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可能会让人产生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巴菲特、芒格等投资大师都认为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要比用便宜的价格买入差的公司长期来看更加有利可图。但另一方面,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低市盈率的组合长期来看又能够大幅地战胜高市盈率的成长股组合。这是否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其实这只不过再次说明一个道理:事实的全部真相往往是个多棱镜,不要仅仅看到其中的一个棱面就匆忙地宣称掌握了真理。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不同语境下对“成长股”的定义。在原文中,成长股与价值股的定义是“那些股价与基本面相比较低的股票被称为价值股,而股价与基本面相比较高的成为成长股”。所以很清楚,其实质是低估值股与高估值股的对比,那么高估值股是否就是成长股投资大师菲利普·A·费雪所言的成长股呢7我们如果去看一下他所著的《怎样选择成长股》就会发现,费雪对于成长股的选择具有苛刻的基本面标准并且对于交易的价格也有审慎的态度。因此,可以说统计中所谓的成长股与实际意义的成长股不是一个概念。
更重要的是这些统计是基于大数据量上的一个结果(比如这里的任何一个分组包含了上百只股票,是这一特征群体性的总结),因此它从总体的概率角度而言具有高度可参考性,但就投资的具体个体而言其结果的概率分布就要广阔得多了。举个例子,从千百万的统计样本来看,也许高学历组的工资水准,要明显高于低学历组,但如果仅仅是任意分别选择10个高学历和低学历进行对比,结果就可能大相径庭,其实这是一个统计的样本范围上的合理偏离。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高估值全体整体输于低市盈率群体,是非常符合价值原理的——真正优秀的企业是极其稀少的,大面积的高溢价透露出一种奇怪的信息:大部分的公司将在竞争中胜出—这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的。所以大样本中的高估值群体必然由于大多数企业的归干平庸,遭受估值和业绩的双杀,而被整体拉到一个最低的收益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