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与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滕森有过一次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问了他三个问题:一个关于宏观;一个关于中国劳动力的结构变化;另一个关于个人。随后你会看到,更多的收获其实是来自于问题之外。
第一个问题,请教他关于未来长周期的中国经济的看法。莫滕森的第一句话是:“对未来的预期要持比较慎重的态度。”他随后说道:“中国在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绩,根源是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既有的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民的工资水平得到了提高,并且中国的比较优势也得到了极大的转变。”他对未来的建议是:“中国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去思考,当中国转型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的时候,如何来利用这些财富培训非熟练工人,充分利用这些人力资源,来进一步推动它的发展。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一系列其他资源的利用对于中国未来发展非常重要。”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未来的老龄化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提出这个问题的初衷,是因为他研究的领域正是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在这个问题上,莫滕森的回答与我的预期有些许偏差。他谈到了老龄化问题在西方国家的普遍性,老龄化带来的两个维度的影响,以及欧洲国家处理这个问题的经验和教训。
这显然还并非我期望的全部,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将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如何影响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请注意,此时莫滕森的回答是——从我个人来说,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很难做出预测。
第三个问题是:“您平时个人怎么理财,比如说投资方面是买债券还是买股票,有没有什么心得跟我们分享?”这位71岁的经济学家的回答坦率得有点吓我一跳:“实际上我不适合理财,虽然我是经济方面的专家,但是我更多关注于劳动市场。所以我的资产组合还需要依靠其他的金融学专家来帮助我。”他笑称,凯恩斯是一个非常好的金融理财方面的专家,而他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写到这里,也许你开始明白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了。
莫滕森相信,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用他的原话来说:“如果我们能够预测的话,就不会有危机了。”莫滕森认为,自己是不适合理财的,所以需要委托给在投资上更加专业的人。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也许不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之一。在他那里,我看到的是对研究领域的专注,对市场与未来的敬畏,对自己不擅长的专业的谦卑。
所以,其实我真正想不通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对自己的投资能力信心满满?在行为金融学的理解中,“过度自信”是大部分交易者的共同特征。然而真相却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并非更多自信,而是更多符合专业分工规律的投资家。功夫不在诗内,何不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