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其实人类历史几乎都是一部部通胀史,货币的购买力总是在不断降低的。所以社会上对大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的担忧总是根深蒂固的。
这点我很能理解。
以往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爆发大通胀现象无非两种可能。1是社会的货币供应大增,老百姓都有很多钱,货币的购买力不断降低。2是出现天灾人祸,或者战争动乱等等因素,导致生产减少和供应不足。
通胀的经济学解释
这也可用专业一点的理论来解释。
通胀首先一定是体现在物价的上涨这个方面,没有物价因素,就不能谈通胀和通缩。
经典的费雪公式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MV=PT(货币供应*货币流速=价格*产出)。
那么价格P=MV/T,因此通胀通缩只跟三个因素有关。
1.货币供应,这里的货币供应是指哪一类货币,就有新情况出现了。
到底这里的MONEY是指基础货币Mb,或者指流通中的现金M0,是指流通货币M1,抑或是指货币供应量M2?需要各位去领悟,到底用哪一个货币指标更合适。我偏向于使用流通货币M1,但这里的流通货币M1,并不等于基础货币。
2.货币流速,货币流速表面看只有4个字,可有大学问。
因为货币流速只会体现在经济交易中,有交易就有货币流速,没有交易就没有货币流速。不管是骗也好、补贴也好、政府负债投资也好,只要能刺激交易发生,就可以加快货币流速维护资产价格。其次,我提出了个新理论:那就是所有的融资资金,都具有极强的支付转移压力,一定都可以刺激交易的尽快达成,可以大大加快货币流速,起到繁荣经济的作用。这是个重点,一定是重中之重的重点,需要仔细去领悟。那么未来债务危机爆发,信用创造枯竭,融资及信用创造萎缩减少,或者货币乘数极限化释放后间接融资额度枯竭,那么货币流速就会降低,反过来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现在大量的各种经济和货币政策,几乎都在围绕刺激交易发生,加快货币流速有关。
3.社会产出(包括商品和服务),这里指综合社会各类产品物资和服务的产出来加权平均。
产出分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发展(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会导致物价下跌及通缩,这个时候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避免通缩的深入从而抑制社会创新和抑制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另一个方向就是产能破坏和消失,例如因某些危机导致生产企业破产,或者社会动乱,战争,天灾等因素导致产能破坏,最为可怕的是人祸导致人为破坏产能,这是本人当下唯一最为担心的会导致大通胀的因素。当前社会正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就有抑制某些行业的产能达到维护资产价格的目的。
因此,考虑未来是否会到来大通胀或者是恶性通胀,就只要从以上三个因素去思考就可以了。但这三个因素必须彼此联系和制约来模型化综合思考。
以往人类历史爆发恶性通胀的原因,也必离不开以上三个因素的作用。
未来即使人民币汇率贬值导致的进口成本上升,也必然会通过以上三个因素来影响未来的通胀水平,本人的分析认为,随着人民币汇率贬值,高成本的进口也只是一个卖方因素,而不是买方因素,而决定未来通胀水平的核心是买方因素,因此未来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并不会爆发严重的输入性通胀现象。
有什么特性会影响导致未来大通胀的走势?
上述分析的是社会导致大通胀的共性。那么我们当前社会,有什么特性会影响导致未来大通胀的走势吗?
我们思考大通胀,经常使用民国金圆券时期来类比,大量的货币供应很容易导致大通胀。但我们只要再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
以往大通胀的社会,社会上的人都有很多钱,很少有债务,而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很多人和机构有很多债,却没有多少钱。
分析通胀主要就是分析物价水平。分析物价的水平主要分析交易的活跃程度。而交易就是社会中的买方使用货币和信用与卖方的物资产品和服务进行支付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有货币的持有者,或者只有融资及信用创造者才有资格成为经济交易中的买方。
而社会中大量的债务人,是没有资格成为下一场交易中的买方的。目前大量债务人的交易支付能力,在于持续的收入和资金链的维持。一旦收入降低或资金链断裂则大量的社会债务人,将失去作为买方出现的资格,在债务的逼迫下,他们必然只能成为卖方来抛售资产,这会加大物资产品的供应,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下跌。
我们当前有规模庞大的社会债务,这样会抑制未来出现大通胀现象的一个社会特性。
因此,当前社会与以往历史社会所不同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规模庞大的债务,一旦债务危机爆发,将会大量抑制货币流速,令资产价格下跌,同时伴随资本外流,被动去杠杆导致M2萎缩,货币供应量减少,信用创造枯竭导致货币流速降低,多因素综合作用,只会导致大通缩这个唯一可能。
因此分析得出未来会恶性通胀这类观点的思考者可还真需要再深入反省思考一下。用客观的历史数据来说,过去6年,货币供应量M2增加了80多万亿,较6年前增长了100%,我们不但看M2增幅同样还要看M2增长规模,货币供应量M2规模6年里增加了80多万亿,可别忘了我们在2008年的4万亿刺激之时,全国数十年来累积的M2还不到50万亿规模,这里6年就放出了之前60年的货币供应量规模。可是这6年来CPI才累计涨幅不到15%,我国上月M2单月仍在增长3万亿人民币,上周央行在主动去杠杆的政策中仍继续净投放基础货币超5000亿人民币,可是连续这数年来,我国CPI增幅连3%的通胀控制线都不能触及,同时当前市场民生物资并无任何大通胀迹象。假如未来要爆发恶性通胀,货币供应还需要增加多少万亿才能达成???其次即使有大幅的货币供应,还有另一个因素——卖方靠什么产品物资来实现与如此规模的货币供应来发生交易?这就是另一个因素“资产荒”的思考范畴了,这里不再深入。
经济通缩风险加大会引发失业潮吗?
