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建设银行海外机构数量快速增加,海外机构布局日臻完善。建设银行的跨境支付模式、跨境支付能力和跨境支付网络也随着海外机构的拓展,日渐转型、提升和完善。跨境支付从依托他行代理清算到直接参与自主清算,从外币支付向人民币跨境支付延伸,从柜面受理到多种电子渠道受理并行,从多层级、分散处理到扁平化、集中专业处理,实现了全方位质的飞跃,跨境支付业务能力、处理效率、服务水准领先同业。
一、全球联动,实现跨境支付自助清算,24小时不见断运
截至2017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已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31家一级境外机构,所有机构均可提供跨境支付业务,其中13家海外机构开展了代理同业清算业务,为建设银行集团和境内外同业提供11个币种的代理清算服务。
直接接入本地货币支付清算系统,是跨境支付清算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银行海外机构陆续取得美国FEDWIRE、CHIPS系统,欧元区TARGET2系统,香港地区CHATS系统以及日本BOJ-NET系统等全球主要币种支付清算系统的直接参与资格,建成纽约、法兰克福、香港、东京和伦敦等海外货币清算中心,逐步取代了原来依托的代理行清算模式,实现了建设银行集团主要外币币种的自主清算,自主清算比例高达90%以上。
(一)功能完善的全球支付系统是跨境支付自主清算的基础
功能完善的支付业务处理系统是银行开展跨境支付的基础。建设银行的全球支付系统为建设银行自主开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支持境内和所有海外机构全部币种跨境支付业务集中统一处理;所有机构之间的支付报文可在系统内部传递转发,无需通过SWIFT系统。建设银行全球支付系统集中部署在总行,由总行专业团队集中运维,是在中资银行率先实现了全球集中部署、集中管理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建设银行全球支付系统自动化程度非常高。以纽约分行为例,在支付要素齐全的情况下,全球支付系统可自动完善支付报文类型识别、费用计算和账务处理,自动选择汇款路线,完善报文格式转换,通过直连接口,发送到本地美元支付清算系统FEDWIRE或CHIPS。
目前,建设银行全球支付系统通过专用接口直连的支付清算系统有美国FEDWIRE、CHIPS系统,日本BOJNET系统,台湾央资、金资清算系统,越南CITAD系统等;通过SWIFTFINCOPY模式直连的支付清算系统有欧元区TARGET2系统,香港地区CHATS系统,瑞士SIC系统,澳大利亚RITS系统,新西兰HVCS系统,智利LBTR系统等,自主清算能力不断增强。
(二)全球联动的接力作业是开展跨境支付自主清算的保障
美元作为全球使用比例最高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美元支付清算系统FEDWIRE和CHIPS提供每日21.5个小时的美元清算服务。考虑到时差因素,这对普遍使用美元进行国际贸易结算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当日到账美元跨境支付和资金管理至关重要。为满足银行客户亚洲地区跨境汇款当日到账需求,国际大型清算银行通常提供24小时清算业务处理服务。
建设银行在开展美元清算时,即在总行设立海外清算业务处理中心,在中资机构中率先推出跨境支付24小时接力作业,后又将该模式推广至英镑清算、欧元清算和人民币跨境清算。该模式下,总行与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境外机构的清算业务处理团队,按工作时序接力登录全球支付系统完成所在时区作业。
建设银行接力作业完全按照时区进行工作划分,如总行清算团队可直接操控最核心、最复杂的美元清算环节,包括CHIPS开机后的铺底资金调拨、日间账户头寸的调剂、OFAC拦截支付的审核放行等。
目前,建设银行全球联动接力作业可支持美元清算21.5小时服务,英镑清算16个小时服务,人民币跨境清算21.5小时服务,同业领先。
(三)坚持合规运作是开展跨境支付自主清算的前提
建设银行开展跨境支付自主清算,始终坚持“合规先行”。建设银行在海外机构建立了“合规官”负责制,高度重视合规官队伍建设和合规文化的形成;不断加强黑名单筛查和反洗钱系统建设,严格遵守监管机构的各项监管要求,建立了审慎严密的合规审核体系,确保跨境支付业务的合规运作。
针对跨境支付的合规审核主要包括黑名单实时筛查和事后的反洗钱监测。以合规环境最为严苛的美国为例,建设银行纽约分行合规部门配备10余人团队,利用外购的监管认可的主流合规业务处理系统,专职处理美元清算业务OFAC黑名单实时筛查和事后反洗钱调查:对触及OFAC黑名单的汇款,及时上报监管机构,按要求进行冻结或退回处理;打通境内外分行沟通渠道,对于系统筛查出的建行集团反洗钱可疑案例,通过系统内邮件系统传递“汇款信息调查报告”及时进行尽职调查,并对确认为可疑的案例按流程上报监管部门。虽然按照监管要求,采用最为严格的反洗钱监测模型和指标,形成较大的落地处理量,人工作业任务繁重,但仍能做到操作规范,恪尽职守,多次受到监管机构的表彰和认可。
二、内外联动,快速跟进,大力发展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
