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百姓来说,CPI大幅下降短期意味着消费品、生活用品价格降低,生活成本下降。但是CPI负增长将引起消费疲软、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减少、社会消费能力下降等恶性循环。如房地产等大宗商品有可能大幅贬值成为“负资产”。因此在CPI持续向下的背景下,如何理好财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通缩时代做什么赚钱?
1.存款须讲求技巧
理财专家指出,CPI持续向下,投资自然应回避股权类资产,如股票、基金等;将闲置资产尽量多地配置债券类产品,包括国债、企业债、债券型基金等;当然银行存款也是不错的选择,尽管利率一降再降,但起码可保住本金不受损失,这在通缩时代就算赚了。
专家指出,本次通缩周期或许持续时间较短,投资债券、存款时应注重技巧。降息预期仍会持续,商业银行将被迫增加长期国债和金融债的配置,进而导致长债收益率进一步下降,而短债收益率将突破银行资金成本的限制。如果一季度债市收益率下降较大,二季度应减仓长债。
去年9月以来,我国短期内已连续5次降息,银行存款仍是通缩周期安全稳妥的选择,但要注意存款技巧以规避隐性损失。投资者应配置期限中短期的存款,如3月(1.71%)、半年(1.98%)及一年(2.25%)。如稍微留意存款规则,也可获得不错收益。每月结余的闲钱,可考虑以每月一张定期存款方式“滚雪球”。急需用钱时可取出当月到期或利息损失最小的存单。通缩时期,存款是适合任何群体理财资金配置的“必选项”。
2.多种方式应对CPI持续走低
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可选择。目前,市场可投资渠道较少,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锐减,据统计显示,节后商业银行第一周仅发行3款信贷类理财产品。低风险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减少,有的投资者即使有意愿购买也未必能买得到。随着进一步降息预期,信贷类理财产品收益也将持续下降。对此,理财师认为,央行还有可能进一步降息,信贷类理财产品风险也在增加,但投资者在平衡风险与收益的基础上,提前购买信贷类产品仍不失为较好的投资选择。
混合型基金投资正当时。去年底至今年1月份,货币基金走出火爆行情,货币基金最高收益可达10%,随着节后股市的反弹,不少股票型基金也实现了20%的收益。专家认为,投资者可适时留意混合型基金,并根据行情的变动随时调整投资份额。不过,混合型基金有50%-60%的股票投资比例,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样适合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人,投资者应注意观察基金过往业绩情况、选择优秀的基金经理。
通货紧缩主要影响哪类人?
1.单纯靠工资挣钱的人。
很多人每日朝九晚五,卖力工作,偶尔出游,很少娱乐。累了半天,却发现攒不到什么钱。一旦发生通货紧缩,失业率升高、工资下降,收入降低,不知道如何应对。
2.不喜欢存钱的人。
通胀时,大量资金从银行“搬家”到股市、楼市、基金中,目的是为了跑赢CPI。而通缩来临时,实际存款利率将回归正利率,“现金为王”观念将占上风,不存钱的人投资出现损失,还不如那些现金为王“死”存钱的人。但选择存款期限时,最好选择短期存款,不宜选择中长期存款。因为一旦经济复苏,利率上攀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不宜把自己套牢。
3.不善于保险的人。
通货紧缩下失业率上升、固定资产贬值,不具备风险意识,就无法在糟糕的环境下添加自己的保障。相对来说,传统保障型产品保障性强,风险较低。对于有投资需求的投保人来说,还可考虑分红、万能险。不过,万能险并不适合所有的人购买,投资者需要坚持长期投资,且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通货紧缩“狼来了”?
通缩是否真的已经走近我们?扬子晚报壹财经记者综合各方公开言论,并采访我省经济学家发现,研究者对此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大多被认同的是:当下经济的确存在下行风险。为方便读者阅读,记者对应经济学家的各自观点,梳理出相应的通缩可能性指数(5颗星为可能性最大)。
1.肯定派: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
可能性指数:★★★★
认为“不出意外,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的代表人物,是微博认证为著名学者、经济学家的王福重。7月9日上午,他在微博中称,“6月CPI涨2.2%,如果不是食品的权重大,还要更低,不出意外,中国经济将进入通货紧缩。通缩比通胀难治理得多。几乎无药可救。上次中国经济紧缩是1997年开始的,2003年才结束,结束的原因是萨斯-非典。”
这条微博截至昨晚转发已有1000多条,评论也有400多条。而针对网友提出的异议,王福重也在同日下午的微博中进行反驳:“有人说2.2%不算紧缩。这个不能抠字眼,在中国3%的CPI不能算是通胀。也不是非到负数才算紧缩。比如你还有2根头发,算不算已经秃顶?另外,PPI已经负数好几个月了。”
海通期货分析师陈冠因也认为“通缩苗头初现”。其在微博中称,CPI、PPI涨幅低于市场预期,通胀压力大幅减缓,通缩苗头初现。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存在通缩风险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国内经济增长疲软导致需求放缓;二是欧美经济下滑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减轻;三是食品价格仍将下滑;四是M2仍低于既定目标。
2.两可派:看宏观调控,看货币量及经济衰退哪个主导
可能性指数:★★★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所所长田伯平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未来经济出现通缩的可能存在,因为国际方面需求不足,国内方面产能过剩。“但现在肯定还不存在通缩。”他认为,如果宏观调控得好,通缩应可避免。他还提出一个关键原因:如果通缩出现,那么CPI应该是负数,而目前并非如此。
此外,他还认为:即便通缩来了也不必过于害怕,经济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就像一个人病了需要适度休息,适度改善。”他认为,要给经济自身发展的时间,长久以来,我们的经济治理问题就是运作成本太高——冷了就赶快拉;热了就赶紧泼冷水。实际上没有哪种经济能老是保持快速增长,休息好了才能再跑。
南京大学金融系杜亚斌教授也认为,现在究竟出现哪种局面还很难说。因为判断通缩还是通胀,关键要看两个因素:货币发行量及经济是否过热。一般若货币发多了、经济过热,可能出现通胀。反之可能通缩。
但目前两个相反的方面同时存在:货币超额发行及经济衰退倾向并存。因此关键看哪个因素占主导:如果通货膨胀因素压倒了经济衰退,是滞胀;如果反过来,经济衰退压倒了通胀,可能通缩。但由于货币发行量大因素的存在,即便是出现通缩,程度也不会很严重。
杜亚斌教授同样认为现在肯定没有通缩。因为尽管CPI下行到2.2%,但这与百姓的实际感受还是背离的,不少百姓依然认为,物价没怎么降。
浙江大学教授、会计与财务管理系执行主任姚铮也认为,如果单从数值看,CPI接下来会一直在低位徘徊,一下子跌入负值的可能性不大。不过,现在可以适当考虑如何防止“通缩”的问题,如何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3.反对派:年内CPI不会为负,讨论通缩为时过早
可能性指数:★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微博)认为,讨论通缩还为时过早,今年年内CPI涨幅不会进入负值区间。全年CPI预计会在3%左右。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博士认为,CPI快速回落,说明物价上涨的压力进一步消除,不过,由于CPI依然还是正数,因此不能由此判断中国经济已经陷入通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表示,货币大量超发而经济活力下行,表面上通缩,但未来通胀风险越来越大,甚至有滞胀风险,所以关键在于未来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否吸收今天过多的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的流动性。
事实上,房价重新反弹,说明中国社会不缺流动性,货币政策不能创造可持续的投资渠道。
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会造成通货紧缩。长期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此外,还有经济学者认同这一指标: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为负,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