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将过去一半,但银行股的市场表现依然没有明显的起色,银行股被压制的关键因素在于投资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虽然目前监管层已经对不良资产出表的方式进行了试点,但是改善程度仍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2016年下半年,银行的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随后,银行将加大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来应对大量暴露的不良资产,这将影响银行的利润和ROE。不过,不良资产出表有助于银行释放风险,加上目前银行股整体市净率仅为0.85倍,处于历史低位,这些都会对估值有提升作用。
从中短期来看,银行股受到压制的主要因素在于对不良资产爆发及处置的担忧。信达证券认为,不良资产的爆发带来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压制银行股:首先,不良资产快速上升,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从而引发投资者的担忧;其次,不良资产的加速爆发将加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引发ROE的持续下滑;第三,不良资产爆发消耗银行的净资本,从而限制银行开展贷款业务,影响其收入及利润。
从长期来看,银行面临的困境在于净息差收窄后,银行如何改善传统业务没落后带来的收入和利润的下滑。
银行股脆弱的平衡
不良压力山大
不良贷款规模及不良资产率的不断攀升,以致近几年来压制银行股的最重要的因素,直到现在,这一负面影响因素仍未消除。在银行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下,除了考虑商业银行公布的不良资产规模以外,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有望转为不良资产的资产应当也予以关注,这里有其需要关注商业银行逾期贷款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从逾期贷款整体规模来看,国有银行逾期贷款规模较大,城商行规模最小,基本与银行开展业务的体量有关;从增速来看,全部逾期贷款增速较快,平均增速在40%以上,最高达到85.53%。此外,商业银行非正常贷款率约是不良贷款率的两倍,股份制银行最高,这一点也应当密切关注。
除了关注银行公布的不良率以外,还需要注意银行资产中有可能变为不良资产的贷款。我们将逾期贷款(>90天)与公布的不良贷款余额视作非正常贷款来计算潜在的不良率,从分布银行来看,三家城商行公布的不良贷款和非正常贷款率行业最低,国有银行中除农行经营业务特殊性而较高外,其他银行均保持了较低的不良率。全国股份制银行由于开展业务的多元性和跨地域性,不良资产率远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除了不良贷款率以外,银行加大拨备后导致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也是压制银行股的重要因素。
受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影响,各家银行几乎都加大了贷款损失准备以应对不良资产的爆发,但与之对应的却是拨备覆盖率的持续下降。2015年的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约为2.43万亿元,环比上升5%;当年的拨备覆盖率为175.03%,环比下降6个百分点。拨备上升而拨备覆盖率下降的现象自2012年起开始已经持续了3年,且有进一步下行的趋势。
从上市银行来看,拨备覆盖率的变化与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分布类似。国有银行拨备覆盖率下降最快,其中农行和建行下降最快,降幅分别为97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城商行中的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则出现回升,分别回升23个百分点和105个百分点。
对银行而言,大量计提拨备后,引发其ROE持续下降。银行在利润尚可的年份为了应对不良资产的爆发,会增加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从而影响银行最终的净利润,导致ROE的不断下降。在经济下行趋势未见好转的情形下,未来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仍将继续下滑,净利润可能出现同比负增长。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大规模爆发加剧了对资本净额的消耗,加之《商业银行新资本管理办法》部分监管目标需要在2018年实现,加大了商业银行对净资本补充的需求。2015年,仅5家上市银行净资本出现正增长。此外,在2015年,上市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了多次融资,大多是为了补充资本。尽管目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仍能满足监管要求,但在不良持续上升、资本净额消耗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仍然面临很大的补充资本的压力。
不良资产的爆发与处置只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对银行造成的中短期的压力。从长期来看,息差不断收紧以及融资结构转变对传统业务的冲击将持续压制商业银行的盈利,传统业务须需转型。2015年,央行多次降息降准,加之近年来实体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的发展承受较大的经营压力,这将是长期压制银行股的负面因素。
与海外银行相比,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一直过度依赖息差收入。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仍以利息净收入为主,虽然近年来利息净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70%以上,而海外商业银行的这一比重约为40%-50%。
不良处置减压
银行体系内部信用风险的缓释政策,才是银行板块真正的催化剂。中国经济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和“债务通缩陷阱”,银行体系内部信用风险的缓释将主要依赖政策,这方面已经有风声。据了解,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搭建不良资产缓释处置平台,甚至有人呼吁希望能够成立民营的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不良资产。由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将综合化经营作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而不良资产管理只是其中一部分业务。这类新兴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组建理应成为风险缓释政策中重要的一环。
目前,压制银行股的因素主要是不良资产的爆发。2016年以来,债转股的重提、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等政策无一不是围绕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出表来展开的。随着不良资产处置政策的陆续出台,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程也在加速进行中。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仍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是将不良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这一手段实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出表的需求。
作为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之一,证券化通过将未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盘活,回收利润,基本上保证了银行的坏账出表,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中国资产证券化自2004年1月至今共有571笔,其中以不良资产为标的的只有4笔。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规模总计为134.15亿元,其中3单的发起人是资产管理公司,仅建元08的发起人是建设银行。目前这4单不良资产证券化均已到期。
除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外,不良资产处置政策的出台,尤其是债转股的推出也对银行股构成利好。
中国1999年曾经实施过债转股,当时设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来收购从四大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债务,转为公司股份形式,用后续股份分红冲抵债务。至2000年1月24日,国家经贸委共审查推荐了“债转股”企业601户,拟转股总额4596亿元,其中78户企业已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银行签订了“债转股”协议、框架协议或意向书,转股金额为1122亿元。1998-2000年三年期间实现净利润3915亿元,其中2000年国企利润达到2392亿元,比上年猛增140%。
在2016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表示,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此次管理层再提债转股,国内与国际的经济环境与当年有了很大的差别,此轮债转股强调通过市场化手段来降低企业杠杆。
2016年4月23日,银监会、科技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选择了北京、上海、苏州等具有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城市进行投联贷试点。虽然目前《商业银行法》不允许银行直接持有股权,但投联贷业务有望帮助银行通过成立投资公司子公司的方式,对创新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建立在严格的风险隔离基础上,以实现银行业的资本性资金早期介入。因此,投联贷试点将给银行业带来全新的业务机会。6月15日,MSCI指数以需要见到中国停牌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由又一次拒绝了A股的加入,但相比上一次拒绝,A股已经在诸多方面有了实质性成长,离纳入MSCI更近了一步,且证监会对此表示,A股是否纳入MSCI,并不会影响资本市场改革的进程。
按照MSCI的标准,A股已经达到海外投资者开发程度和资本流动性两项标准。未来如果A股被纳入MSCI指数,将吸引大量外资的流入。基于此,作为权重股的银行股极有可能受到资金的追捧。2005年,台湾地区被纳入MSCI指数前后,台湾地区银行股大部分跑赢市场基准,以此为借鉴,内地银行股的股价或将借此提升。
总之,在当前时点,银行股的投资逻辑基本遵循盈利下滑与估值提升共同影响银行股走势的原则。不良资产爆发导致银行业净利润、ROE持续降低,但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将释放银行业部分风险,提升银行股的估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