建设银行高度重视人民币国际化业务,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为己任。自2009年业务开办至今,建设银行已累计为境内外客户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超过13万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200%,与境外189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业务往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客户超过21000户。在离岸市场上,建设银行稳步推进离岸人民币清算、结算、融资等业务发展,加快债券、基金、托管、交易等多项产品创新。建设银行还在香港、韩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任人民币市场相关业务做市商,人民币专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在人民币跨境支付方面,建设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履行大行责任,逐渐形成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中心,以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为重要结点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
(一)积极推进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建设
201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建设银行伦敦分行担任英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此后建设银行智利分行和苏黎世分行也先后获任智利和瑞士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在总行支持下,英国、瑞士、智利三家人民币清算行协同联动,实现了“一点接入、汇通全球”。
在先进的全球支付系统和全球联动接力作业模式支持下,建设银行伦敦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迅速完成系统部署,建立境内外联动的营销和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贴身专业服务,并在开展业务后快速占领市场。截至2017年上半年,英国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的开户银行数量超过60家,清算服务覆盖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总清算笔数超过12万笔,清算总量突破15万亿元大关,业务直通率96.56%,成为亚洲以外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
(二)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为核心,重构人民币跨境支付通道
2015年,为统一行业规范,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维护支付清算秩序,中国人民银行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和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
建设银行密切配合和支持CIPS系统建设,是首批上线的直接参与机构之一。自上线伊始,建设银行就把通过CIPS系统清算调整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主渠道,把分布在全球24个国家(地区)的28家下辖机构以及一家外资银行发展为CIPS间接参与者,并逐步调整重构汇路,以全部跨境人民币业务均通过CIPS系统办理为目标,全力支持CIPS系统发展壮大。2017年至今,通过CIPS系统月均发起5000笔,接收7000笔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
三、多策并举,丰富渠道,推动跨境支付集约运营
相对于境内人民币支付业务,跨境支付业务涉及外汇政策审核、款项申报,汇款路径选择,多种报文标准生成,以及英文使用等,处理环节多,操作难度大;为了提高跨境支付业务处理效率,确保作业标准,降低作业成本,建设银行多策并举,持续推进集约化运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丰富受理渠道,推动柜面渠道向电子渠道转移
建设银行跨境支付业务发起渠道传统在柜面处理,柜员工作压力大,操作效率低。电子渠道的出现,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办理银行业务,同时也分流了银行柜员的工作量,降低了银行运营成本。
建设银行充分利用电子渠道优势,大力推广电子渠道汇款方式。以个人网上银行为例,通过简洁易用的录入页面,短信通知客户汇款受理成功状态,自动完成外汇汇款款项申报等一系列功能,一经推广上线便迅速受到客户青睐,分流柜面跨境支付业务超过20%。经过持续大力发展,目前,建设银行已形成网上银行、智能柜员机、银企直连以及重要客户量身定制等多种电子支付渠道,分流柜面跨境支付业务近40%。