近段时间,关于中国经济持续萎缩的论断经常被经济学家们曝出。
在国家公布的10月份统计数据中,CPI同比上涨1.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涨幅收窄;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9%,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0.9%,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11月12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报告分析,目前,CPI处于低通胀水平,需要警惕通缩风险。
一.产能过剩严重 工业通缩风险加剧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PPI持续下降表明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工业领域的通缩风险有所加剧。
他指出,有效消化过剩产能,防范可能传导到消费物价上的整体性通缩是当务之急。
牛犁分析,PPI同比与环比出现双降,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有数据显示,10月大宗商品价格与供需情况皆不理想,受国内外因素影响,5月中旬至今商品价格跌幅已达12.33%。与此同时,大宗商品的进口压力依然紧张。“由于产能过剩在全球范围内显现,各国自有产能还来不及消化,消费他国产能谈何容易”,牛犁说道。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亦持有相似观点,PPI同比下降5.9%
。
在谈及数据未来走向时,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2016年PPI将保持通缩态势,受到制造业去产能影响,或将持续为负。她指出,财政政策将在稳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包括降低有效税负、加大财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
二.居民消费品 价格出现普遍性回落
10月CPI同比大跌至1.3%,主因猪价同比涨幅回落,菜价超季节下跌。其中,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9%,继4月以后再次跌破1%,而衣食住行价格也全面疲弱。
11月以来蔬菜价格指数低位企稳,猪价继续下跌,考虑到去年低基数,预测11月CPI环比下跌0.2%,同比维持在1.3%。
食品中,蛋和猪肉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价格环比分别下降6.9%和1.9%,鸡蛋和猪肉价格自8月底以来几乎是同步回落,猪周期对CPI影响进一步弱化;鲜菜和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下降5.6%和0.5%,10月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蔬菜鲜果生产状况良好,供给增加促使蔬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非食品方面,烟酒及用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上涨3.8%、2.8%、2.1%、1.4%、1.0%和0.8%;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1%。
而环比方面,食品价格环比回落0.1%,其中鲜果、水产品、鲜菜价格分别回落1.5%,1.2%及1%。非食品类环比上涨0.2%,其中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则呈现一定的上涨,交通和通信及烟酒类则分别回落0.4%和0.1%。
三.专家:通货紧缩是过去一段时间经济过热造成的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近日表示,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在当前阶段表现为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我国连续44个月生产价格指数是负的,上一次90年代的时候是31个月,现在是44个月。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经济过热造成的,应该充分认识经济过热的恶果,动用行政手段理直气壮抓投资,不必羞羞答答。
而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表示,今年六次降息,五次降准,央行多次降准降息,总体来说实际利率最高点已过,但各部门走势分化,尤其是工业部门,现在的PPI(生产价格指数)还在-5.9%,所以实际利率对他们来说还是太高。宏观政策应该聚焦通货紧缩,所有的政策应该致力于把GDP增减指数上同比负增长这样的情况尽快逆转。
“中国经济下行承压,是转型必须要经过的阵痛阶段。”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强调,当增长和效益的关系达到重新合理的契合后,经济的齿轮会运行的更好。当前要继续刺激正价投资需求,提高产能利用率,同时在需求方面适度稳定投资,从而给供给方面提供更多机会,建立起与新的增长速度相适应的平衡关系。
四.中信建投:通缩“魅影”中期存在 失业问题即将诞生
10月份CPI同比上涨1.3%,低于市场预期。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是主因。关注主粮价格近期显著回落,这将直接拉低食品价格。猪周期高点已过。产能过剩、盈利恶化、大宗低位将使PPI中期保持负增长,工业通缩是中期问题。
通缩魅影中期存在,中国经济最大风险非通胀而是通缩。实际利率较高,制约投资消费和经济企稳。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负利率是伪命题,不会制约继续降息。降准是常态化的必要手段。关注经济下行的后遗症,失业问题即将诞生。这会进一步引致价格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