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第三次并购液潮的形成以及持续不衰,有眷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一)由开放的企业发展模式和日益激烈的竞争所决定的。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仅仅是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 包括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积累)来寻求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这种模式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纵观世界前100 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史,无不是通过资本经营形成的。新经济呼唤新的企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企业的强强并购也已经证明,这种相对于国内企业发展而言较新的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接受,相信今后的运用空间将越来越大。另外,中国加入wTO,这对资源过分分散、存在严重过度竞争的国内企业来说有着巨大的压力,为抵御“强敌”,相对“弱小”的国内企业联合起来不仅可以减少冲击甚至被淘汰的危险,而且有利于巩固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的共同发展,还有利于保护国产品牌及民族产业。
(二)因为长期形成的国有经济結构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规模效益不明显。多年以来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国有企业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利现象非常突出,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曾查的数据,我国900多种工业品中,半数以上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国有企业占很大比重的制造业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的只占29. 5%,利用率在60% ~ 80%的占36. 2%;机床制造、印染布、货车、彩卷等行业的过剩状态更加突出。由于结构调整缓慢,这种低水平过剩状态直接导致企业产成品库存大量积压,不少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亏损增多。据统计,1999 年,在国有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仍高达800亿元,亏损户数继续增加,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项资金占企业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43.8%。
与国外大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市场应变不能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从整体上看,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发展空间狭窄,与其在市场竞争中所要承担的主体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1.从国民经济各部门来看,国有农业企业具有-定的比较竞争优势,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总体发展滞后。国有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主要部门,也是参与国内外竞争的主体,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竞争力总体上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从反映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指标来看,国有工业企业效益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国有农业企业数量较少,由于我国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在特定产品领城内具有-定的竞争优势,部分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但由于农业经营体制的限制,农业生产的方式相当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经营规模较小,因此,随者国内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传统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会日趋减弱,国有服务类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2.从技术创新能力来看,国有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源处于劣势,竞争力较差。我国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能耗高,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从总体上看,我国主要行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相差10年以上。据统计,我国钢年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吨钢综合能耗比日本高出40% ,钢材连铸比只有47%,面日本已达到97%。我国化学工业中精细化工的比重只有3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60%左右。国有企业的技术引进比较单-。始終注重引进以成套设备为代表的硬件技术,对软件技术引进的重视远远不够,对引进技术的模仿创新能力较差,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在国际竞争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医药、化学、家电等领域的重要技术专利大部分被外国人控制。知识技术资源的劣勢使得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和产品的國际竞争能力大为降低。
3.从企业规模总体上看,国有大型企业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能力,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较弱。我国国有企业我线拉得很长,遍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总体规模偏小;从国有企业总体数量看,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且大多经济效益差,竞争力较弱,有的已经倒闭或濒临破产。国有大型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因此,国有大型企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骨干。许多国有中小企业正在积极扩张规模,实行集团化经营策略,但在规模扩张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于追求短期的财务利益,或者追求兼并- 些具有某一种知识和资源的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知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很难与国外大企业相抗衡。
4.国有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法人治理效率较低,处事应变能力较差。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存在“虚化”现象,经营者主人翁意识不强。企业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而全体人民是作为一个整体实施产权的,只能通过其所有权代表对国有企业行使和维护作为所有者的重大决策权、收益分配权和监督权,而由于所有权代表尚未落实具体,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呈现“虚化”状态。这样,国有产权只有通过较多的层次,最终委托给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或者其他代表进行管理,形成较长的委托-代理链条。在复杂的链条中,究竟准是产权主体,不同主体具有哪种职能,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井没有明确的界定。产权主体及其权责不明,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必然会导致分权制衡关系不规范与激励约束机制失衡,治理效率比较低下,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业绩改善。(三)国有经济包视过多,行业分布过宽,企业数量众多,力量分散,重点不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国有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仅我国工业的608个小类行业中,就有599个行业有国有企业;全部国有企业数达20多万户,其中95%以上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占用了全部经营性国有资本总量的近40%。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国有经济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很不利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从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状况来看,目前不少企业面临资本金不足和资产负債率过高的问题,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如果维持现有的行业和企业布局不变,国家很难满足这些企业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国有企业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将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必须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有其特有的、非国有经济难以替代的功能,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城和重要行业中占据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并实现这些功能,必须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对国有经济存量资源进行战略重组,集中优势,加强重点。
(四)当前全球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加大,世界上大的跨国公司紛紛进人我国投资建厂。从资本市场到产品市场,从技术市场到服务市场,从国际市场到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均面临与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作为迎接这一挑战的主力军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如不尽快通过战略性调整和改组,迅速改变资本和技术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的状况,则将无以面对这种实力悬殊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