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错配的影响?
根据货币错配的定义,不同的层面都可能存在货币错配,并造成不同的影响。
宏观层面
在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货币错配对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产出等方面会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引发货币乃至金融危机(Goldstein&Turner,2005)。
1.货币错配使得一国金融系统变得脆弱,增加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Mishkin(1996)首先指出,正是由于企业和银行的收入与债务的币种结构不同引发了墨西哥的银行危机。Allen et al.(2002)通过分析新兴市场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危机中的资产负债敞口,认为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伴随着严重的货币错配问题。在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本币贬值会产生不利的资产负债效应,导致借款企业净值大幅缩水,从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企业的破产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破产,最后引发大规模的货币金融危机。研究90年代以来新型货币危机的学者们认为货币错配是引发货币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Bun&认为在金融自由化和监管缺失的情况下,新兴国家资产负债表上的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相结合会导致短期外币债务和投资的内生积累,从而实际汇率升值。当发生实际的不利冲击时,同样的积累过程会反向进行,导致货币贬值,并引发货币危机或国际收支危机。此外,货币错配会与期限错配相互作用,并加剧期限错配,使金融脆弱性变得更为严重 (Bussiere et al.,2004;McKinnon,2005)。
2.货币错配还会在发生外部冲击时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国际性经济衰退导致国外需求减少时,一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反应是降低利率,刺激国内需求,并让本币适度贬值,以确保隔断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但是,在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如果调低国内利率,会引起本币贬值,而贬值将导致上述的金融脆弱性;如果通过提高利率来维持本币汇率,那么企业的财务负担会加重,总需求将下降,经济衰退可能会更严重。Jeanne&Zettelmeyer(2002)通过模型得到,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制约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对自实现的资本账户危机的能力。
3.货币错配会对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及汇率政策的实施带来困难。货币错配引起的金融脆弱性使得发展中国家虽然名义上实行弹性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将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的一个狭小幅度内,形成了所谓的“浮动恐惧症”(fear of floating)。Haus— nlallrletal.(2001)和Ganapolsky(2003)发现货币错配程度与汇率弹性负相关。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国家一般都是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情况有利(如资本流入或贸易条件改善)时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从而导致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但它们不愿本币升值,担心升值会损害其国际竞争力和导致外汇储备价值缩水,并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带来冲击,从而又陷入了“高储蓄两难”的困境。Eichengreen et al.(200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货币错配与较高的国际储备正相关。这时,如果这些国家不能在降低货币错配方面取得进展的话,它们只能选择对美元保持高度稳定的软钉住汇率制度,或者只能采取激进的方法——即实行本国经济的美元化。
4.在出现外部冲击时货币错配会导致投资的收缩及产出的收缩和波动。货币错配与本币大幅贬值相互作用,会大大降低私人部门的净值和资信,进而导致投资和产出下降(Goldstein&Turner,2005)。货币错配会引起期限错配并恶化期限错配,使偿付约束更紧,导致债务结构更多地倾向于短期债务,因此面临风险的投资项目增加,造成产出波动加剧和投资收缩(Bussirre et al ,2004;Ranciere et al.,2003)。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发生贬值时,政府将在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非贸易部门的通货紧缩和国内产出的损失)和放弃固定汇率的成本(国家信用的损失)之间进行权衡,但两种情况下产出都会收缩 (Bunda,2003)。Levy—Yeyati(2003)认为国内金融美元化与产出增长的波动性正相关。Calvo et s1. (2004)发现国内银行的美元化增加了资本流入突然中止的可能性。C6spedes(2004)发现在外债水平上升时,贬值具有不断增强的紧缩效应。
微观层面
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家庭如果其资产与负债或收入与支出存在货币错配情况,那么其净值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汇率波动冲击的风险。但是,货币错配对企业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对于存在货币错配的企业,汇率变化会产生扩张性效应(贸易企业)和资产负债表效应(Magud.,2004)。如果扩张性效应大于资产负债效应,则对企业有利;反之,如果扩张性小于资产负债表效应,同时货币错配引起企业所支付的外部融资溢价上升,会导致许多企业净值和产出下降,进而无法偿还债务而破产。当然,货币错配对企业的具体影响还应考虑该企业货币错配的规模、企业的性质(是否为贸易企业)以及贸易企业的出口结构、贸易条件、收支的币种结构等其他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货币错配的影响会相互作用。一方面,货币错配对微观主体的影响会传导至银行等金融机构(尽管它们本身可能并不存在货币错配),并叠加和传导至宏观层面,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影响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货币错配在宏观层面的影响——如浮动恐惧(固定汇率制度),导致企业不会将汇率风险内部化,从而货币错配不断积累。
商业银行存在货币错配时,来自汇率和其他经济主体的不利冲击均会加大其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商业银行货币错配也会对金融市场调控的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
