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价值投资的方法是指投资于低估值、高分红的蓝筹股,与之相对应的是成长股、小盘股的投资方法。
错。
价值股的超额收益(“Value Premium”)被研究了几十年,研究认为这种超额收益在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是广泛存在的,其要素确实也包括蓝筹、高分红、低估值,但这不是价值投资的全部。
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及巴菲特早年的“捡烟蒂”投资方法,基本上都是在无人问津的极低估值的小公司上屡有斩获,巴菲特早年成名的案例如桑伯恩地图、政府雇员保险、喜诗糖果等等,在当时都是非常小市值的公司,有些业绩还很差,只是资产还不错。价值投资之所以在中国被认为是投资于大蓝筹,可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小盘股太贵了,大蓝筹相对而言估值较低、业绩稳定。
价值投资就是投资于高分红的股票吗?过去几十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来不分红。事实上,巴菲特认为高分红只是上市公司资本配置的一种方式,如果公司能将资金合理配置,获得较高的再投资回报,不分红可能对股东更好。所以说价值投资者也并不必然投资于高分红股票。
价值投资者就是投资于低估值的股票吗?很大程度上,价值投资者确实非常看重估值,喜欢估值较低的股票,但价值投资更看重未来的较高长期回报,如果回报理想,估值贵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价值投资与成长股投资是对立面吗?看巴菲特大笔投资的公司,都是长期成长能力超强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1988-2017年,市值增长超过130倍,29年的复合增速20%;富国银行,1990-2017年,市值增长超过40倍,27年复合增速15%。这些公司的长期成长,奠定了巴菲特长期卓越投资业绩的基石。这些公司和上表所列的公司都相似,反而是很多估值高的所谓成长股,成长只是昙花一现。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杰出的价值投资人,其实是更偏好于投资长期成长股,价值投资与成长股投资根本不是对立面。
你以为价值投资者不投资于高科技企业。
错。
据说这是因为巴菲特不投资于高科技股。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印象。
如果技术尖端、研发投入比较高的公司算是高科技企业,那么巴菲特投资的强生、赛诺菲这类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2%以上,医药研发所涉及的技术都是全球最领先的技术,这类算是高科技企业吗?如果说模式比较创新算是高科技企业,那么在1964年,巴菲特投资于美国运通时,其旅行支票的业务模式,也是领先于整个行业很多年,这算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投资吗?
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了苹果公司。哪怕认为苹果是家消费品公司,也有别的证据:2016年苹果研发投入是10年前的16.57倍,研发投入占收入比是10年前的1.39倍,10年前苹果是高科技企业,现在的苹果应该是超超高科技企业。
对于很多价值投资者而言,在能看清楚未来之前,确实很难下手投资高科技企业,因为价值投资往往追求较高的成功概率、追求投资本金的安全和合理的收益率。但随着竞争格局的变化,一些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也正在进入价值投资者的射程范围。
关于价值投资者不看好高科技企业,实在是个概念化的看法。相应地,认为巴菲特只喜欢消费品行业、保险股、银行股等等,也是概念化的看法。
你以为价值投资就是投资于优秀的企业,买入-持有-永不卖出?
错。
巴菲特确实说过类似的话,他曾说过,早年习惯“捡烟蒂”,只找便宜货;后来才更看中公司质量,更倾向于投资优秀企业,买入-持有-永不卖出,做时间的朋友,获得长期复利回报。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自谦——巴菲特一如既往地喜欢便宜货。他列举了多个当年最为得意、估值极低的案例,比如西部保险1倍市盈率、Genesee Valley Gas1倍市盈率、Union Street Railway是0.4倍净现金等等。
另外,美国市场也的确适合长期投资。一是资本利得税很高,长期持有相当于递延应缴税款,波段操作则成本巨大。二是与企业建立长期信任的关系,可能比做一个所谓的波段操作更有价值。三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非上市公司投资,头寸也很大。
而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就不宜机械地理解“永不卖出”,尤其是当估值出现极端情况的时候。
“永不卖出”是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一方面,拥有长期竞争壁垒的优秀公司非常稀缺。另一方面,再优秀的公司,也需要有一个合理定价。机械地“永不卖出”,其实犯错的概率可能会非常高。
你以为价值投资在中国不适用,A股投资者大部分是散户,估值水平也很高,不适合价值投资。
还错。
中国的散户较多(目前持股占比约7成),这是事实,A股整体估值水平较高,在大多数时间段,这也是事实。
但是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他们是在全部时间段内、全部上市公司范围内寻找机会,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每天都有报价,茅台2013年市盈率只有10倍、2011年万科市值在1000亿以下、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时伊利市值最低只有50亿,即使用比较严苛的价值投资标准,对于了解这些企业的人来说,都可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事实上,运用价值投资理念在A股进行投资的杰出人士,都获得了极好的投资收益。A股市场波动性较大,往往能产生极端的估值水平,拥有真知灼见的价值投资者,能猎取更大的猎物。
那么,你适合做价值投资吗?我觉得很不一定——因为多数人的理性和认识不够级。我们先来看看概念。
价值投资概念,大概是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于1930年代提出,成为显学则是60年以后的事情。
格雷厄姆版的投资的定义(1934)是:经过深入的研究,在保障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合理回报水平的行为。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就是投机。
巴菲特版则是(1999):把现在的钱投出去,为了未来赚更多钱(扣除通胀的影响)。
翻译的问题有时没法办,我们听听华人语境中的解释。
喜马拉雅资本李录应该是华人中最接近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者,他对于价值投资的要素进行了精辟的解释,他认为,“价值投资的理念只有四个(要素)”。简单概括如下:
第一,企业所有权。投资股票是投资一个公司,在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作为部分所有者,我们持有部分的价值也会随着公司价值的增长而增长;
第二,市场先生。在价值投资者看来,市场先生告诉你的只是价格是什么,而不是价值什么,市场先生永远不会指导投资。
第三,安全边际。预测的结果不可能完全准确,所以买入价格一定要大大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这样即使预测错误,也不会损失太多,假如预测正确,回报将会更高。
第四,能力圈。投资人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从而对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获得超出常人的更深理解,进而对公司未来长期表现,作出高于常人的更准确判断。能力圈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边界,只有在这个狭小的边界里面才有可能通过持续长期努力建立起“圈”。
李录认为,“前三个都是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概念,最后一个是巴菲特自己的独特贡献。”
多位前辈都曾提到过,价值投资的价值观和理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要么五分钟接受,要么从不会真正认可。
实践价值投资,要求投资者非常理性。对投资标的有深刻、全面认识;对公司未来发展、内在价值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买入价格需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力求在保证本金不损失的基础上,获得长期合理的回报。
太苛刻了,所以我劝大家还是放自己一马。
也正是因人性的强劲/理性的缺位,价值投资可能很难成为投资界的主流,不过这反而会让它持续有效。
目前市场上所谓的价值投资,绝大多数是“价值投机”,千万别动不动就跟人说自己是做价值投资的,即便在这个价值投资的“N次元年”,也别这么说。
这样就轻松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