(二)优化流程,集中作业,提升跨境支付直通率
建设银行跨境支付业务开展伊始,囿于当时的业务系统发展状况,跨境支付业务从操作模式和账务处理上均是营业网点—一级分行—总行多级架构,总行仅负责汇款报文的清分传递以及总分行账务处理,跨境支付业务以一级分行为单位各自为战,操作环节多,自动化处理程度低,作业标准难以统一。
建设银行依托全球支付系统,在总行层面设立集中作业团队,压缩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中间环节,变多级架构为总行直达网点两级架构,实现清算层级扁平化。
流程优化后,建设银行实现跨境支付业务前台录入界面和后台作业的标准化;利用全球支付系统对支付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自动格式转换,自动选择外汇汇路,支持对落地汇款业务及查询查复业务的总行集中作业,在释放大量人力资源的同时,大幅提升了跨境支付业务的直通比率和查询查复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质量。
(三)重构柜面跨境汇款处理流程,全面实现后台集中处理
跨境汇款是柜面经办的较为复杂的业务,汇款要素多,政策性强,审核要求高。建设银行通过影像扫描和OCR识别技术,将原来需要柜员独立录入、自行审核的跨境汇款申请书,直接传递至后台的业务处理中心进行集中专业处理,简化了对柜员知识能力要求,提升了跨境汇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在此模式下,柜员将客户跨境汇款申请书扫描发送总行业务处理中心,进入统一的作业流程进行影像切片录入;合规审核资料同步扫描发送,按个人和对公分别集中在总行业务处理中心或分行专业团队进行审核,确保属地审核标准的统一和处理高效。
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跨境支付体系为目标,经过十年持续优化改进,建设银行全球支付系统已经成为新一代核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境支付业务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一、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特征与局限
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时期:
1、前CIPS的混合模式时期
在2015年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CIPS运作之前,主要有两种模式:
清算行模式。境外人民币清算行通过人行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大额支付系统(HVPS)与境内行传递清算信息,并通过其开立的人民币结算账户与境内行进行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由于除中银香港外其他境外清算行未与CNAPS链接,所以仍需通过中银香港接入CNAPS系统。中国近几年在香港以外多个金融中心指定清算中心行是在缺乏跨境清算系统条件下的过渡性选择。
代理行模式。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可在境内代理行开立清算账户,通过SWIFT系统跨境传递信息,境外参加行经由境内代理行通过CNAPS完成最终清算结算。代理行模式相对普遍。
这种模式的特征及弊端。首先,境内和跨境支付清算都由央行系统集中整合,缺少统一的跨境支付清算系统。第二,特别是代理行模式支付经由复杂的路径及程序,银行需维持多个境外代理账户。第三,境外清算行模式虽相对优化,提高了资金效率,降低了风险,但清算中心可能流动性短缺,中心之间运营时间不同,境内外系统间缺乏通用标准及资金控制,无法进行净额结算,资金效率仍较低。并且各家行为争夺清算行地位不得不升级系统,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中心。进而言授权特定银行为清算行也导致了市场垄断问题,使清算业务风险高度集中,不为监管者赞同。
2、从混合模式向以CIPS为核心系统的过渡时期
1)CIPS系统的建设
中国选择了美国的Fedwire与CHIPS作为参照,于2012年开始建立CIPS系统作为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主渠道。2015年CIPS(1期)正式运行。该系统启用后CNAPS主要从事境内清算,境外清算结算由CIPS完成。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可作为CIPS直接或间接参与者,境外银行可作为间接参与者。截至2017年底CIPS直接参与者31家,间接参与者677家,已覆盖了87个国家和地区。并且CIPS已涉入证券跨境交易的资金清算,上海清算所和中央结算公司已成为CIPS直接参与者。
2)CIPS系统的特征、优势和弊端
(1)特征
不同于由央行拥有和运作的CNAPS,CIPS是企业拥有和运作的经营性机构,受央行监管。这和美国的Fedwire与CHIPS关系类似。CIPS直接成员限于境内中资和外资银行。CHIPS直接成员也限于境内美资和外资银行。
CIPS与CNAPS相互独立,境内机构可作为这两个系统的直接参与者,而境外机构将不再与CNAPS直连,只作为CIPS间接参与者。这和美国的Fedwire与CHIPS关系类似。
