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是一块点股成金的魔法石
—直以来,无论在牛市还是在熊市,资产重组都是资本市场中最有吸引力的题材,也是备受投资者追捧的热点话题。那些具备重组概念的公司,向来是投资者大把“砸钱”的特殊群体。而重组后的上市公司,也常常不会让“砸钱”的投资者后悔,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态度,让投资者享受到财富增长那种令人心跳加速的快感。据公开数据显示,位列2009年涨幅榜前十名的大牛股,半数以上属于资产重组股,其中,最大涨幅的股票创造了全年涨幅超过500%的奇迹。
重组,像是一块点石成金的魔法石。仿佛每一只股票只要与重组扯上关系,即便是原本业绩不好的股票,也可能“飞上枝头变凤凰”。
在重组的躯体里,到底隐藏着怎样强大的力量,能幻化成如此神奇的魅力?
所谓重组,其实是一种利益的重新组合。具体到股票,重组股就是大股东进行资产重组、资产更换的股票,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它分为资产的重组和资本的重组,前者是一种资产置换行为,后者则主要指公司控制权的更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收购兼并。
如果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产重组的实质其实是对企业边界进行调整。从理想状态假设,企业应该存在一个最优规模,才可能获得最快速、最长远的发展。但现实中的企业却往往不能达标,更多的情况是规模太大或规模过小。
企业规模太大,能够产生规模效应,理应是每家企业梦寐以求的状态,但反映在现实中,却容易导致效率不高,效益也会大打折扣;企业规模过小,业务量少且单一,容易在市场竞争的大风大浪中被吞噬。为接近理想状态,当企业规模过大时,应当将其中亏损部分,或与成本、效益不匹配的业务剥离出去;当企业规模过小时,为降低风险,可以通过收购或兼并,适时进人新的业务领域,开展多种经营。
如果资产结构调整得当,企业竞争力势必会获得成长性提高,进而表现为业绩的改善以及价值的提高。
发生在股票市场的重组,其诱因更多可能来自于原股亏损,也可能出于强强联合的考虑,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它都会把市场外的优质资源体面地嫁接到市场内部来,给重组公司带来新的机遇,也给股市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之后,顺理成章出现的结果将是股价的上涨。而且一般来说,重组股的股价在重组之前往往因为不被人看好而较低,这也为日后股价的提升、投资者的贏利埋好了“伏笔”。
王亚伟擅长挖掘重组股,这在股票市场已经不是秘密,而重组股也已经成为他的选股标志之一。目前来看,以成绩论英雄,王亚伟的选择应该是正确的。其中,之所以“买对了股”,也源于王亚伟对“重组股”的看重。他曾经公开表示:“我关注重组股,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任的”。
2008年3月,宝钢集团兼并重组韶钢和广钢之后引发的广钢股份(600894)连续三日涨停,就是最佳例证,而王亚伟也正是看中这一大好时机,选择持资金而入。2010年,王亚伟再次压准ST昌河(600372,现更名为中航电子)这只“重组股”,获利丰厚,同时他还保留实力等待乐凯胶片(600135)的重组预期。
二、捉到“妖股”中航精机
2009年一季度,王亚伟旗下的华夏大盘精选与华夏策略混合共同买入228.5万股中航精机(002013),但是在此之前,还几乎没有机构介入中航精机。
位于湖北襄樊的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以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为主发起人,联合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法人单位及16位自然人联合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公司主营产品为汽车座位调角器、变速箱拨叉、座椅滑轨等。
自2004年登陆中小板以来,中航精机也曾经历过几次分红扩股,如2005年10月公司实施股份变更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流通股股东每10股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3股对价股份等。但是,几番“扩张’’之后,其总股本仍只有1.67亿元,总市值不过27亿元。可以说,中航精机是典型的小公司,在“高手如林”的股市中自然难以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面对同一座高山,有人看到其髙度和宽度,并认为其阻挡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有人却认为上面的风景秀丽,可以作旅游开发之用。不同的人,眼光不同,结果也就千差万别。
