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股评人七化名董严在媒体上.大基黑幕.声称许多股评家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全靠“蒙”:"“如瞎子算命,蒙对了是我水平高,蒙错了是你运气不好”。他说,在北关,专业证券分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
假如你拿高科技股的问题去问一名石油业的证券分析员,他给你的回答只会是:“不知道!"而在我国,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无业游民人人可以客串股评,而且我们的某些分析师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千只股票了如指掌、百样问题张口即来的“全能”型选手。不但业务全能,而日交际多面。董平这样描述某股评家的H程:“除去每天必须看‘大盘’,我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约稿、股评会、讲座,不时的还要在各种媒体上露一小脸,名气越大应酬越多,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要在各个城市间赶集,坐飞机叫打飞的,常常是上午在上海,下午在北京,晚上又飞到深圳。”如此奔忙哪有时间去进行深入的公司调查行业分析、看年报?没有时间研究分析,又要保住白己的金饭碗,董平说,“这就要求助于模棱两可、左右逢源的股评术语。”
他举例说:“'逢低吸纳'这种字眼在股评里比比皆是,但怎么叫逢低吸纳?怎么叫逄高派发?亿安科技往上涨的时候,200元买进,算不算逢低吸纳?一一我说应该算 ,因为还有20%多的空间;但跌下来的时候,100元卖出,又算不算逢高派发?显然,股评所称的逢低吸纳不是指绝对价位,而是指相对低价,问题就在这里.具体什么价位算相对低价?不可说,事实上我也很难说清。“.观望与关注’也是股评文字的招牌菜,10篇股评里面9篇都会有这种字眼。前面洋洋洒洒了几百上千字,最后的结论是‘建议密切关注’一其实所谓关注,大抵就是买进的意思。但又不敢明说,怕说错。
于是含混其辞,来个关注。涨上去了我早就建议密切关注了;跌下来了我只说关注,没说叫你现在就买啊!观望也一样,多半是觉得这个股票走势不太妙了,潜台词是叫你卖掉,也是拿不准,于是叫你观望.."茧平说,这种股评术语特别高明,不会给人抓住把柄,所谓明哲保身,无论大势是起是落,个股是涨是跌,总之我没说错我只叫你朝南看,没叫你朝南走.也没叫你不朝南走。
对中国股市颇有研究的国际金融学家汪康懋博上认为,目前国内的股评家都是以图线分析(技术分析派)为了具预测股价的。而图线分析,除了中国台湾,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早已淘汰了这种分析依具,因为普遍的实证研究表明,历史股价不能预测未来股价,你也不能判定该用多少年的历史股价作基础。而之前全世界各国的基金经理们都注重对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分析,来确定买不买这只股票:另外,股评人士在传媒上预测股价也是违反职业道德和欺骗股民的,几乎所有国家的股市都不允许这种行为。
但在中国,股评人士预测股价却成了普遍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每天晚间电视台上都有“专业人士." 作股价分析。这类节目往往有这样的一个模式:观众打电话进来问,“请问x x股评家,我在17元时买进了股票,请问下一步该怎样?"股评人士往往即刻回答或书面答复“坚决持有!”“马上抛售!”
这是什么?严重一点批评,简直像算命先生!这样的摘法,造市岂不是太容易了?如果想哄拾一只股票.找个朋友打进电话一唱一和,股价很容易被哄抬。散户们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就依赖于报纸电视上的这种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股评,怎么能按公司基本面理性投资呢?汪康懋博说.他在新加坡也经常上电视台讨论区域经济和财经政策,如有观众打电话进来问股票的走势.他只能回答他们:“出于职业道德,我不能预测。”因为在美国和新加坡或其他国家,金融分析师是不能在公开场所预测单只股票的股价走势的,在国外,金融分析师需要单位推荐,连续3年经历3场各6小时的考试才能取得专业资格,是受职业道德约束的专业人士,他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写作上市公间的研究报告,并且,证券业行规规定,研究报告发布前10天,券商的研究部和销售部是不准通消息的,以防造市。所有的证券从业人员部不准用手机,而必须使用接受求者的办公室电话.以防止造市或对客户每大数字。
新加坡大华银行就因虚报超额认购倍数0.5倍,被勒令停业和收组全部领导层。有的股评家是左右逄源,横竖都对,们的股评家则是语出惊人,乱点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