰左右,另外如果内地投资者要想看到实时行情,还必须购买交易软件,使用这种软件的费用大概是每月180-220港元。由于人为增加资金周转环节,如果中间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给投资者造成很大损失。另外,香港券商等中介机构大小不一,有些小券商甚至可能随时破产,或将内地投资者资金挪用卷走,届时内地投资者很可能与香港证券公司发生法律纠纷,可是由于两地法律不同,内地法院很难立案,到香港打官司将会大大增加诉讼成本。
与外部市场关联度风险
香港股市是一个容量大、开放性强的自由资本市场,受国际政治经济、股市影响强烈,走势更直接受制于美国股市,与内地的自成体系、相对封闭运行完全不同。港股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外,受影响程度大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9·11”,再到最近的次级债,都引发了暴跌(见图9-1)。因此,投资港股不但要关注中国经济,更要关注全球股市,特别是美国股市。
市场参与者风险
1.国家机构主导香港市场
香港股市的估值目前也完全由机构主导。根据香港证监会2006年国际机构主导香港股市的调查,香港股市有70%是机构投资者,散户只占30%。这些机构管%的基金是离岸基金,即他们管理的大部资金都是来自国外。港股在他们的投资组合中,只占一定比理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在香港例。如果市场对某只股票的估值超过基金经理的估值标准,那么机构就会抛售该股票套现,将资金投向其他上升潜力更高的市场。
图9-1次级债风波令恒生指数跟随美国股市大幅下挫
2.小心对冲基金
在这些机构当中,价值投资者对行情的威胁并不大,或者说大家对中国概念股的价值认识不同,有买有卖很正常,没什么可担心的。需要特别小心的是外资对冲基金,这一类资金专门钻漏前在期货市场上曾经与来自内地的机构打过擂台,多数情况下都能占上风。面对港股市场上巨量的内地资金,他们岂能不动心。按照对冲基金的思路,他们一定不会在股价刚刚达到合理估值的上限或者稍稍高估的时候动手,这不是一个好的阻击点。恰恰相反,他们会先向上做多,推波助澜捞一把,等到涨幅足够、估值高估明显后再反手做空。目前涨幅巨大的热门股都是有权证、个股期权、个股期货的大股票,这种利用杠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手法正是对冲基金的风格。如果内地投资者只看到了巴菲特减持对股价的影响有限,沉浸在“人民币全面驱逐美元”的幻境中,那么当对冲基金将一套做空工具挥舞得令人眼花缭乱时,对此缺乏准备的内地投资者就会感到茫然失措。
那么个人投资者应如何应对以上变化呢?
第一,保守型投资者现在应该降低热门股票上使用杠杆的比率,如果看好这只股票,那就持有正股,而不要再买高杠杆的权证等衍生品,以防风险。
第二,可以转向一些冷门但股价仍被低估的股票,港股中这一类股票还很多。最近港股上市公司纷纷回购股票,起码是一个姿态。看着指数暴涨,而自己控股的公司不涨,有些大股东已经沉不住气了。买这些股票,起码可以保证短期内你跟这些大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再加上物有所值,何乐而不为。
第三,假如指数继续上涨,可以买一些国企指数的认沽权证来给自己做个保险,但不要按照全部现货比例对冲,因为指数继续向上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涨幅过大引来做空者
些内地机构在进入港股时,仍然保留着做A股的习惯,置两地巨大差异于不顾,拉抬股价时出手凶悍,换手奇高。但香港市场上外资机构资金实力庞大,碰上不按常理出牌的投机者,就会像鳄鱼发现猎物一样扑上去。港股并非只有做多才能赚钱,机构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和权证的操作,在股市下跌时获利。所以过度拉高股价,一旦引发做空者的共振,股价下跌会非常剧烈。
A-H股平价并非一蹴而就
目前,很多投资者认为A+H股中,H股价格被低估,未来上涨空间要大过A股,然而A-H股平价的到来也许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A股和H股股本的发行规模不一样,上市地供求关系不一样,投资者结构不一样。H股仅是相对A股低估而已。A股是一个封闭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非常小,其价格主要反映内地的供求关系,而香港股票市场是国际市场,与世界各大股市的变动相互关联。对于全球配置资产的外资机构来说,H股的吸引力大小是与其他海外市场和全球最优秀的上市公司比较的结果,香港股市的主流机构不会把A-H差价当做买入理由。事实上,虽然相对A股算是低价,H股目前的股价也处于历史高点。内地投资者切不可盲目追逐“A-H差价”概念。当相关H股涨幅很大时,不要追高买入,而应该另寻投资机会,以防重演B股一幕。
汇率风险
汇率凤险是市场风险的一种。由于买卖港股都是用港币,这自然就涉及到汇率风险,特别是那些用人民币购汇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见图9-2)的情况下,尽管港币也保持坚挺,但仍在1年多的时间里对人民币汇率跌破了1:1(见图9-3)。另外,如果内地投资者通过购汇投资港股的话,还会有购汇和结汇的成本问题。因为港币与美元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因此,港币汇率风险就等同于美元汇率风险。而最近几年来,美元汇率风险正在加大,人民币未来持续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投资者买卖香港证券的收益是以港币计算的,因此,投资者进入香港市场必须考虑汇率风险,即人民币换成港币投资后,再换成人民币,是要承担港币贬值风险的。另外,在人民币和港币前后两次兑换中,还有换汇成本与资金汇出汇入的成本,因此,通过购汇到香港进行投资需要对汇率凤险和汇兑成本有充分的准备。
图9-2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趋势仍将继续
图9-3人民币对港币升值的趋势仍将继续
对机构而言,可以通过人民币远期交易对冲汇率风险,但个人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则较少。一般地,买卖主要资产和业务在内地的公司股票汇率凤险较小,因为港币贬值后,这些公司以港币计算的资产、利润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