中航精机虽然是小公司,但是,王亚伟却看到了其背后“大集团”的背T景。中航精机的控股股东——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隶属于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是中航工业旗下唯一从事国内航宇救生装备的龙头企业。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是世界四大航空救生设备制造商之一,也是中国唯一从事航空防护救生、空降空投装备研制的企业。公开资料显示,仅2009年,该公司收入就有30亿元,净利润超过2亿元。
相比之下,同年中航精机的业务却少得有些“可怜”,收入仅为前者的1/6,净利润只有其15%。但是,中航精机是其资本运作平台,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公司要想踏上资本征程,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将资产注人中航精机。更重要的是,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中航T业航宇救生装备公司以及中航精机的董事长,都由同一人担任。这些有利条件,为中航精机“蛇吞象”提供了可能。
2009年二季度,王亚伟又开始对中航精机进行了一轮增持。据中航精机季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华夏大盘精选持有约300万股,华夏策略混合持有约138万股。一年后的2010年二季度,华夏大盘精选又增持约40万股,华夏策略混合也约有增持4万股。至此,王亚伟持有的中航精机股份达700多万股。
王亚伟的介入以及中航精机重组利好消息的不断传出,中航精机股价开始不断走高(如图2-1所示)。
2010年9月3日,中航精机因为重大事项停牌,资本市场关于其重组的风声越来越紧,其股价更是见风而涨。一个多月之后,重组尘埃落定,虽然与王亚伟此前的推测有所出人,但收购资产之优良远远超过预期。10月22日,中航精机披露消息,拟向中航工业、机电公司、中国华融、盖克机电定向发行约25035.99万股,用于购买包括陕航电气、庆安公司、四川液压等7家公司100%股权,收购总价约为36.38亿元。这一数目远远超过市场预期。
2009年,注入的7家公司净利润约为3.3亿元,中航精机却只有0.3亿元,前者是原有资产利润规模的10倍。
重组方案一经公布,中航精机就踏上涨停之旅。2010年9月3日停牌前,中航精机股价约为每股16.18元,2个月之后的11月9日,上涨至每股44.89元,涨幅接近3倍。
如果按照2010年7月2日创下的每股10.04元的年度最低点计算,整整1年,中航精机最大涨幅高达447%。
2010年四季度,细心的人会发现,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混合,已经从中航精机的前十大股东中消失。而且,根据2010年11月4曰中航精机在深交所的公开消息显示,有三家机构分别卖出890万股、300万股、200万股,约合1390万股。截至2010年三季度,华夏大盘精选持有中航精机约为340万股,与300万股相差无几。
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王亚伟极有可能在中航精机股价攀高时成功获利“出逃”。
三、“猎捕”中航黑豹
中航黑豹(600760)此前并不叫做中航黑豹,而是有另外一个名字——东安黑豹。2011年1月19日起,东安黑豹股份有限公司才正式更名为中航黑豹股份有限公司。不过,当中航黑豹还是东安黑豹时,王亚伟已选购了这只股票^
东安黑豹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整车制造企业,也是山东威海地区首家上市的大型股份制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黑豹牌微型载货汽车、SUV旅行车、皮卡、低速货车和工程自卸车等系列产品。销售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此外远销埃及、叙利亚、越南、缅甸、中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黑豹牌0.5吨系列,是第一个载人全国目录的0.5吨四轮农用车,开创了小吨位农用车的先河。
据东安黑豹2010年二季报显示,华夏大盘精选购入150万股,成为其当时的第八大流通股股东。但是,此时东安黑豹的经营状况和股市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东安黑豹2010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业利润达到1390万元,同比下降6.68%;净利润为1736万元,同比有所增长,增幅为1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815万元,同比下降高达45%。
在其一季度报中,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6万元之后,净利润还为1319万元。与之相比,公司在二季度减少504万元。对于具体原因,公司年报并未给出解释,但毋庸置疑的是,东安黑豹业绩下滑。
