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运营中,特别是在证券资本市场中,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种种垄断因素,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误导和交易行为的扭曲。因此,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资本运营实施国家监管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实施反垄断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是我国资本运普国家监管的重要目标。
资本市场是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平台。规范公正的资本市场应该是信息充分透明、真实准确、公布及时、披露无误的,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投资者都处于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但是,在现实的资本运营中往往会产生种种的信息不对称,如在企业购并中的购并方与被购并方,在企业融资中的出资者和企业家,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性。一般地说,与购并方和出资者相比,被购并方和企业家具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性会诱发种种机会主义行为,会给资本运营市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其弊病表现在:
(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必然不是一个有效市场,会导致资本市场的“羊群效应”和泡沫现象,加刷市场的投机性和波动性
市场有效性问题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探讨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形成中是否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其中最为基础的理论是有效市场假设(fficientmar-kehypotheisEMH)。 有效市场的概念,最初是由法马(E P. Fama) (1970) 提出的。法马认为,当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地反映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与公司有关的各种信息时,证券市场就是有效市场,即在有效市场中,无论随机选择何种证券,投资者都只能获得与投资风险相当的正常收益率。信息集是市场有效性问题的核心概念之一。法马根据投资者可以获得的信息集的种类,将有效市场分成了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市场( weak-formEMH)、半强式有效市场( emi-strongEMH)和强式有效市场(strong formEMH)。弱式有效市场假设所涉及的信息,仅仅是指证券以往的价格信息。当弱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时,投资者单纯依靠对以往的价格信息,不可能持续获得非正常收益。半强式有效市场,除了证券以往的价格信息之外,涉及的信息还包括发行证券企业的年度报告、季度报告、股息分配方案、兼并重组等在新闻媒体中可以获得的所有信息,即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囊括了所有的公开信息。强式有效市场假没既包括所有的公开信息,也包括所有的内幕信息。如果强式有效市场假设成立,上述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完全反映在当前的价格之中,所以,掌握内幕信息的投资者无法获取非正常收益。随着一个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的有效性会逐渐体现出来。
泡沫是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的现象。它是以信息流为指挥棒,在真伪信号的作用下,由资金、心理预期和信息流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存在“羊群效应”和泡沫现象的主要原因。噪声信号(伪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各种交易者面临信息提取的问题,需要依靠对市场公开指标的观察来推测信息的可信度。一般面言,证券市场投资者之间在理性程度、知识结构、技术分析能力、资金实力和流动性、交易目的、风险承受能力诸方面的差别造成了他们对信息敏感程度的不同。但是,市场上总会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利益关系可以事先获得些
尚未公开的消息,由这些内幕消息持有者,联合噪声交易者一起推动行情的开始,再由技术分析能力强、对信息敏感性较高的投资者跟进,而资金少、敏感性最低的散户投资者往往最后行动。因此,拥有资金和信息优势的人,总是处于行动序列的前面,从而总是能获得较高的利润。这时的证券市场显然已经不满足有效市场假设。
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者在收集信息过程中的“羊群效应",使得他们在众多信息中只收集某些正好是利好的消息,通常会忽路微小的不利消息。在观察到初始的买人信号和价格上涨信号后,信息缺乏者认为这代表了基础面的利好消息,会跟随行动。这种羊群行为会导致市场价格进-步偏离其真实的基础价值水平。因此,信息收集上的正反债效应导致“羊群效应”,价格会出现不能用真实基础因索解释的上涨。但是,随着未被价格充分汇总和反映的信息积果得越多,泡沫的脆弱性就越大,其崩溃的概率和預期套利收益越高,这时候,任何微小的信息(基础面不利的信息被公开、伪信号被揭露、敏感性较高的投资者开始逆向预期、增量资金的减少等)在自我增强机制作用F就会触发羊群的杀跌行为和资金的加速流出,甚至泡沫的崩溃,使被积累的信息迅速释放,并为下一次泡沫而做好准备。拥有内幕消息的机构早在泡沫崩溃之前已经获利了结,他们的这种行为往往是触发泡沫崩溃的原因之.,面作为消息缺乏者的散户通常会成为这种无效市场的牺牲者。
因此,我们可以从证券市场有效性的角度来考察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不过短短10年的时间,但国内外学者还是对这一新兴市场的有效性做了 许多实证研究。多数人的结论是,中国证券市场并不是一个有效市场。
