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认为为什么知而不行?
既然价值投资法的概念已经流传多年、也证明其绩效过人,但为什么真正按图索骗的人却不多,这一点,格雷厄姆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这的确相当奇怪一即使竭尽所有专业股 票从业人员的心智,找得出既万无-失而又乏人问津的投资方法,但我们的职业声誉难道就建立在这个未必发生的事实上吗?
格雷厄姆所教授的价值投资法,过去几十年来数度在市场上:引领风骚,特别在空头市场、或市场状况不明时,格外获得投资人的青睐。而当大盘由空翻多、嫩钱似乎易如反掌时,则又会被投资人抛诸脑后。虽然身体力行价值投资法的投资人,有相当成功的长期投资绩效,但美国国内企管研究所的教学重心仍然放在理论方面,诸如效率市场假说(e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进出场时(market timing)、以及资产组合(asset allocation)等。
学术舆论对于格雷厄姆学说及上述理论毁誉参半。然而在企管研究所、媒体与投资人一窝蜂竞逐新学说的同时,巴菲特以及其他格雷厄姆的信徒却早已默默赚取了大笔的投资利润。
即使如此,许多初人门的投资人仍然对价值投资法望而却步,担心这些概念过于艰涩,不是没有新手发挥的空间,就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行家主控全局。事实上,虽然投资人应该尽可能了解各种关于股票价值的评估方法,但其中只有几种最基本的概念,真正需要精通,只要愿意按部就班学习,并不难学握价值投资法的诀窍。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市场上有这么多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以及机构投资人,散户根本无从使力。他们质疑:“专业投资人不是早就锁定所有被低估的潜力股,抢走了真正有价值的低廉股票?而我们则什么也捡不到。”
的确,价值投资法对于大型投资人特别有用,尤其是信托专户的管理人。约翰,(JohnJTrain)其1980年的畅销书《股市大亨)(The Money Masters)中指出,格雷厄姆的方法“似乎对于机构法人,例如银行管理的退休基金等投资组合特别管用;此法不但条理分明、十拿九稳,而且特别适用于银行。”
虽然已经有不少机构法人置身价值投资法的丛林中,但树上的果实并不会因此一扫而空。大型共同基金就像是个笨重的巨人,蹒跚学步的同时,顶多只能检拾树顶的果子,由于长得太高太大,所以看不到隐藏在树叶之下、或是树底的紧累果实:面敢户投资人则相对较为矮小灵活,就算与巨人同行,还是可以满载面归。
格雷厄姆在1974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就指出了这点:个别投资人如果有正确的投资原则及投资建议,日积月累下来,投资绩效一定远胜于机构投资人。信托投资公司的投资标的通常不超过300个,但散户却可以有多达3000个的选择。真正潜力股的流通数量通常有限,达不到法人一次购买的规模;从这个角度来看,机械法人反而不见得是散户的竞争对手。
巴菲特与柏克夏哈萨成所面临的,正是机构投资人的典型难题。就像其它大型共同基金一样,巴非特必须每次买进足额数量的股票,如果他不见次大持有几家大公司的股票,可能就得零零散胶地买进几千家小公司的股票。这不但在实际操作上有困难,管理这些投资标的所付出的成本,以及因为无法掌握这些公国所造成的投资风险,更是无法估计。
但这并不代表巴菲特已经放弃了格雷厄姆与杜德的投资法则。1994年巴非特在柏克夏哈萨威公司的年报中指出:“问题不在于它是一个过去管用、今日却失效不灵的方法,相反地,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公式-投资一家价格公道、体质良好、有优秀管理团队的公司必然可以赚取合理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