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不是谁发明,而是它是否够好
PEG这指标,除了流传甚广的“彼得·林奇发明说”,还有一个版本是犀牛君提供的:在台湾出版的吉姆·史莱特《祖鲁法则》序言中,译者称史莱特提出了本益成长比(PEG)概念,深得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推崇并推广之。
我不想一棍子打死,但我想说,某些史实,我是不太敢相信台版说法的,虽然我也会看,并把它作为一家之言。PEG在《祖鲁法则》中是第一选股指标,如是作者发明的,他不会不提一笔。相反,书中有“PEG在20年前开始流行”,“这(PEG)是我近3年开发的一个指标”等句。再进一步,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这是史莱特发明的,大陆版的序言也不会不提,毕竟,这对扩大该书影响力有好处,对译者和出版社有好处。孤证不立,单源不信——仅一家之言,或虽有多人言,但信源单一,这样的说法只能存疑,不能采信,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
不过,史莱特的说法倒有可能代表了真实状况。PEG,最早是(利润增长率+股息率)÷市盈率,“20年前开始流行”有可能指的是这个。“我近3年开发的”,则有可能指作者把这一公式简化成了PE/G。作为一个如此身份的人,是没必要在这种小事上耍花招的,倒是台版的说法,有为其译作助威的嫌疑。
史莱特的说法也大大降低了“彼得·林奇发明说”成立的概率。《祖鲁法则》成书于90年代前期,“20年前流行”,意味着该指标在1970年代早期就有了,当时的彼得·林奇刚入道。一般业余的、纯学术的,喜欢发明了一项东西就说,实操型、靠它赚钱的,都会有了相当成就,甚至功成身退后才公布。因此,彼得·林奇发明的可能性有,但不大。而且他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学以致富》我都看过,没注意到有对PEG的论述——也许是看的年代久,忘了;也许,我的兴奋点不在这上面。我看彼得·林奇的书,聚焦点全在他的投资哲学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与案例,这才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如有读者发现彼得·林奇对PEG的论述,望能指正)。
其实,股票投资的理论大厦,就是你一砖、我一瓦搭建起来的。成功需要很多条件、很多偶然,添砖加瓦者未必都能成牛人、名人。岁月不仅是把杀猪刀,也是一柄削人剑,只要做不到名垂青史,帷幕一落下,很快就会被削得干干净净。所以,一种方法、一个指标,有可能是某一名人大师提出的,也有可能是一个无名之辈或佚名氏提出的。它不会因牛人提出的就变得更好,也不会因佚名氏提出的就变得更坏,关键是它能否从一个侧面,揭示投资的一些本质,以及我们对它的原理和适用性的理解是否到位。
2、3个片段的隐喻
说到史莱特,有几个片段是值得玩味的:1963到1965年,推荐的投资组合回报率达68.9%,同期英国股市只涨了3.6%;1992年复出,所投资的某公司在17个月间狂涨10倍;2个辉煌片段的中间,1975年,其个人的投资企业、“一度能在股市呼风唤雨”的金融集团斯莱特-沃克公司宣布破产。
三个片段,正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股市的一个缩影。
60年代被称为“沸腾年代”:大盘停滞不前,来回拉锯,成长股异军突起,并从此使成长和价值并驾齐驱,成为2个主要投资流派。在这一背景下,3年69%,当然也算不错,但并不突出。当时最拉风的是富达基金的杰里米·蔡,一位出生上海,5岁(1949年)随父母移民美国的华裔小伙,信托基金业的第一个超级明星,也是彼得·林奇的前任的前任,69%,只相当蔡最辉煌的一个季度收益——关于杰里米·蔡,以后在谈到欧奈尔解决方案时,还会提到,因为这最辉煌一段时间,蔡的后台数据支持就来自欧奈尔,也正是通过蔡,欧奈尔拿下了富达基金,使它成为欧奈尔公司的第一个基金客户。
欧奈尔公司有三块业务。数据资讯:拥有500家基金客户,也是支撑其他2块业务的核心。旗下基金公司:欧奈尔的成长投资更适合小规模基金,所以他旗下基金数量不少,但都是规模5亿美元以下的,这也是欧奈尔不被国内机构投资者重视的原因。《投资者日报》:是《华尔街日报》在证券投资这一块的主要竞争者,它之前,《华尔街日报》有200多万订户,它之后,《华尔街日报》客户下降到110万,《投资者日报》的客户上升到87万,费雪的儿子小费雪称它为“成长投资者的圣经”——当年离开南方,去上证报,后来面临去券商研究所还是去筹备《第一财经日报》时选择了后者,我的目标一直是想做成一份中国的《投资者日报》。但对上证报,是曲高和寡,在老的总编陆国元被挤掉,新华社全面掌控报纸后,他们想做一份小菜场卖菜的老头老太都看得懂的地摊报。对第一财经日报,是曲低和寡,在最终确定秦朔来当总编后,他们改主意了,想做一份能影响中南海的报纸,什么叫文人的酸?这就是!所以在筹备了近2年,报纸即将推出前2月,我就走了。
成长投资在60年代拉出最火爆长阳,一个重要背景是:自1930年大萧条后,长达30多年里,人们对投资股票总是心有余悸。在民众心里,做股票的更是好人少,坏人多。业内,激进的、进取心强的,都在那个凄惨年份中消灭了,剩下正派的,大多成了格雷厄姆信徒,捡烟屁股,拿股利;不正派的,靠特权薅客户羊毛;活着的基金公司都在波士顿银行家手里,这个群体早在17世纪就存在了,“为客户保本”是他们信托管理的最高宗旨……别说整个市场的估值低,很多成长股因缺现金,发不出股利,看上去很危险,甚至比大盘的估值还低。这情景很像被电网电过的猴子,看到网格状、栏杆类就躲得远远的。直到有一天,一只新猴子看出了苗头:这不是电网,是麻油馓子,一猴动手,众猴抢,被压抑了多年的成长股便喷薄而出,很快形成新的趋势、潮流。
在这些新猴子中,蔡干了2年,离开富达基金,单干,几年后就清盘了,其后就默默无闻了,史莱特干到1975年也破产了。我想原因很可能在:当成长股的金被掘完后,他们依然在用昨天成功的方法来淘金。成长投资,不是1、2个定量指标可以解决的,它更需要定性;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行的,它需要一定的市场背景——大市走向和潮流,这也是欧奈尔把“大市走向”作为他“CANSLlM系统”七大要素之一的原因。
至于第3个片段,大家可脑补,90年代是个神马年代,科技与网络股的表现有多疯狂。
3、PE的正确算法
由于PE的倒数就是收益率,PE低到一定程度,哪怕G等于0也没关系,所以,尽管PEG还有“在低PE股票中寻找更具增长优势的股票”的价值,但它最常用的就是“在高估值股票中获得高收益”。所以继上周表达的“PE本身不能太高”,本周我们要表达另一个意思:“哪种PE”?