(二)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凤险( n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 adver-selection)问题,会加大系统性风险所占比例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在资本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种资产的风险调整收益率满足证券市场线性方程,即某种资产的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是线性相关的。在投资理论中,系统性风险是不可通过分散化消除的风险,而非系统性风险是可通过分散化消除的风险。所以,市场上所说的“高风险高收益”只是针对系统性风险而言,证券市场只是给高的系统性风险以高收益的回报,对非系统性风险则不予以弥补。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容易发生上市公司的道德行为。在一级市场上,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恶意包装上市等虚假方式隐瞒经营信息,骗取上市资格,面众多散户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资于此类公司,往往会引发较大的投资风险,在信息披露不规范、透明度不高的证券市场,这种现象就变得较为普遍,众多上市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将会演化成整个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另外,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投资者并不能区别经营业绩好与坏的上市公司,根据阿克劳夫(C Akelof)旧车市场逆向选择原理(Varian, 1997), 投资者只会按照对劣等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来确定股票的价格,股票价格就不能合理地反映公司经营业绩,证券市场也会出现类似“劣公司驱逐优公司”的现象(例如,中国股市对T族上市公司的畸形热情),市场的投机性加大。由于各种股票价格存在明显的趋同性,加剧了个股之间的齐涨共跌现象,换句话说,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在总风险中的比例,将比成熟有效的证券市场要高得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所占的比例来分析证券市场的信息对称情况。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所占的比例作过实证研究。风御聘(2011) 以周和月为考察时段分别测算了2002 ~ 2004年期间,上海A股市场和深圳A股市场所有上市股票的个股Beta系数、系统性风险比重和市场整体的风险结构特征。研究后发现,其中上海A股市场为43.1%,深圳A股市场为36.5%。2002年系统风险占总风险比例最大为57. 2%,2003年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最小为29.6%;在2004年,系统性风险又有所反弹达到32.8%。因此,中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并非呈逐年下降趋势。相对于2001年以前的水平,中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已经有所下降,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依然偏高,个股齐涨齐落现象仍旧突出。
另一份来自某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也得出类似结论。从上证指数出台之日开始投资,200年在1500点的位置只能保持内部收益率为0 (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这就是说,指數涨了接近15倍,没有投资收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说明这个市场有高度的系统风险。而控制系统风险,一直被认为是监管当局必须奉行的原则之一。所以,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必须建立严格面又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上是从理论上说明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监管当局的首要监管目标,所以在这方面上市公司和相关服务机构出现的丑闻特别多,对投资者信心打击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促进中国证券市场良性发展,加快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就更为必要。
至今为止,对中国正券市场震动最大的信息披露H闻主要有以下几件:一是在发行环节披露虚假信息或隐瞒重大信息,骗取上市资格,如成都红光、大庆联谊、黎明服装等。二是制造虚假信息的所谓绩优股,其代表是银广夏和蓝田股份(生态农业),这类公司的丑闻曝光对市场信心打击最大。三是大搞内部关联交易,欺骗股东,欺骗社会,以ST黎明为代表。
(三)会计审计机构缺乏社会公信力
尽管《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对会计、审计工作有较高要求,但仍然在证券市场暴露出了大量违法行为。中介机构的公信力仍然很差,证监会甚至产生了不信任国内注册会计师转而寻求国外注册会计师帮助的想法,但2000年底安然案件的爆发,乃至2002年7月初惊爆世界通信公司巨额虚假利润案件,又表明这是不切实际的,监管当局对中介机构的关注一刻也不能放松。 近期会计审计行业发生的典型案件被查处的包括: 2000年9月为麦科特发行上市出具严重失实审计报告的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6人被刑事拘留或取保候审: 2000~2001年,湖北立华会计师事务所被发现对康赛实业、兴发集团、活力28等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 2001 年9月因银广夏事件而爆出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丑闻。
2001年11月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事务所完成的审计业务质最进行检查,抽查了32份报告,发现14家所出具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以上国内案件,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的整体形象,也反映出有关监管机构有决心加强对该行业的监控,以挽回这个新兴行业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