即使从细分产品来看,情况依旧不乐观。与2009年同期相比,东安黑豹的两项主营业务——微卡和小卡毛利率有一定的下降。而且,东安黑豹公司也坦言,在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情况下,公司面临着生产技术不高、整体规模较小和研发能力不足等困难。
对于同一件事情,悲观者看到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乐观者看到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东安黑豹业绩不振时,王亚伟依然选择进入,因为东安黑豹符合他一贯的操作品位,即盘子小、股价低及重组确定性高。2010年二季度时,东安黑豹股价每股不到10元,而早在2009年,关于其与中航工业集团的重组传闻就不绝于耳。
2009年8月29日,东安黑豹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0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公告,该公司定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议案,已经经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东安黑豹通过向中航工业投资和金城集团定向发行7194.04万股,用于购买其专用车相关资产。
2010年8月3日,东安黑豹公司发布公告,其向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金城集团、中航工业投资合计发行的7194万股购买资产,已经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的批准。届时,增发的中航工业集团则会成为实际控制人,而东安黑豹将会成为中航工业集团专用车资产整合平台。
此时,长达一年之久的重组终于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直接反映在股票市场,就是东安黑豹股价的快速上涨(如图2-2所示)。
2010年三季度,即2010年8月31FK东安黑豹股价就疯狂涨停,收盘于每股10.29元,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9月初,其股价创出每股11.98元的新髙,比6月底的每股6.85元增长了5.13元,涨幅高达74.9%。搭乘着重组的东风,此后的2010年四季度,东安黑豹股价更是越走越高,2010年11月5日更是达到每股17.05元的高价。
据东安黑豹基金持有报告显示,2010年三季度,华夏大盘精选还在其持股股东行列之中。不过,到了2010年四季度,它就从持股股东名单中消失。至此也表示,王亚伟已经将手中的东安黑豹股份悉数卖掉。至于王亚伟赚取的收益,从东安黑豹股价上涨走势即可看出,相当可观。
四、“搭乘”钱江摩托
据钱江摩托(000913)2010年年中报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华夏大盘精选持股钱江摩托177.88万股。在此之前的2010年一季报中,华夏大盘精选还没有出现。由此可知,2010年二季度,王亚伟开始“骑上”钱江摩托。同时期,王亚伟旗下的另一只基金——华夏策略混合,也购入80万股,但是,在2010年二季度的华夏大盘精选中,钱江摩托并未出现在其十大重仓股之中。
2010年二季度,上证综指跌幅髙达22.91%,股市情况不妙,基金经理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根据市场走势进行变动和调整向来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如此惨烈的单边下跌走势,各路基金几乎都选择减仓。据基金2010年二季度季报显示,149只偏股型基金平均减仓幅度超过10%,最低股票仓位为68.84%,其中,地产和金融股成为减仓的重点对象。
这次的持股仓位数字,与2008年大熊市时偏股型基金的最低仓位67.76%仅有一步之遥的距离。由此,基金经理们的态度可见一斑。
与众多偏股型基金相比,2010年二季度,华夏大盘精选依旧保持了较高的股票仓位,为87.88%。但在品种选择上,王亚伟一改往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偏向于分红收益率较高的低估值的蓝筹品种。详情见表2-1。
如果将华夏大盘精选2010年二季度十大重仓股与一季度相比,你就会发现,两者存在极其多的相似之处。只不过是葛洲坝将云南创投(600239)顶替下来进人前十大重仓股中,其他个股没有显著变化。尤其是银行股,王亚伟依然对其专情十足,除了对建设银行(601939〉进行小幅减仓,其余银行个股比重都有所增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亚伟为什么还要选择钱江摩托,莫非它有特别吸引人之处?
可是,当我们査看钱江摩托年中报,却发现它应该不足以如此吸引王亚伟。2010年8月24日,钱江摩托公布的2010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14亿元,同比增长22.99%;净利润为5170.175万元,同比增长仅为9.85%,合计每股收益为0.11元。
相比其他股票来说,这份报表平淡无奇,充其量只能算作不亏损。即便这样,它却依旧吸引王亚伟前来投资,让人不能小觑这家企业。
