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股顶的形成标志着2000-2001年长期熊市的出现,第八章将专门讨论这一主要股市股顶的独特特征。2003年3月长达4年的牛市开始,随后长期熊市的第二个股市高峰于2007年出现。
2007年7月中旬,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始大幅度下降(见图2-6)是牛市陷入困境的第一个迹象。经过短暂的复苏后,股指继续下跌,最后于8月中旬股票卖出小高潮结束。虽然股市下跌,但成交量明显放大,这表明最初供应点已经到来。另外两个因素也说明股市回升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个因素是从7月高点下降到8月低点的股指下跌,出现了4个90%股票下跌日,这意味着投资者疯狂卖出股票。除了在1980~1981年发生的3个90%股票下跌日,在其他主要股市股顶中极为罕见。2007年90%股票上涨日或下跌日的激增的原理同样说明7月卖空某只股票存在困难,即上档放空规定的情况不复存在。
无论这一理论的优点是什么,4个90%股票下跌日和成交量的增加明确证实了7-8月股指下跌时最初供应点的到来。第二个因素是购买高潮(B点)之上罗瑞抛售压力的显著变化。从历史上看,这种交叉交易标志着供过于求。
8月份股市出现卖出高潮,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200天移动平均线显示了支撑价位,故而股市还未进入熊市。但是,随后股市回升,鉴于此过程出现3个90%上涨交易日,投资者则疯狂买进股票。不过,成交总量没有任何显著增加,仍远低于从7月高点到8月低点股指下跌成交总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股指回升阶段购买力下降,需求未能增加到10月最高水平。同时,抛售压力指数名义上下降,这说明卖家依然活跃。
2007年主要股市股顶初始阶段
在股市股顶形成过程中没有购买高潮是一目了然的。最接近购买高潮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出现在10月11日,此时股指回升未能达到牛市最高点,股票成交量增加幅度也不大(C点)。然而更重要的是,尽管股价高,但购买力远低于7月股市达到的高水平。与此同时,10月股市股顶抛售压力最低点高于7月最低点,这意味着更多股票的卖出。随着成交量的增加,抛售压力的增大,90%股票下跌日的出现,10月下旬股市迎来自动下跌点(D点),更为明显的是投资者卖出股票。显然,投资者并没有把此次回落视为买入时机,而是作为股指暴跌前的卖出股票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