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缓解经济压力,就是减少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也就是要刺激经济发展。
刺激经济发展离不开刺激消费和投资两大主题。
增加货币供给,可以有效降低市场对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降低反映在利率水平上就是利率的降低。利率降低好啊,降低了企业就有可能去贷款投资,个人就容易把存进银行的钱取出来消费,甚至进行贷款买房等投资活动。这是货币政策的一般路径,都是通过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的。
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指价格总水平的持续性下降,并同时出现经济衰退和货币与信贷紧缩。有关部门认为,我国自1997年以来连续两年居民消费价格连续下降,但降幅不大,分别为0.8%和1.4%;经济和货币、信贷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99年GDP增长7.1%,M2、M1、M0分别增长14.71%、17.67%和20.09%。居民消费价格下降幅度也有所缩小,已经从1999年4月的同比下降2.2%缩至2000年1月的同比下降0.2%。根椐这些情况,一般认为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
增加货币供应量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吗?
在某个阶段,增加货币供应量缓解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最为直接的表现购买力下降,物价下跌。对宏观经济来说,是不利的,所以增加货币供应量是一种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
原因之二:
这个积极是有条件的,也就是在通货紧缩的大环境的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是这个环境,增加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相关知识: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特点:
1、阶段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有紧迫需要,政策实施又有现实可能的条件下,所作出的一种有条件的政策选择。这里所谓客观需要,就是扩大内需以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是在货币政策因实施、操作通路局部受阻,其刺激需求的能力与效果受限的条件下,必须进行的一种政策选择。而所谓政策环境允许,就是说,尽管国家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但在银行有较多"存差",有富裕资金,企业因约束机制强化等原因而贷款谨慎等情况下,财政可以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张的国债政策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来达到扩展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选择就需另行考虑。
2、定向性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正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以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和产业带动效应为目的,以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方向。
3、复合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简要地说,除了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外,同时还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通过调整中央财政的支出结构,腾出180亿元,
专门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和抗洪救灾等,即通过财政的转移性支出,以刺激消费与投资;分批提高了一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殖税,以此推动和增进外经贸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