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
全球著名的投资商,《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87岁的沃伦·巴菲特保持第二位,财富增长31%,成为越过1000亿美元大关的第二人。
少年巴菲特
在1942年,当时12岁的巴菲特已经有了120美元,大致相当于2007年的1272美元,用今天汇率来算的话有七八千了。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到了12岁有个七八千块钱根本不算什么,因为每年压岁钱都不少。但是巴菲特的钱不一样,大部分他是自己挣来的。
6岁的时候,巴菲特就开始卖口香糖,他从他祖父的杂货店里买口香糖再挨家挨户向邻居兜售,每卖一包能赚2美分。后面又在夏天给在湖岸旁边的晒日光浴的人卖可口可乐,每半打可乐他就能挣5美分。
10岁的时候,他在奥马哈大学橄榄球比赛期间找到一份卖爆米花的工作。
所以在12岁的时候,自己挣得钱加上他爸爸给他的20美元,他拥有了120美元。
这点上,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还是有很大不一样的。美国家长一般在小孩小时候就鼓励其独立自主。而中国家长希望小孩多花时间的学习上,基本上比较少让小孩干活。
少年时代的我们
我的小学二三年级在乡下度过。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劳动,布置了一个任务是去摘棉花,然后把摘到的棉花带到学校,到时候学校联系收棉花的人,当场就可以卖了换钱。
我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摘棉花这件事情。
棉花之所以叫花,因为它很像花一样开起来,而且开之前也有花苞。但是花苞开的时间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一般农民会等棉花开了一阵子,然后去摘一批,过个一两个星期,又有花苞开了,再去摘一批,去摘个两三批,就基本上把棉花摘完了。
而学校叫我们去摘棉花,就是去那些已经被摘过几批的地里去摘那些已经被放弃的棉花。摘过几批之后,花苞已经很少了,后面开出的棉花也比较小,农民基本就不费那劲再去摘了。再去摘找起来就比较费劲,往往要走好长的路才能摘到一朵。而且棉花很轻,想摘个两三斤很费劲。
我当时出去摘了一上午半斤都没摘回来,还搞得很累;我奶奶实在舍不得,直接把她的棉花给了我三斤。
周一上学我爸送我去,顺便把棉花交差。放学回来听我爸说,你们班上的棉花基本都不是自己摘的,都是家长给的,我很吃惊,我想你怎么知道的。我爸说,一般最后长出来的棉花都是发育不好的,摘下来的颜色偏黄而且花朵比较小,哪像你们交到学校的又大又白。现在想想我爸都能看出来,学校里的老师应该也是心知肚明。
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任务,一方面鼓励了学生劳动,另一方面又避免了浪费在地里的棉花。
我记得当时学校还有任务是捡废铁,废纸啥的,但是我看也基本都是家长帮忙搞定,谁舍得让自己小孩去翻垃圾堆呢?
人生第一只股票
再说到巴菲特的120美元,他招募他的姐姐为他的合伙人,一起买入了一只股票。这只股票是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他们买了三股,一共花了114.75美元。为什么会买这只股票,是因为他爸爸最喜欢这只股票而且一直向他的客户推荐。
那年6月,市场走势低迷,一路下行。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股价从38.25美元跳水到27美元。巴菲特说,在上学路上,他的姐姐多丽丝每天都在“提醒”他,他的股票在下跌,当时他觉得压力大到可怕。因此,当股票回升的时候,他以40美元卖出,为他和多丽丝赚了5美元。不过,城市服务公司的股价很快就涨到202美元。
巴菲特回忆起第一只股票的经历时说他得到了三个教训:
不要过分关注股票的买入成本;
不要不动脑筋急于抓住蝇头小利。
如果他能更耐心一点,就能赚到492美元。而且他发现,他从6岁开始辛苦干了5年才积攒了100美元,而股票的速度比他干活赚钱快多了。
关于帮别人投资的体会:如果他出现投资失误,那可能会有人因为他而烦恼和不安。所以他不想对其他任何人的资金负责,除非他非常确信自己会成功。
很显然,当时的巴菲特对股票一无所知,学到的教训也不一定就对。但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