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浙江钱江摩托集团有限公司和马来西亚金狮明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1999年5月14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它是目前亚洲地区规模最大,也是国内设备最先进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摩托车及其配件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以及机电产品的研发、产销,除此之外,还包括上述产品的售后服务等。
市场数据显示,2010年4月,钱江摩托股价曾经出现过一波大幅上涨,最高上涨到每股10.88元。可惜,好景不长,股价随后就陷入沉寂之中,6月底跌落至谷底,跌至每股5.92元(如图2-3所示)。
正是在钱江摩托股价跌宕起伏的时候,王亚伟进驻其中,至于是4月上涨之前进入,还是5月、6月下跌时进驻,至今仍然没有准确的市场消息。
此后,据钱江摩托发布的2010年三季报显示,华夏大盘精选持有公司股票220.88万股,增持43万股,从原来的第九大流通股股东,一跃成为第五大流通股股东。
其实,自2010年6月落至谷底后,2010年三季度,钱江摩托股价开始“触底反弹”,甚至出现多次涨停。据钱江摩托公告显示,在此期间的2010年5月13日至2010年11月9日,钱江摩托第二大股东——汇洋企业有限公司,就以集中竞价的交易方式减持钱江摩托股票550.71万股,占总股本的1.21%。
其他股东减持,王亚伟偏偏增持,而且是在股价上涨时仍增持,可见他对钱江摩托股价未来走势的看好。其中,新能源或许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因素。
早在2010年4月份,或即王亚伟开始建仓钱江摩托时,钱江摩托发布公告宣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浙江格雷博智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议案》。按照议案,钱江摩托将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终身教授徐隆亚先生,共同出资设立浙江格雷博智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格雷博公司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其中钱江摩托以现金方式出资3500万元,占注册资本58.33%,徐隆亚教授以专有技术的方式出资25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41.67%。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用电机以及其驱动系统涉及的技术开发、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等。
很明显,格雷博公司剑指新能源汽车领域,而钱江摩托的加入也被王亚伟视为一次积极的转型。徐隆亚教授作为一名电气工程教授,近10年来,承担了多项与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相关的科研项目。
与专业人士联手,进人最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钱江摩托被王亚伟“盯上”,绝非没有理由。
五、静待乐凯胶片的预期
2010年四季度,连续10个季度位列华夏大盘精选十大重仓股的乐凯胶片,突然从中消失不见。数据显示,这是王亚伟减持其500多万股股份所致。
据乐凯胶片基金持股报告显示,2010年三季度,华夏大盘精选还持有其1580多万股股份,但2010年四季度锐减至1004万股,直接将其抛出十大重仓股之列。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前身是化工部第一胶片厂,是国务院国资委出资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中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产品品种最多、市场覆盖面最广的现代企业,还是中国特种军工感光材料研制、开发和生产制造基地。其经营范围主要涉及彩色胶卷、彩色相纸、彩色电影整片、感光材料、信息影像材料加工用药液及相关化学品等。随着数码新技术的发展,乐凯胶片在保证影像记录、印刷材料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还重点向聚酯薄膜(PET)、三醋酸薄膜(TAC)、聚乙烯醇膜(PVA)中高档薄膜及带涂层深加工产品发展。
在王亚伟的“股票池子”里,乐凯胶片是一只分量颇重的股票:持股5年,连续18季度现身前十大流通股东。详情见表2-2。
