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较为常见的例子,很多书籍中在讲到MACD这个指标的时候,关于使用方法,一般都是这样叙述的,MACD是一种趋势性指标,在实际使用中顶背离是看跌信号,底背离是看涨信号。
往往看到这段描述的投资者会打开交易软件去验证一下,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的,有些投资者可能发现了这样的例子。
上证指数(周线图) 2008年3月-2010年10月。
这些投资者会觉得,好像掌握了很关键的秘诀或者说一种极为有效的技术分析方法,于是打算马上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操作。
但是有的投资者会找到这样的例子。
如下图一,上证指数(日线图) 2006年6月-2007年6月。
图二,上证指数(日线图)2012年7月—2012年12月。
这时投资者会觉得这个描述一点都不靠谱, 根本没有准确性可言,于是马上就对MACD这种指标或者整个技术分析失去信心。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呢?到底是技术分析本身的缺陷,还是投资者的理解和使用方式有问题呢?
那么我们将后面这两张图稍微做一点改动再来看。
如下图所示。
如下图所示。
看完后面这两张图片,很多投资者马上会感觉到,好像找到了一些关键点。原来这两个例子中的顶背离和底背离出现之后不是没有上涨或者是下跌,而是后面的上涨和下跌分别遇上了压力线和支撑线,在触及压力线和支撑线之后波动性被反转,又回到了原来大一个级别的趋势中去了,才造成看起来好像顶背离不跌,底背离不涨的情况。
咱们先别急着高兴,我们仔细地考虑一下,为什么图一中第一次顶背离出现之后并没有触及日线上的支撑线,而是依然在短暂下跌之后,波动性地下跌也被反转回到了上涨趋势中去了呢?这种情况下,支撑和压力的问题是不是又解释不清楚了呢?
1.压力线和支撑线的加入
是的,图一中第一次顶背离的确不能用压力线和支撑线来解释,这种情况需要怎么来理解呢?
这种情况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到BOLL指标一共由三条线组成,把K线图分隔成4个区域,分别是上轨以上的极强势区域,中轨和上轨之间的强势区域,中轨和下轨之间的弱势区域和下轨以下的极弱势区域。
在强势区域中出现的顶背离不会直接诱发大幅度的下跌,往往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回调,只要不跌破中轨进入弱势区,还会回到之前的上涨趋势当中,尤其是在遇到支撑线有效支撑之后,效果更为明显。同样的道理在底背离出现在弱势区也是一样,大家可以对照前后的两个图二来看一下。
2.波动性下跌和趋势性反转的区别
看到这里会有一部分投资者恍然大悟,觉得这就可以解释清楚关于MACD顶背离和底背离的问题了,同时也有心更细的投资者会马上想到另一个问题,如果股价保持在强势区域的话,就算出现顶背离之后,可能会波动性下跌回调,之后重新回到上升趋势里,那么真正的趋势被反转之前,股价不也运行在强势区域,那么波动性下跌和真正的趋势反转怎么进行区分呢?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再来看一张图。
上证指数(日线图) 2006年1月-2011年8月
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趋势真正被反转的时候是K线先出现波动性下跌,跌到BOLL中轨支撑,进入弱势区之后,会因为之前的上涨惯性而有一波反弹出现,等这波反弹触及之前压力线转变而来的压力线时,再次出现MACD死叉或者是顶背离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势已去的时候。
看到这里大家再回头想想,我们要讲清楚的是什么问题?
MACD的顶肾离看涨,底背离看跌是否正确,结论当然是肯定的。这个流传了很久的技术分析中的一项方法是没有根本性错误的,但就是因为MACD顶背离和底背离虽然看起来都一样,在不同的趋势下,却显示不同的效果。总的来说,在明确的上涨趋势中,没有有效跌破关键支撑线的顶背高会带来回调,但不会造成直接的趋势反转性下跌,在明确的下跌趋势中,没有有效突破关键压力线的底背离会带来反弹,但不会造成直接的趋势反转性上涨,MACD顶背离和底背离效果最为突出和明显是在行情处于盘整期的情况下。所以横盘整理期是最好的利用MACD背离这种指标用法来抓取波动获利的情况。
下面继续看一个案例。
上证指数(日线图) 2013年6月-2014年9月。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不那么标准的MACD背离形态,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和考虑呢?以及MACD判定趋势之后,仅靠一个周期K线和压力支撑系统还不够,需要跨一些时间周期的K线图来辅组判断等。
说起来就是简单的一句话,MACD顶背离看涨,底背离看跌。真想解释清楚,并用图例详细进行说明,那么说明MACD这个指标中0轴的作用、红绿柱的作用、指标的来源和计算方式等就够写一本书的了。可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为了清晰、简明地把MACD最基本的用法说出来,还只能是靠一句话进行,说得啰嗦了,这个东西就传播不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