(一)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货币错配对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具有明显冲击。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是银行存款,而银行贷款则构成其主要的资产,存在存款流动性带来的不确定和资产流动性缺乏的固有脆弱性,而且商业银行以货币资金为经营对象,具有较高的杠杆比例,资产负债结构短期内调整成本高,在面临不利汇率冲击时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会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脆弱性,放大汇率变动带来的冲击。
对于债务型货币错配来说,当本币升值时,金融机构外债负担减轻,而一旦本币大幅贬值,外债负担将显著加大,导致金融机构净资产下降。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都是缘于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开放后盲目借入大量外债,当本币大幅贬值时,金融机构资不抵债而引发的。对债权型货币错配来说,当本币升值时,持有的外币资产将面临贬值的风险,进而降低其利润。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债权型货币错配,外汇净敞口较高,人民币的升值不可避免地对金融机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以工商银行2012年末持有外汇头寸为例,当美元对人民币贬值1%时,其净利润将下降1.72亿元人民币。从绝对数量来看,汇率的小幅波动(如波动1个百分点)对利润表不存在重大影响,但在持有外汇头寸增加和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汇率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能显著加大。同时,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后,市场主体利用本币与外币之间的利差汇差,在不同的货币上转换套利也加大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净值波动。
(二)增加商业银行受到其他经济体间接冲击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不仅容易受到自身金融脆弱性的影响而放大,而且容易受到与该银行有着债权、债务关系的其它经济体的影响。例如,银行给国内企业发放外汇贷款,利用贸易融资为企业境外融资,同时,企业也大量利用贸易信贷来延迟资金支付。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末,在5882.22亿美元的短期外债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49.32%,企业持有的企业之间的外币负债规模接近2882.18亿美元。当本币贬值时,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合约会加重企业的债务负担,企业将难以归还银行贷款,当这类情况对银行的流动性造成较大冲击时,就可能对一国经济金融稳定造成较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印度尼西亚的货币贬值了75%,以外汇计价债务价值增长了3倍,在这种冲击下,持有外币贷款的许多企业因为债务剧增而破产,继而对银行的流动性造成较大冲击。
随着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和市场主体自由支配外汇资金的灵活性增加,货币错配的风险向微观经济主体转移,但是由于缺乏避险金融工具,微观经济主体“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运作模式导致其自身的货币错配程度加深,货币错配在微观层面上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必然会叠加和传导到宏观层面,形成系统性的货币错配风险并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
(三)弱化金融市场调控的有效性。在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下,为了维持汇率相对稳定,中央银行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最大买家,在没有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或者对冲不充分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加必然引起基础货币和M2增长过快,并最终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对此采取了对冲操作,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规模有限,不可能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完全进行对冲,而且对冲需要支付成本,并且会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对冲操作不具有可持续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国外需求减少时,一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反应是降低利率,刺激国内需求,并让本币适度贬值。在存在货币错配的情况下,本币贬值会产生不利的资产负债效应,导致借款企业净值大幅缩水,从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企业的破产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货币错配情况下,以利率作为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效力可能受到制约。
货币错配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指的是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时,由于货物和资本的流动使用了不同的货币计值,因而在货币汇率变化时,其资产/负债、收入/支出会受到影响。它在新兴市场经济体较为常见。 货币错配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有效运行构成了严重制约。更重要的是,业已发生的金融危机证明了货币错配是其爆发的一个诱因,极大地危害了经济。毫不夸张地说,货币错配威胁着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因此,找出货币错配的原因进而对其有效控制一直为西方学者所关注。 实际上,中国一直存在较严重的货币错配,但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渐趋灵活后这一问题才引起重视。在此种情况下,货币错配风险迅速显性化,不仅涉及中央银行,也关系到诸多微观经济主体。然而,无论是关于货币错配的研究还是对货币错配的监测,国内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以国家层面的货币错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针对学术界近年的研究,归纳分析货币错配的理论界定、经济效应、度量指标,论述货币错配的一般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货币错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Goldstein和Turner设计的实际货币错配总额指标量化我国1981-2005年的货币错配程度,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尝试对货币错配的影响因素作出了实证检验。最后,据此提出弱化货币错配的政策建议。这对顺利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确保我国经济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