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基金作为理性交易者,但是其趋同效应导致了市场容易出现波动,拉格尼沙克等人(Lakonishok et al.,1992)就引用了1989年10月股灾后美国一名基金经理的观点,由于机构投资者存在从众羊群效应,他们都盯住相同的指标,或者看着同一份分析师的报告,所以就像旅鼠一样,在同一时间朝着同一方向运动。
机构投资者遵循动能惯性操作策略,进行趋势交易,有时候也采用反转操作策略。施莱弗等人(Lakonishok,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1994)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反向操作模型(Contrarian Model)后,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用公司过去的销杏收入,盈利和现金流增长率,并用价格与当期盈利和现金流的比率来衡最预期绩效,结果显示,应用各种方法的价值投资策略都得到了超额收益,而这种后视镜操作方法很容易导致短期主义行为。
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社会接触,会促成和加剧投资者羊群效应与短期主义行为。羊群效应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席勒(Shiller,1984)指出群体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导致了投资者不完全理性的羊群效应,这是投资者在某一特定区间对某一特定股票有集中倾向于买方或卖方的一种跟随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当这些非理性的投资者的行为社会化或都听信相同的谣言时,这个现象会更加明显。
拉格尼沙克、施莱弗和魏施尼(Lakonishok.Shleifer and Virsny,1992)提出的检验羊群行为的经典方法(LSV方法)可以测度出基金经理对于每一时期末的每只股票在市场同一方向交易相对于独立交易的偏离程度,并对美国789家养老金的行为进行检验并未发现明显的羊群行为。斯坦等人(Hong,Kubik and Stein,2004)发现投资者之间的社会接触,对投资者决策意见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甚至发现同城市的基金经理更加有可能持有相同的股票。
袁克、陈浩(2004)对我国基金行为实证研究发现整体上基金间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基金在交易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时,其羊群行为程度要重于交易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表明投资基金存在追涨杀跌的倾向,且追涨倾向要强于杀跌。国内史永东(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也对投资者行为与投机泡沫有较为全面的分析,特别实证分析了国内的机构羊群行为的存在。史永东(2005)在其博士论文《投机泡沫与投资者行为》中对投资者行为包括基金的羊群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何基报、鲁直(2006)利用中国某营业部近万个账户3年的交易数据,发现小投资者更多采取惯性交易策略,而大投资者则采取反向交易,我国基金等机构也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参与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