由上表可以看出,5年之中,王亚伟对乐凯胶片持仓数量和持仓比例的变化不大。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和上海财汇数据统计显示,其2007年四季度第一次减持633.79万股,套现金额为9468.78万元;2009年三季度第二次减持59.72万股,套现377.44万元;第三次减持,即2010年四季度减持576.89万股,市场没有明确具体套现金额数据。但是,从乐凯胶片股价走势图来看,2010年四季度股价与2007年四季度相差不多,估计王亚伟套现数额不会太少。
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胶片业务发展空间并不大,或许,这是王亚伟大幅减持的原因之一。但是,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乐凯胶片有较强的重组预期,这可能也是王亚伟继续持有1亿股的缘由。
乐凯集团董事长曾公开表示,集团将结合资产自身的经营状况以及整体发展战略,不排除在时机成熟时将部分优质资产注人上市公司。尽管乐凯胶片的股价并没有冲高,不过,鉴于其有重组的可能性,以往在重组股中屡获成功的王亚伟,可能还会再次等待。不管怎么说,通过对乐凯胶片的3次减仓,王亚伟已经套现了超过1亿元的资本。
六、见证ST昌河的“奇迹”
2010年四季度,王亚伟在大量购入一些股票的同时,也在积极卖出一些股票。
细究华夏大盘精选2010年四季度的重仓股,我们会发现,与前几季度相比,重仓结构其实发生了重大变化:ST昌河、乐凯胶片、峨眉山A以及中恒集团从重仓股中“不翼而飞”。
对王亚伟和华夏大盘精选来说,无论是乐凯胶片还是ST昌河,或者峨眉山A和中恒集团,都不是随随便便选择的一只股票。在华垔大盘精选中,它们都留下了足够长的足迹。
2010年四季度,或许王亚伟认为,已经到了将它们大举减仓的时刻,他大幅度减持了一只“大股”——ST昌河。2010年三季度,ST昌河还名列华夏大盘精选十大重仓股,1个季度后,就被其他股票所代替。
据ST昌河基金持股报告显示,2010年三季度,华夏大盘精选还持股ST昌河802.67万股,到了四季度,就锐减至400万股。这表明在2010年四季度,王亚伟抛售了400万股ST昌河。
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昌河汽车,是一家经营汽车制造企业。公司主要产品覆盖北斗星、浪迪小型商务车等微型客货车、经济型轿车、小型商务车和发动机等领域。
2009年一季度,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被扣上“ST”帽子的ST昌河,在长达半年没有机构关注的情况下,被王亚伟看中,并购入601.06万股建仓华夏大盘精选。
之所以与众不同地看重即将被停牌的ST昌河,毫无疑问,王亚伟将希望压在“重组”上。早在2006年,国资委就明确提出,中央企业必须做到行业前三名,否则要强制重组。作为国家重点行业——汽车行业的一家国企,凭借经验,王亚伟认为ST昌河不会轻易在停牌后被置之不理。
而且,在当时鲜有人问津的情况之下,ST昌河股价不髙。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其股价均价为每股6.06元。如此算来,王亚伟建仓成本约为3751万元。用低价购买一只有重组潜力的股票,王亚伟如此精明的投资者,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此后,王亚伟开始了近18个月的漫长等待。在这段时间里,ST昌河经过两次重组消息的公布,股价逐渐攀升起来。
2009年5月1]日,ST昌河最终被暂停上市。不到一个月,2009年6月2日,ST昌河资产重组方案正式出炉,证监会核准文件和批准中航工业集团要约收购的文件正式下发。
2010年7月,公司又公告重大资产重组报告书,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航航空电子系统有限责任公司、汉中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共4家公司发行股票、购买资产。
资产重组完成后,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主要航空电子业务的经营性资产及产品通过ST昌河实现上市,而ST昌河也全面进入航空电子板块业务。
受两次重组利好消息的提振,2010年9月20日,已停牌16个月的•ST昌河复牌,当天股价就飙涨169%,最高时还曾达205%,股价涨至每股22.42元。数据显示,当天下午3点,王亚伟的华夏大盘精选账面在一天之内的浮盈就增加了1.42亿元。随后,ST昌河连续4天涨停(如图2-5所示)。
不过,王亚伟没有“见好就收”,反而继续加仓。据ST河基金持股情况表明,截至2010年9月底,华夏大盘精选增仓约200万股,持股数M上升至802.67万股。
从ST昌河股价走势图可以看出,2010年四季度,ST昌河股价攀登上每股30元左右的高峰。眼看股价已经走出一轮新高,王亚伟深知贪婪是股市大忌,与其将希望寄托于更高的回报,不如先期抛售一部分套现。毕竟回收一部分利润,将钱放在自己口袋里才最安心。
因此,王亚伟选择抛出400万股,这也算是不折不扣的大丰收;同时,他还保留着400万股。而由ST昌河股价走势图也可以看出,2011年一季度,其股价又走出新高,以后或许还会更高,这也表明王亚伟拥有更长远的眼光。而且,已经有之前的回报作基础,也为王亚伟之后对ST昌河的操作奠定了信心,为他贏得了更大的主动权。
七、“潜伏”ST百科
