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种新兴的技术,我们往往会在短期内对它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泡沫破灭后;在长期的时间轴线上,又往往会忽视它的深刻影响。在比特币火了之后,一堆“币圈”的人恶炒一阵之后索然散去,但另外一堆对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孜孜以求的人才刚刚登场。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末期,在比特币白皮书,即中本聪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还没有“区块链”这个词,只有“区块”(Block)和“链”(Chain)。一些人为这种超越主权、不会滥发的虚拟数字货币而欢欣鼓舞,开始积极投入到挖矿、炒币中去,甚至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进行众筹(ICO),也就是俗称的“币圈”。而另一些人,包括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则专注于比特币底层技术,对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技术和应用进行深入地研究,考虑是否能够将这个技术加以改进,运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俗称“链圈”。
其实,区块链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个新的技术组合。区块链的关键技术,包括P2P动态组网、基于密码学的共享账本、共识机制(拜占庭将军问题,即一种分布式场景下的一致性问题)、智能合约等技术,都是已经有十几年历史的老技术了,但是,中本聪将这些技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完善的激励机制,用经济学原理来解决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从功能上说,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传播,而区块链则实现了价值的转移。互联网可以将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在短时间内传遍全球,但是我们却不能从传播路径上知道,究竟是谁拥有这首歌曲或者这部电影的所有权,而区块链可以实现伴随着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权的转移,从而实现了可以利用虚拟的系统来传输实际的价值的新型通信网络。
从机制上来说,多台计算机彼此之间进行自动沟通合作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而区块链则是通过以上各种老技术的组合,做到了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而这一特性则让区块链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最佳桥梁。
区块链所连接的,不会像比特币一样是无法辨别的匿名账户和价值不定的虚拟资产,而将会是千千万万真实存在的个体和公司实体,都将具有现实的价值和对应物,这些特性决定在金融业,区块链必将取代SWIFT。
SWIFT是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的缩写,它的名字显示了其合作性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它是金融机构之间用标准代码系统进行安全的信息和指令交流的通信网络,旨在规范跨境支付的发送方式,SWIFT通过为世界各地的成员银行服务,并从中收取交易费。
就是它:
作为全球银行业的中坚力量,SWIFT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SWIFT为银行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业务,从而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结算速度。
SWIFT提供了一个网络,使金融机构能够在一个在安全、规范、可靠的环境中发送、接收有关的金融交易信息,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大多数银行已使用SWIFT系统。截至去年,SWIFT的会员银行数量已从239家增长到了11,000多家。仅去年一年,这家“合作社” 代表其成员银行发送了61亿条财务信息,其营业收入更是达到了7.1亿欧元。
此外,光是货币交易,银行每天大约处理的金额为5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通过 SWIFT网络的信息交换来处理。
通过比较宏观的介绍,我们大概知道了SWIFT的存在,直观来讲,它就是用来进行跨境支付的,我们通常使用的国内网银支付和第三方支付,通常都是秒级完成,与之相比,使用SWIFT进行跨境汇款是需要多长时间呢?当我们使用SWIFT完成一次跨境汇款时,通常需要5个工作日左右,对方才能收到相应的款项。
区块链赋能SWIFT
那么如果使用比特币支付呢,一般每笔支付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一次支付确认,而如果要保证支付交易的不可逆转,通常需要等待连续的6个数据块完全确认,也就是说这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确认时间。
为什么比特币交易需要确认呢?这涉及双重支付的问题。简单来说,一笔比特币交易的等待时间越久,得到的确认越多,它就越安全。至于为什么是必须要等6个数据块完全确认,后面会出文章专门讲解。
金融服务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金融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产业链条中存在大量中心化的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减缓了系统运转效率,增加了资金往来成本。
区块链技术公开、不可篡改的属性,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可能,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使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不可低估。支付是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资金转移,尤其在跨境支付业务上的潜在优势格外突出,在跨国收付款人之间建立直接交互,简化处理流程,实现实时结算,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业务成本,由此推动跨境微支付等商业模式的发展。
通过下表简要说明传统跨境支付流程、存在问题,以及区块链技术能为跨境支付流程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能够显著提高交易速度。传统跨境支付模式中存在大量人工对账操作,银行在日终进行交易的批量处理,通常一笔交易需要至少24小时才能完成,而应用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可提供7×24不间断服务,并且减少了流程中的人工处理环节,大大缩短了清结算时间。比如使用Ripple分布式金融解决方案,加拿大ATB Financial银行发起1000加元跨境汇款,款项兑换为欧元支付给德国的Reisebank银行,总共用时8秒,而在传统模式下这类交易完成需要2到6个工作日。
其次,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麦肯锡《2016全球支付》报告数据显示,通过代理行模式完成一笔跨境支付的平均成本在25美元到35美元之间,是使用自动清算所(ACH)完成一笔国内支付成本的10倍以上。传统跨境支付模式中存在支付处理、接收、财务运营和对账等成本,而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削弱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机构作用,提高资金流动性,实现实时确认和监控,能够有效降低交易各环节中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可以改善成本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可以减少各类交易费用,使得原先成本过于高昂的小额跨境支付业务成为现实,因而更具普惠价值。
最后,为客户身份识别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根据反洗钱法律法规要求,世界各国金融机构需在交易过程中严格执行客户身份识别流程,履行了解你的客户(KYC)义务。传统业务模式中,金融机构对客户身份相关证明材料和文件的控制力有限,在核实身份真实性的过程中,面临着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任,存储客户身份的电子档案,实现身份信息的安全管理,满足反洗钱监管的核心要求,为KYC流程和反洗钱监管合规领域,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依然有待改进
但是,为什么比特币比SWIFT国际汇款快这么多而又比国内银行转账慢这么多呢?
