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的本质
波浪理论是技术分析工具中的一朵“ 奇范”,野心勃勃地企图从全局的角度对行情进行把握,这是所有技术分析工具当中,最难以把握、最容易引起分歧的。换句话说,这应该是最不靠谱儿、最不实用的工具。不过,在一些分析人士的眼里,这却成了高山上的雪莲、幽谷中的兰花,认定其中必定隐藏着破解行情的密码。一旦有所领悟,是很值得在人前炫耀的-件美事。 据说这套理论的发明者,当年是参考了大自然潮涨潮落的规律,而恍然大悟总结出来的。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生搬硬套的“仿生学”运用,行情的千变万化远远不是波浪理论所能涵盖得了的,精确性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以上的形态类、切线类工具,以及波浪理论本身对行情的原始数据,都没有进行任何的变形处理,也不过是基于对行情的观察,进行了一番概括、总结、归纳,从而提供了一番自己的解析而已。
与这三类工具对原始数据不进行任何变形处理的做法有所不同,指标类工具在这方面则要走得更远一些。指标类工具发明之初,就带着强烈的企图,希望透过行情的表面发现隐藏于背后的真相。具体来说,就是想先人一步地发现繁荣背后的危机、衰败之后的转机。如果依然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记录行情,那么其节奏也就会和行情是一模一样的,也就难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了。基于这样的考虑,指标类工具大都需要对原始的数据进行一番变形 处理。这些指标通常都是根据走势某一方面的特点, 然后提取价、量方面的数据,套用一些数学公式而得到的。
原始的数据套用数学公式这么一处理, 完全就把价格信息的本来面目扭曲变形了。这就使得有些指标的“拐点”与K线系统的最高点、最低点不再是一种一对应的关系了。比如,RSI 揭示出来的最高点,最低点,通常会比现实行情的最高点、最低点要提前一些。如此一来,有的时候就会产生指标与行情的矛盾之处。一波行情到了后期,尽管涨势或者跌势还在继续,但是指标却已经显示行情应该掉头反转了。到底是根据指标来采取行动呢,还是根据行情的实际情况继续保持观望呢?在这个时候,如果一个交易者透过指标类工具的“哈哈镜”来考察行情,这种矛盾之处,就难免会引发心理上的摇摆不定。
通过对以上几种常用技术分析工具的讨论,稍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源头上来看,许多技术分析工具都要依附于K线系统之上;而K线系统对于行情信息的简化处理,本身就带有断章取义的性质,可谓先天不足。在推论的方法上看,所有技术分析工具,同样也不是经由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经验的观察而得出的或然性结论。
在行情与技术分析工具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行情永远是第一位的,而技术分析工具是第二位的,先有行情其后才有技术分析工具。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当行情与指标相左的时候,你要坚定地相信行情本身,而不是它的派生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