炒重组股,是王亚伟被众人所知的喜好。的确,重组股承载了太多人—夜暴富的梦想。想当年,停牌4年的S延边路(000776)摇身一变成为广发证券,停牌3年的S*ST兰宝(000631〉飞上枝头变身为顺发恒业。这些ST股成功翻身的同时,股价上涨几倍甚至十几倍都是已成现实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每一只股票在重组之后都能立刻光彩熠熠。2010年一季度,华夏大盘精选购入357.97万股的ST百科(600077),就是这样一只股,谁也不能料定以后它会不会“翻身把歌唱”,但至少从目前的走势来看它还具备这个能力。
ST百科,原本是沈阳一家经营电子、通信以及相关设备制造、钢材销售、钢铁仓储等业务的企业。2009年底,在百科集团还没有“戴帽”前,其
被浙江省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宋都集团以高溢价借壳,取代百科投资人,成为公司新的控股方。ST百科公布消息宣称,宋都集团耗费了3亿元,注人宋都集团100%股权,注人资产预估值36.14亿元,增发价格为每股8.63元。
这应该是一次普通的借壳上市,只不过,这次的借壳方因为是一家房产公司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2010年,为配合国务院“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证监会出台了限制房地产股票的一系列措施,其中一条就是“暂停房地产公司借壳”。
在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下,ST百科的股价并没有因王亚伟的人驻而有所好转。在2010年4月初创出反弹新高后,其股价便开始一泻千里(如图2-6所示)。
由上图可知,2010年,尤其是二季度,ST百科股价疯狂下跌,从4月2日的最高时每股14.28元,一路下跌至7月2日的每股6.74元。
在此过程中,眼看大势不妙的王亚伟在2010年二季度进行了一次小幅度的减仓。据ST百科季报数据显示,2010年二季度,华夏大盘精选持有该股数量为332万股,不过仍然名列其流通股股东第三位。
2010年8月,ST百科又爆出新闻,新任管理层在上任后的交接期中,发现前任管理层曾动用过公司5947万元进行证券和期货投资,而且还造成了993万元的损失。继地产股前景不明朗之后,前任管理层的混乱治理又为ST百科股价走势蒙上一层厚重的阴影。
ST百科的境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王亚伟青睐有加的另一只股一一ST昌河。
2009年初,在长期亏损、没有机构问津的情况下,王亚伟携华夏大盘精选和华夏策略混合,分别购入ST昌河601.06万股和300.09万股。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ST昌河的表现并不争气,2009年4月10日停牌,一个月后的5月11日被暂停上市。
当时的踩雷退市股,也让王亚伟的选股能力备受质疑。但是没过多久,2009年6月2日,ST昌河发布重组预案。此后,丰厚的资产注人,更是让王亚伟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打了个结结实实的“翻身仗”。
现在,ST百科又一次将王亚伟拉人泥潭之中,谁又能预料它不会是第二个ST昌河呢?毕竟2010年三季度,在ST百科连续爆发三个跌停之后,公司曾在交易所发布警示公告,称公司的重大资产置换以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即关联交易事项的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八、不要完全迷信重组流言
资产重组所产生的那种乌鸡变凤凰的效果,引得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纷纷趋之若鹜。可是,将“宝”压在重组股上,就一定能保证在股市大获全胜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重组未必就和赚钱效应联系在一起。在投资重组股上,有人笑过,也有人哭过,如同王亚伟,在操作重组股时也不是百发百中,在ST百科身上的失利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满怀希望地奔赴重组股的盛宴,结果却栽在重组股亲自挖设的陷阱中的中国股民多不胜数。
从2009年开始,爱建股份(600643)就时不时地向外公告有关重组的进展情况。2009年8月中旬,爱建股份还公吿了公司收购兼并的消息,即准备向上海国际集团定向发行股票,用以购买上投房产和通达房产的股权。
重组的力量是强大的,公告发布的当天,爱建股份股价就出现涨停:从每股13.2元涨至每股14.5元。但是,令投资者始料未及的是,第二天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接下来的一周里,有4天跌幅超过7%,甚至一度接近跌停。短时间内,股价就跌到每股10元左右。当时,踩着重组“鼓点”进入的股民,基本没有人能出来。
投资股票,如果仅仅依靠市场上流传的所谓的重组消息,那么,奉劝你最好赶紧离开股市这个是非之地。再大的利好消息,也只是消息,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股市无常”。王亚伟在长春经开(600215)上所期待的“资产注入”、“南部土地委托开发协议”,不也是化为一片虚无了吗?
