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干扰
中国有句老话,“吃一堑, 长一智。”其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就是要从错误的、失败的经历当中吸取教训,才能有利于日后长远的发展。中国还有句话,叫作“事不过三”。意思是告诉大家,不要-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这些充满了生活智慧的至理名言,一旦到了交易的世界里,都被操盘手抛到了九霄云外。不要说什么“事不过三”,同样的错误,即使操盘手犯过10次、20次,甚至上百次之后,如果能不再重蹈覆辙,那也是一件足以叫人感到欢欣鼓舞的事情了。
在交易当中,大多数操盘手会反反复复地犯下同样的错误,而且许多时候完全是明知故犯。明明知道应该完成的动作,可就是做不到位;明明知道是不应该犯的错误,却偏偏鬼使神差一般地做了出来。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之顽固?难道就不长一点儿记性吗? 他们的自制力都跑到哪里去了?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禁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事实上,由于自己的过失招致了巨大的损失之后,操盘手往往也会做一番深刻的反省,期望下一回一定不要再犯。不幸的是,每每事到临头,他们依然还是控制不住冲动,他们真的是有些身不由已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当中,都另有一个自我的缘故。
人的思维是极其复杂的,至今仍有许多地方是目前科学水平所难以探究分明的。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感知到的,这就是人的思维除了具有理智的一面, 还隐藏着另外一股神秘的力量。这是-种有别于理性思维的非理性力量,包括了情感、情绪、直觉、灵感、本能、下意识,等等。这种状况形象地说,就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两个自我。在我们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两个自我并非总是意见统一、 步调一致的,而是呈现出时而合拍、时而矛盾的状况。两者合拍的时候,没什么好说道的,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哪一方的力量会更强大一些呢?
有关于这一点,前人早就有所认识。16 世纪有位叫伊拉斯谟的荷兰学者,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众神之王朱庇特赋予人们的激情多于理智-两 者的比例大概是24:1。为了制衡理智的单极力量,他扶植了两个暴君:愤怒和贪婪。理智与这两股联合力量对抗的胜算如何,看看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理智只好使出了最后一个招数,不断强调道德规范,直至声音沙哑。而愤怒和贪婪则让理智见鬼,而且越来越吵闹和嚣张,直到最后理智筋疲力尽,放弃、投降。”
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形象地描述了人类所面临的某种困境。那么是不是真如伊拉斯谟所讲的,理智最终总是会缴械投降呢?依据我们的生活常识来看,这个判断显然有点儿过于偏激了。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发生冲突之时,理性并非全然没有作用。有许多时候,理性也是能够约束非理性冲动的。不过,他所讲的话,还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伊拉斯谟观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指出了非理性具有异常顽固而又难以对付的特性。
为什么当非理性与理智发生冲突的时候,通常总是非理性会战胜理智?这是人类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果。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大自然中不可预知的风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致命的危险。为了生存,人类必须发展出能够自动反应的机制,这样可以有效节约时间,哪怕只是节约了微乎其微的一点儿时间,有时候也能够救人一命。这种本能的思维方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时至今日也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那些小时候被狗咬过的人,他们只要-听到狗叫声,哪怕只是体量只有一点点的小狗,他们也会立刻地紧张起来,并且马上就会做出向后退缩的躲避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