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纳入A股,终于有了消息。一直以来,A股有一个外资情节,市场下跌时,就会研究说,外资在买入,甚至频频喊出“外资抄底”的情况;虽然我们对于A股的国际化非常看重,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纷纷创出历史新高,并且一路持续慢牛,唯独A股起起伏伏,尤其是最近2年来指数股灾、个股股灾总是不期而遇,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
A股反思:国际投行与中资券商的差异
A股与欧美股市的走势差异一目了然,8年的慢牛持续至今,而A股这期间除了有过2009年超宽松货币政策和2015年资金杠杆牛市,即两次因资金泛滥带来的牛市之外,大多数时间都是慢熊周期,期间还有过几次股灾式大跌。玉名认为这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A股的特征就是资金推动, 市场之所以总是期待“外资抄底”、“MSCI纳入A股”、“养老金抄底”、“大股东增持”等,内心是希望去套用历史上牛市时资金泛滥的场景,由此希望市场趋势改变。且不说入市资金大小,能否撬动市场趋势;单纯从这些资金角度来说,其同样是逐利的,其没有解放市场被套筹码的义务。
这样说可能还是有些晦涩,以券商板块举例吧,在6.19日行情中,券商板块有异动,被解读为是MSCI纳入A股后受益,但6.20日就再度下跌。但实际上,我们要明确的是,A股的券商股是靠天吃饭的板块,市场牛熊周期对其影响巨大。而国际投行则并不是如此。
在2015年A股资金杠杆牛市之际,中信证券的总市值快速扩大超过了3500亿元(如图,这是2015年时全球券商的估值数据图)。当时A股的投资者也高喊为国接盘,中信超过高盛成为全球第一只是时间问题,但随后我们看到的是随后资金杠杆牛市崩盘,中信证券如今总市值不足2000亿元,跌幅近60%。相比之下,高盛股价节节攀升,再创新高,坐稳了全球第一,那么为什么中信比不过高盛呢?玉名认为抛开其他因素,单纯从基本面分析,主要是行业盈利模式,中国的券商靠的就是自营和和股票经纪业务,说白了就是靠广撒营业部,靠股民的交易费用赚钱,这极大地依靠股市行情的活跃与否。
高盛其中股票经纪业务收入占比非常小,甚至没有营业部,高盛的自营业务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历了去杠杆,对于收入的贡献也只有20%;高盛赚钱最大的一块来自于FICC(固定收益,货币和商品)客户的收入,由于高盛是全球化的投行拥有定价权,也大大提升了其盈利空间,同时不再依托股市行情的牛熊起伏,都有稳定的收益,而我国的券商在这方面是空白。所以,在A股方面,券商板块要有行情,必须是在牛市周期,否则难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