现在行情软件上显示的都是PE(动),动态的意思。比方,现在中报已公布完毕,我们看到的PE(动)就是股价÷(中期每股收益×2)。
如果只是粗粗了解一个股票的最新PE,这种算法或许有些道理——其实也没道理,公司盈利的季节性,决定了它的全年盈利未必就是Q1×4、Q3÷3×4,用在PEG的计算中,问题更大。
举例说,某股去年每股收益0.1元,今年中期0.25元,股价50元。按去年的EPS,PE为500倍,按PE(动)算为100倍。假定它中期的同比也是500%,那么,静态PE算出来的PEG为1,动态PE算出来的PEG为0.2。不看其他因素,光看PEG就完全不同。500倍的PE配上1倍的PEG,你不会动心;100倍的PE配上0.2倍的PEG,你或许会动心。
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很多谬误只有放大,才能看得更明白。
这样的例子在实践中其实很多,相信很多用过PEG的都知道。许多股票,用静态的PE看,它的PEG并没优势,用动态PE算,却极具诱惑力。许多成长陷阱,就是这么被设下的,这也是PEG风行一时后就风云流散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要用静态PE,不能用动态PE?道理一讲就明白:一个增长中的股票,当季EPS已是增长后的结果,包含了G,再用它来算PEG,岂不是一个G派了2次用场,变成了GG?
《祖鲁法则》我是在亚马逊推送中看到买的。几个感觉——
此书是为推销他的数据咨询产品Company REFS写的,虽然也有理念做内核,但毕竟,写作的目的是推销产品,所以,REFS提供什么什么指标,就介绍什么指标,有点面面俱到。作为普及投资知识的读本是不错的,但作为投资解决方案不行。投资需要聚焦,聚焦方能出典型,典型的,才有可能出彩。
为弥补过于散的缺点,作者也列出了一个股票投资解决方案,但其中相当部分是抄袭威廉·欧奈尔的。欧奈尔的CANSLlM系统,取向清晰,目标明确,所有论述都围绕着一个聚焦点,没有杂音,构成了一个清晰的、无旁骛的逻辑链,一个完整的闭环,一个充分自洽的、目标清晰的可执行方案,而《祖鲁法则》在这一点就差远了。
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理解越深透,把握得越充分、自信,越明白它的本质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论述起来就越直截,越通畅。反之,如文青偶像许知远那样,看起来很有架势,但曲里拐弯,不能直击要点,不能明明白白、直截了当地告诉你,“你妈不是我妈”,那这样的书和文章,不看为好,否则,你一辈子只能当一个文青,去崇拜一句一句曲里拐弯、拗里拗口、动辄一两百字还没说明白他要撒尿的欧式长句。《祖鲁法则》,无论在价值投资,还是成长投资的逻辑反映上,都不够典型,不够聚焦。说到底,还是像一本介绍RAFS提供的各种数据的说明书。
书中对PEG的计算,用了TTM(最近4个季度总盈利),还用了未来1、2年增长预测。也就是:你的PEG中的PE已包含了G,但还不够,要把未来1、2年预测的G也包含进来。知道成长陷阱哪里最多?就是“对未来的预测”!
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有,但不能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必须严格地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就像技术指标不能用未来函数一样,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当客观评价通过,我们才需要用“未来的预测”做进一步取舍。比方说,我在8月下旬选出了2个股票,行业属性一样,动态PE也一样,用静态PE做综合的PEG也一样,但我最终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决定我取舍的是,一个有可能会分享到行业集中的好处,成为该细分领域中的垄断者,而一个没有。这就是把对未来的预测,作为取舍背景,而不包括在客观指标里。
我想很多读者一定会关心,这是个什么股票?好吧,投资有风险,风险你自担。这个股票就是梅花生物。梅花生物的主要风险就在玉米价格上涨会影响它的收益。除此,还有什么风险?无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