这里要提到两个概念:清算和结算。
对于比特币支付来说,支付确认过程即是清算和结算的过程。如果把支付过程和清结算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比较两类支付的延迟时间,使用区块链进行交易,还是很快的。区块链交易的本质,是大幅减少了交易后处理工作,消除了大量的人工干预过程,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
那么还能不能再次缩短这一时间呢?
2013年,在美国圣何塞召开的比特币大会上,与会者提出了很多解决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叫作链外交易,即不在区块链内进行交易确认。假如有一家公司能以其一贯良好的信誉赢得用户的信任,从而推出自己的在线钱包软件,那么只要商家及其顾客都注册了该公司的账户,顾客们便可以把自己的部分比特币存入该公司账户,并通过在线钱包购买企业的商品,将比特币从自己的账户汇入商家的账户。由于这种交易实际上只是在该公司的系统内部进行账内金额转移,不涉及区块链的确认,所以交易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这种方法能够解决陌生人之间小额交易的确认问题。
将这一方案推及到SWIFT上来,也是行得通的。
另外,还存在监管和法律上的问题。
截至目前,除了比特币本身之外,真正在市场中实际运转并形成商业模式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尚未出现。究其原因,除了刚才所说的来自技术自身的瓶颈和风险仍需时间检验之外,还存在以下几个需市场参与者共同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第一,法律和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将对现有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带来新的挑战。在该领域,由于没有先例,各国央行、监管机构、立法部门和金融机构等相关市场参与者,需展开持续深入的研究与合作,并根据应用领域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有效的法律框架。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全球化水平较高,也需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形成较为一致的监管政策。
第二,标准化领域仍属空白。目前,区块链在国内外在还没有形成通用标准。如果市场参与者采用不同的账本或应用周期,将产生后续的兼容性和互联互通问题,不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提出了及早推动开展区块链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并确立了我国区块链标准化路线图。在标准制定领域,除加快推进国内标准化体系之外,还需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和区域统一标准的制定过程。
第三,需建立有效的产业主体合作机制。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层面,区块链产业上包含了众多不同类型的主体。主体类型的多样化,在客观上增加了区块链技术合作领域的复杂性和协调难度,而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并真正对相关产业形成影响力,还需要区块链技术企业、金融市场参与者、监管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有效、持续、深入的合作机制。
技术改变世界
虽然存在以上问题,不过好消息是,据知情人士表示,目前SWIFT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去年9月份,SWIFT首席执行官,作为领导Swift全球支付计划愿景的10位银行业高管之一的Gottfried Leibbrandt告诉出席Sibos会议的8000观众,SWIFT的全球支付计划(GPI)正在考虑采用区块链。潜在的改进领域,包括更透明的收费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可实现接近即时的结算时间。
从明年开始,可能会有超过80家银行将使用这个新平台。
如果此计划真正实现,相信在区块链的赋能下,SWIFT的全球支付计划将会把交易的完成时间从5天缩短至1天,甚至更短。
这个在美国银行家网络上叱咤风云数十载的系统,仅仅是一个用一串代码识别通信对象的加密通讯系统,而区块链同样是一串代码识别通信对象的加密通讯系统,而且功能更强劲,那为什么区块链不能取代SWIFT而是赋能呢?
