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重塑金融业态。在当下“无科技不金融”的共识下,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是日益凸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金融机构如何继续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渗透到自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扎实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攻关、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成为未来阶段关注的重点。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为传统金融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旧动能的退出、新动能的培育,需要传统金融机构转变思维和经营模式,在寻求新市场中实现自身转型。如今,金融科技大潮既有效挖掘了传统金融的优势,又给传统金融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增长动力。专家认为,金融科技的战略布局已跃然纸上。无论是基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冲击,还是重塑其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于传统金融而言,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已成为其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攻坚的现实需要。
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金融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行业格局。传统金融行业不断调整升级,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再到微信银行、直销银行,如今,多渠道线上服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标配,部分商业银行还试水搭建了一体化金融电商平台,用以拓展服务场景和半径。
与此同时,各家银行智能机器人悉数亮相,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智能自助设备的运用,使银行开始向轻型化运营与智能化服务转型。可以说,商业银行对于科技金融的应用已渗透到包括资产端、资金端及过程中的风控、支付清算等全流程各个业务环节,甚至带来了一些业务场景的重大变革。
在当前全球化的科技浪潮下,我国科技金融已实现领跑。无论是在人工智能还是区块链领域,传统金融也已经有所发力。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将区块链定为战略性前沿技术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内,从研究到应用,传统金融应用科技技术之快超乎想象。
未来,科技金融业也将在加快金融创新步伐的同时,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致力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提升资产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兼顾风险防控,守住风险底线,更好地服务用户,促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中普观点
中普金服科技集团不仅注重用科技让金融服务智能化,更注重用户安全体验的改善。中普始终积极开拓金融创新模式,创造性的建立了多种数据模型和算法体系,支撑产品创新、运营创新和服务创新,拥有卓越的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技术服务和综合产品服务。
在紧跟国家经济改革步伐前进的今天,金融服务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和模式也将更加多样。在未来,中普还将构建更加全面的金融版图,丰富金融服务与功能,为助力地区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推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再创辉煌。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环境的日益优化,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促使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普惠金融领域,推动了我国普惠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我国普惠金融惠及群体更加广泛,银行的职能也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小微企业等客户。与此同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拓展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然而,不可否认,我国普惠金融仍面临着风险治理、金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待完善、金融消费者教育有待加强等方面的挑战。
新形势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金融机构如何结合自身优势践行普惠金融?本文选取了央行与光大银行作为案例,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与实践。
一、我国普惠金融取得的成就
《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具体而言要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这3个维度亦可作为观察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状况的3个角度。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提升。
1. 覆盖率
我国政府一直积极推动拓展金融机构物理服务网络,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为使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查询、取现、转账等基础金融服务,人民银行于2010年启动助农取款试点项目,即依托代理服务点,通过绑定银行账户的借记卡向农民提供取现服务。2011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要求推广试点,明确提出到2013年底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农村乡镇基本覆盖的政策目标。截至2017年末,全国范围内共有助农取款服务点91.4万个,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
2. 可得性
近年来,我国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显著提高,账户拥有率、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等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为更好地向普惠金融目标群体提供服务,有关部门2017年5月出台方案,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大型银行率先全面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工作,在总行层面,于2017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挂牌工作,实现机构落地、人员到位、专人专岗;在一级分行层面,已于2017年9月30日完成了全部185家普惠金融事业部分部的设立。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有的股份制银行正在积极筹建普惠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事业部是商业银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3. 满意度
为更好地衡量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人民银行于2016年底印发了《关于建立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填报制度(试行)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惠金融指标填报。从填报情况来看,我国近年来金融工具的使用情况、小微企业和农户信贷获取情况、小微企业和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等指标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投诉率明显下降,金融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人民银行: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为谋求普惠金融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人民银行立足自身职能,重视制度性、基础性、开拓性工作,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发挥政策激励作用