两个系统间通过账户紧密联系,由CNAPS为CIPS 提供最终清算结算,CIPS在CNAPS的大额支付系统开立清算账户,账户资金属CIPS直接参与者,直接参与者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向其CIPS账户注入清算资金,并在日内调增和调减资金,管理其CIPS账户流动性,确保账户余额充足,日末余额归零。CHIPS也通过Fedwire在成员账户间贷/借记完成最终结算,CHIPS成员需通过Fedwire账户向CHIPS账户注入和增减资金,作当日支付指令结算,日末资金转回Fedwire,账户余额归零。
(2)优势
CIPS克服了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诸多问题,它允许境内外银行参与,将跨境清算整合,为参与者提供一点接入和集中清算,并提供直接接入CNAPS的权限,缩短和简化了支付路径,比传统模式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外资银行可通过其在中国境内的机构直接接入CIPS,为其全球客户提供人民币清算,改变了过去所有人民币跨境资金都须通过人行指定的中资银行在境外清算。
CIPS采用国际通用的ISO20022标准,发送的信息可同时用中英文,便于跨境业务直通式STP处理,其STP处理率已达90%左右,接近CHIPS的94%。CIPS上线至今连续稳定运行,系统可用率100%。2017年CIPS处理业务笔数与金额较2016年分别增长了99%和234%。目前各直接参与者已将绝大部分,有些则已将全部跨境业务迁至CIPS。
(3)弊端
清算结算模式。CIPS和CNAPS大额系统目前都采用实时总额RTGS方式完成清算结算,对成员流动性占用和成本都很高。而CHIPS则是采取实时净额RTNS方式,通过对支付指令连续撮合、轧差,在参与者余额账户上用借记/贷记方式达到日内实时终结结算,只对日内未能完成结算的指令在日末通过多边轧差对净额头寸终结结算。这种方式大幅降低了流动性占用,其清算资金效率乘数(清算额/清算资金比)最高可达600。
清算资金支持。CIPS和CNAPS均暂不对成员提供日内透支,成员需通过银行间或回购市场融资。而CHIPS的清算模式虽大幅降低了流动性及日内透支需求,但Fedwire仍为成员提供透支额度,CHIPS也允许成员间互相提供信用额度。
二、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的未来发展
CIPS发展迅速但尚不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目前它与原有模式并存,形成了新局面。
从美元跨境清算看,CHIPS出现后美元境外清算行的角色迅速消失,CHIPS在全球美元跨境清算中长期维持95%的市场份额。关于人民币跨境清算是否必要且可能达到CHIPS水平,未来的跨境支付清算大格局将会怎样,可做以下分析。
1、近中期多种清算模式并存的状态仍有合理性并会延续
首先,与美元相比人民币国际化是在资本项目未开放,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展开,这注定了境内外人民币之间互通性较差。其次,美元是先实现了国际化而后才产生境外美元市场,相应地它是先建立了完整的境内跨境清算系统CHIPS并与各系统连接,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境外中心如香港等作补充;人民币则是在尚未完全国际化之前就开始离岸化,并且其离岸系统借助了香港这个市场,在正规跨境清算系统建立之前已开始运作,并成为主要清算渠道。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虽快,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特殊模式会延续,从而现有的跨境清算模式并存的状态也仍有其合理性并会延续。相比之下代理行模式由于银行普遍缩减代理行关系及业务,其作为跨境清算的渠道会更快减少;而清算行由于其特殊优越性而会相对稳定。
2、长期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会走向大一统
2018年即将启用的CIPS(2期)在以下方面对未来的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较大影响。
其一,扩大覆盖范围,增加参与者数量。最为关键的是它可能远程接受境外直接参与者,允许境外行成为一级清算行。这一功能将是跨境本币清算的一大改进,领先于包括美元、欧元在内的主要清算系统。
其二,采用更为复杂的算法,在现有RTGS基础上,进一步参照CHIPS引入实时净额清算方式RTNS,在维持实时结算的同时大幅减少流动性占用。
其三,延长运营时间到接近每天24小时,彻底消除时区差别。
其四,扩展与人民币证券登记结算系统的链接,提高人民币债券跨境交易的效率,扩展境外人民币资产系列。
其五,使用SWIFT网络及报文服务,将SWIFT全球用户社群接入CIPS,进一步提高信息传递便利性。
随着CIPS(2期)启用并逐渐成熟,人民币境内市场可实现24小时跨境服务,将能更有效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全球各时区人民币清算中心间能够无缝完成人民币交易,CIPS也将逐渐取代其他渠道,成为跨境银行间清算的主导甚至唯一系统。
就外汇交易相关的人民币清算看,人民币迟早会成为CLS合格货币,这将更彻底消除清算风险,进一步提升跨境清算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