如果你认为面对新技术的挑战时,SWIFT或任何其他传统基础设施提供商会消失不见,这种想法是天真的。
事物的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就连生物的进化都是一步步演进的,毕竟是金融业,这是全球的支柱命脉,当一种新技术出现时(例如区块链),所产生的不明确区域会导致SWIFT的角色转变,但一定不会立刻消亡。即时有一天,银行之间能够进行即时交易,相信,作为一个封闭、高度受监管网络的看门人,SWIFT的角色仍是有必要的。
不论如何,区块链赋能SWIFT,将会很大程度上优化国际银行间支付系统,造福全球。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推进,在巨大的经济规模和潜在巨大金融总量的支撑下,在中国逐渐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甚至全球性金融中心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上海发展金融中心所拥有的各种条件看,上海的长远目标应致力于构建类似于纽约美元清算中心的人民币全球清算中心,即从长远看,当人民币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后,上海应成为与人民币国际地位和上海金融中心能级相适应的人民币全球清算中心。
上海建设人民币全球清算中心具备明显优势。门类齐全的各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上海并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部结算系统,这是上海构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各类金融机构集聚上海,为上海构建人民币清算中心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机构集聚条件。
支付清算体系建设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任务,上海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必须站在与国际接轨以及有效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的高度来整体规划,使上海真正成为紧密联系境内各金融市场和连通境内境外金融市场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建设人民币支付清算中心思路是:以安全、高效、规范为总体原则,以市场化、国际化的银行和金融要素市场结算体系为基础,逐步形成支付结算工具和全球地域时差全覆盖的、各结算系统互连对接的全球性人民币结算清算网络。
第一,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的连接度和融合度。
从近期看,在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建立我国证券结算系统与大额支付系统的连接,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间的连接度,是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合适策略。从中长期看,完善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策略是提高各支付清算子系统的融合度,逐步建立混合支付系统。中国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共享硬件资源,具有相同的清算账户和最终结算机制,共同依托高度集中的会计核算数据系统,这些因素为高度融合的混合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应考虑建设基于大额实时支付的混合支付系统或以小额批量支付为基础的混合支付系统。系统参与者通过相互授信的方式建立流动性资金池,可以大大节省单个银行的流动性成本。
为提高支付系统的灵活性,未来的支付系统建设还应对计费、节点和参与者权限、业务种类等实施参数化管理,以便于调整和适应业务创新的需要。
第二,人民币外汇交易引入央行货币层面的同时支付交易机制。
上海拥有我国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其运营主体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但是,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只有商业银行货币层面的结算模式,缺乏中央银行货币层面的PVP(对等支付)结算机制。从人民币未来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来看,我国外汇交易结算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外汇交易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外汇交易结算安排,适时加入CLS(持续连接结算),利用好人民币的本币优势,对于上海全球支付清算中心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完善跨境支付机制,把上海建成境外人民币资金清算中心。
上海自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首批试点城市后,人民币跨境支付额迅猛增长,其中使用代理行模式进行支付的占比仍然较高。同时,上海依托中外资银行聚集的优势,迅速成为境内外人民币资金出入境口岸。境外参加行已在上海中外资银行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覆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业已形成人民币“汇通天下”的跨境支付清算网络。但也存在人民币跨境支付没有统一的支付规则和制度安排、境内大额支付系统报文与境外商业银行使用的SWIFT报文不相兼容、境内外商业银行所需支付信息不尽相同等问题。因此,一是应当以全球性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摸索一套属于自己的交易制度,控制交易的合理高效进行。建立一套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支付清算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二是建立境内外银行间相互拥有人民币授信,由政府推动签订双边主权货币结算、建立人民币的回流与投资机制,即对方国家要允许人民币结算,允许开设人民币账户,中国境内允许人民币回流,尤其是跨境银行之间要进行人民币业务授信。
第四,充分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动以上海为中心的结算清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推动自贸区制度建设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资本项目开放等方面取得突破。资本项目的开放将会带动资金在境内外的大量进出和流动,上海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其人民币清算中心建设也将会获得重大发展机遇,推动清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高支付清算系统硬件的技术水平,使系统运行平台的支持硬件在技术方面具有先进性和良好的匹配性,并通过调试、维护使系统运行具有高稳定性和高速度;其次是要完善系统的管理,使系统的支付清算流程更合理,使系统各环节的操作人员有合理的授权与制衡。
二是从“一带一路”发展愿景看,其重要目标是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及实践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重大机遇。为此,上海不仅应积极联络原有意义上的各世界重要中心城市的商业银行,开展跨洲、跨国、跨时区布点,而且应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争取沿线中心城市和重点港口的境外商业银行也将它们的人民币结算代理账户落户上海,逐步实现上海人民币结算清算业务的地域和时差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