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差别化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和宏观审慎等政策工具,创设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普惠金融发展。2017年10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对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占全部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为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2018年6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适当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的有: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先接受涉及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的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2.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银行不断推进支付、征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普惠金融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不断提高账户普及率。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卡在用发卡量达66.93亿张,人均持有4.81张银行卡。
二是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指导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面向农村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服务,拓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加强现代支付体系建设,积极支持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组织建设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推动城商行清算中心系统建设,指导建设完善的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四是建立健全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推动从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市、县建立以中小微企业、农户为对象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及服务网络,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征信成本。
3. 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与权益保护
人民银行研究制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并于每年的3月、6月、9月定期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普及金融知识,守住钱袋子”“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持续进行金融教育。人民银行还在职责范围内依法依规开展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现场检查,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评估,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评估试点建设,初步建立典型案例公布和风险提示机制。2017年,人民银行会同原银监会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消费者投诉分类标准制定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金融消费纠纷非诉第三方解决机制(ADR)建设工作。
4. 开展普惠金融创新试点
为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普惠金融发展经验,从2015年10月至今,人民银行先后批准了浙江省宁波市、陕西省宜君县和青海省开展普惠金融试点。2016年底,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联合有关部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设立了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四个试点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宁波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代表,宁波试点的重点是在立足移动金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试点开展以来,宁波逐渐形成了“数字、精准、可持续”的试点经验。宜君试点围绕“创新金融产品、普及金融教育、完善基础设施”三大主题,深入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工程、金融知识扫盲工程、便捷支付应用工程”三大工程,为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青海具有丰富的绿色资源,青海省试点的重点是在发展农牧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精准扶贫相结合的路径。兰考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兰考试点的重点在于探索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路径。
5. 建立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为更精确地衡量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监测、评估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人民银行研究制定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于2016年底正式下发《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填报制度(试行)的通知》及《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2016年版)。《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2016年版)共涵盖金融服务可得性、使用情况和质量3个维度,包含20类51项指标。2017年,人民银行组织填报了全国、省、市、县四级2014~2016年的普惠金融指标数据。2018年,人民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中国普惠金融指标体系》(2018年版),调整后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共有3个维度21类51个指标。
6. 深化普惠金融领域国际交往
2016年,人民银行代表中国担任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主席,将“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及“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等列为重点议题,牵头完成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升级版《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三项核心成果经由财金渠道提交G20杭州峰会,相关成果顺利获得通过并写进了峰会公报。2017年,德国接任GPFI主席国,人民银行代表中国继续担任GPFI共同主席,与德国和阿根廷共同参与GPFI“三驾马车”机制。2018年初,人民银行与世界银行发布联合报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及挑战》,对中国的普惠金融进展、经验及对全球政策制定者的启示进行了系统总结。
从2018年开始,人民银行协助世界银行在中国开展为期3年的普惠金融全球倡议(FIGI)项目。FIGI中国项目选取了陕西省宜君县和湖南省平江县作为项目试点,将围绕征信体系建设、金融科技市场发展、金融产品获取与设计、充分发挥助农取款服务点潜能以及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在试点地区开展实践,以期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FIGI项目在全球层面成立了数字身份工作组、电子支付推广工作组以及安全与信任工作组三个技术小组,人民银行已派代表加入了前两个工作组。
三、光大银行:普惠金融创新,用科技打造新蓝图
1、顶层设计助推体制和管理创新
2017年下半年,光大银行在董事会设立普惠金融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管理层设立普惠金融管理委员会;2018年5月,为进一步落实普惠金融事业部“五专”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光大银行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组建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系统推进全行普惠金融的政策研究、业务创新、产品研发等工作。