不过,究其实质,这并不是股市无常,而是企业经营状况以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就此而言,投资股票就是一项追求概率的活动。
因此,当市场上响起关于某只股票重组的“利好消息”时,请慎重对待,不可盲目全信。在股票市场,保持-•份“半信半疑”的心态不是一件坏事。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否定重组股的“生钱魔力”。踏人重组股这块领域,最终结果是哭还是笑,既凭个人运气,也要依赖个人智慧。
想要在重组股领域淘金,个人运气并不在我们掌控之中,我们能够做的是尽量发挥个人智慧,练就火眼金睹,掌握一些预测重组能否实现的招数。即不仅要运用“乌鸦变凤凰”的思维寻找到“乌鸦”,还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找到变成“凤凰”的可能性。
首先,关注被重组公司的基本面。
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能够被重组,重组往往只发生在“身价清白”的上市公司身上:主营业务不可持续、净资产和业绩偏低、股本偏小、负债少,且没有过多关联交易和法律纠纷。主营业务不可持续、净资产和业绩偏低,意味着被重组公司更急于通过重组来获得发展,越是希望被重组,重组也就越可能实现;股本偏小、净资产偏低,意味着重组公司不需要注入过多的资产就可以让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焕然一新;负债少、没有关联交易和各类纠纷,则表示重组过程不需要付出太高的隐形成本.在市场传出有关某公司将要被重组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看看它的基本面。
其次,考察重组公司的实力。
重组行为能否最终实现,重组公司的实力是决定因素。因此,在判断市场重组消息是否属实时,不妨先考察一下重组公司的实力。衡量重组公司的实力,可以从现金流、所处行业以及与政府的关系来人手:
重组是一件耗费金钱的行为,重组公司拥有充沛的现金流才能完成,对此,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重组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重组的目的是使重组公司实力获得提升,为此,重组公司会选择与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相切合的行业中的企业;否则,重组应该没有可能实现,或者即使勉强重组,以后的发展空间也将受限制。地方政府是重组行为中的关键一环,如果重组行为获得政府支持,将是如虎添翼;否则,如果重组行为会削弱地方政府利益,获批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再次,看技术图形很重要。
重组消息一旦公布,十有八九出现的情况是,该股股价连续上涨。此时,仅凭一两天的走势还不够,我们先不要着急进场投资,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股价连续上涨后,如果出现缩量回调,则可以进入。但是,如果在特定时间阶段出现放量大跌,可能不是好迹象,投资者不妨赶紧撤。
比较可靠的做法是,等公司公布重组预案、股价出现几个涨停板之后,投资者再进入。如此做法,虽然获取的收益可能不是最大化的,但后期的收益依然可以享受,更重要的是,相对比较安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要看清楚国家的政策,跟着国家政策风向而动。
比如,国家提倡淘汰落后产能,要对水泥、钢铁等行业进行整合,那么这些行业里的股票进行重组的机会就多一些。
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和上市公司“董秘”交朋友。所谓董秘,是指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他们能够以公司高管的身份参与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进展有较为清楚的了解。诚然,根据信息披露原则,他们向外告知进展状况属于违规行为,我们也没必要触犯法律把他们拉下水去获取所谓的内幕消息。但在与其日常交流过程中,从他们的语气、神态、动作等方面,我们或多或少可以感知到一些苗头。
总之,重组股是股市里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但是,能否伸手抓住并据为己有,却需要投资者拿出实打实的真功夫。
向来热衷重组股的王亚伟,在擒获重组股上有着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我们不妨引来作为借鉴:
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很多股票是否会重组、谁来重组、如何重组,其实已经有足够多的公开信息了,我相信如果提出质疑的人花工夫去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公开信息,也差不多能作出同样的投资判断,只可惜他们很少这样做。在我们这个行业,出去调研也好,参加讨论也好,如果不事先做足功课是没有资格提问和发言的,所以对于这类质疑我往往不知如何回应,因为我没有时间从ABC讲起。
如果公开信息不够充分怎么办?我就加上合理的推测。那么怎样推測才合理呢?通过换位思考。经济学里有理性人的假设,重组方和被重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他们怎么想?会怎么做?这些问题看似涉及内幕信息,但实际上你根本无需打探什么内幕信息,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他们,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很多疑问都将迎刃而解。大家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你站在他们角度作出的选择也基本上会成为他们实际上的选择。基金经理必须有意识地站在产业投资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仅仅站在财务投资者的角度看问題,对价值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真正的价值投资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即使仔细研究公开信息了,也作了合理推测,投资重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该怎么办?我还有第三点:组合投资。举例来说,在我的投资组合里,精心挑选了20只潜在的重组股,如果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的话,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从概率分布上就是如此。质疑我总是精准压中重组股的人只看见了树木却没有到森林。孤立地看某只股票是成功了,但就整个重组股组合而言单月的成功概率仅为1/20。如果我有本事做到所谓的精准踩点、百发百中,那岂不是这个月压中20只,下个月又压中另外20只?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