发展普惠金融经常面临风险和收益不匹配的难题,光大银行坚持以“配套型、集聚型、优质成长型”企业为基本市场定位,重点支持涉及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弱周期消费类行业,以及高端制造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转型升级方向的小微企业;通过融资支持企业稳定成长与转型升级来缓解和弥补风险收益不匹配的问题,从而进一步保障普惠金融的稳健有序发展。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的特点,光大银行在全行积极推广信贷工厂业务模式创新,实现全流程集中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小微企业服务效率。信贷工厂内设立产品营销中心、授信管理中心和贷后管理中心,通过改变传统业务操作流程,将审批、放款等中后台流程内嵌并合署办公,提高普惠金融授信业务效率。
2、科技创新实现精准营销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光大银行也将金融科技发展作为重点方向,以在普惠金融授信业务中的运用为出发点,通过加大业务考核激励力度,鼓励客户经理通过科技手段精准营销小微企业,着力打造普惠金融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为加强数据应用,实行精准营销,光大银行依据现有存量结算客户在本行的结算交易情况,嫁接外部数据信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客户分析与模型筛选,形成营销客户“白名单”,并推送给分行,实现对客户的精准营销。
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光大银行在客户交易数据、结算流水等信息基础上,引入外部工商、法院、税务等数据,构建普惠金融大数据风控体系,在反欺诈、授信准入、预警等方面提供深入支持。
3、科技创新促进多场景应用
光大银行充分利用包括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在内的金融科技,遵循“多渠道、批量化、低成本”原则,构建多层次“金融+渠道+场景”的服务体系,加强普惠金融业务的支付场景应用,形成普惠金融业务生态圈;同时为普惠金融业务提供智能决策,有效控制操作风险,着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普惠、个性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在大数据应用的支持下,光大银行围绕本行特惠客户名单,通过对接核心企业系统数据、资金定向支付、核心企业进行连带责任担保或回购担保等形式,积极开发上下游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
在与互联网交易平台合作时,通过“现金管理+控制资金流动+控制物权”的方式,建立普惠金融授信业务与存款业务同步推进的业务发展模式。在多方合作情况下,光大银行还着力构建小微企业、政府、当地特色产业、第三方机构、银行“五位一体”的特色生态圈,形成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
4、创新推出阳光e粮贷
阳光e粮贷是光大银行普惠金融在科技应用方面的亮点之一。为满足国家粮食局粮食交易协调中心(以下简称“国粮中心”)会员企业在政策粮交易过程中短期、快速的融资需求,光大银行向国粮中心会员企业提供包括短期融资、资金结算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
从获客方式上来看,光大银行通过在合作方国粮中心官方网站上加挂链接的方式,让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可以直接联系到光大银行进行业务办理,通过互联网化的方式实现渠道化客户引入。
国粮中心项目实现了从传统的线下作业模式向业务申请、审批、放款等环节的线上化和自动化的转变,客户只需在所在地光大银行网点一次性进行开户、面签,其余客户签约、审批、放款等全部业务流程通过行内外IT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电子化运转,提高了普惠金融业务的客户服务体验。
2018年5月,在光大银行对政策粮业务进一步升级改造后,国粮中心项目已能实现全流程在线自动化审批和放款,业务办理周期从过去的5个工作日缩短到现在的“秒级”,极大地提高了政策粮的放款效率。截至2018年5月末,国粮中心项目下累计开户300多户,累计放款金额约16亿元,累计处理交易流水金额3000多亿元,有效加速了粮食企业的资金流通速度,从业务流程和客户体验均体现了科技创新在金融领域的运用。
5、用科技打造普惠金融“名店、名品、名星”
伴随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经济结构正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发展向科技创新和效率提升转型。光大银行普惠金融正是通过持续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和创新,打造出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为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展望未来,光大银行将从全行战略高度出发,继续履行以金融服务社会的企业责任,光大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也将以同心协力、只争朝夕的精神,以金融技术创新运用为方向,继续砥砺前行,在普惠金融领域建立具有光大特色的“名店”“名品”和“名星”,继续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更好、更优的融资服务。
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各方的推动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有些挑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1. 对普惠金融的认识有待加强
当前,一些民众对普惠金融还存在一定误解,将普惠金融与政府补贴等同,把扶贫贷款当成“免费午餐”;一些地方政府将普惠金融单纯地等同于小额信贷。为农民、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提供信贷服务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除了小额信贷,普惠金融还包括账户、储蓄、支付等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具有多维性。衡量金融的普惠性,不仅仅要看融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还要看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群体能否享受到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此外,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观望思想,部分群众对风险相对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2. 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模式仍需探索
在部分边远或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人均收入少、产业结构单一,存在传统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网点(代理网点)、布设机具难以实现盈亏平衡的现象。在城镇地区,金融机构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也存在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等问题,致使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遇到一定困难。
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一般经济条件较差、金融素养较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将这些人纳入服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风险。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将面临业务散、成本高、风险大、利润低、补偿少、实效差等问题,成本收益的不对称、供需关系的不均衡将影响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3. 更充分地发挥互联网金融的有效作用仍需努力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清晰、业务不规范、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有不少互联网金融公司甚至出现欺诈、跑路等现象,这与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的目标背道而驰。
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2015年,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之后,各金融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管理细则。从2016年起,人民银行及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开展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虽然目前互联网金融得到了一定的治理,行业秩序日趋规范,但如何更充分地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领域的有效作用,仍需不断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