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至20世纪80年代货币黄金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
20世纪是黄金生产力继续得到更大发展的时代,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更是创人类文明史上的空前高峰,交换规模的扩大和交换频率的加快,对货币的需求量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虽然黄金的供给量在增长,但需求的增长更快,因而出现了供给的相对不足,使19世纪形成的货币黄金需求主导的、金价超稳定状态的市场格局受到了挑战,突出表现为金本位制的运作出现了愈来愈多的困难。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黄金的货币需求与供给大致保持了平衡,金价呈稳定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金本位制宣布停止,从此之后传统意义上的金本位制再也未能回复,而出现了对金本位制的种种修正对于金本位运行出现困难的原因人们有种种不同的分析,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反映了金本位制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即黄金信用额度供给的有限性与当代社会经济扩张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19世纪黄金生产力的突破,极大地改变了黄金的社会供给条件,而使金本位制得以建立、发展,进入20世纪黄金生产力得到持续的、更大的进步。首先,由于人类科技的发展进步,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一些过去没有能力发现和利用的黄金矿藏被发现利用,使全球可开采的金矿资源数量大增,保障了黄金生产力飞速发展的需要。传统产金国如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尽管产量稍有波动,但仍然是世界上重要的产金大国,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也进入了产金国的行列,并日益增加自己的生产份额,如中国、印度尼西亚、秘鲁、加纳、乌兹别克斯坦都已进入世界产金国前10名,中国更是从2007年起稳居黄金产量第一位至今(见表3-1)。
表3-12010年世界黄金产量排序前十位
现在全世界产金国已达60多个,遍布世界五大洲。19世纪100年生产了1.15万吨黄金,而20世纪前80年就生产了约7.86万吨黄金,是黄金生产大突破的19世纪的近7倍,把年均产量由19世纪的百吨,提高到了千吨水平,也就是说20世纪黄金生产力水平又比19世纪提高了10倍。但20世纪不仅是黄金生产力得到∫进步,而且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空前的,其规模前所未有,与之相适应的商品交换的规模和频率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需要提供的用于交换所需要的信用总量也前所未有地增加了。金本位制是以黄金实物做交换的支付于段,黄金可以提供的信用总量与黄金的产量成正比。但黄金产量的增长不是以人类的需求为依据,而是会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约束,所以黄金可提供的信用总量不一定与人类经济发展的需要相一致,这就是金本位制自身所固有的内在矛盾。19世纪虽然因世界贸易的扩大而大大地增加了黄金信用量的需求,但因黄金生的提高而较好地满足这种需求的增长,所以金本位制的运行在这一历史时期是顺利的。而进入20世纪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黄金生产力发展所能增加的黄金信用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增长出现了日益增加的差距。为了解决信用供应量不能满足需求量的矛盾,实行金本位制的各国普遍实行了以下政策上的调整:
1.实行黄金管制
从20世纪初开始,各国陆续调整黄金管理政策,由19世纪金本位时期的自由流通、自由铸造、自由进出冂的管理,变为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的政策,其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的行政力量,抑制黄金的商品需求,将有限的黄金供给,集中用于社会经济对黄金信用额度的需求,以减弱黄金信用额度供应不足的矛盾。
2.改革金本位制
节约黄金信用额度的使用,化解黄金信用额度不足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回复,已不是传统的金本位制,而是“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已在许多方面限制黄金的货币支付流通功能,黄金退出了国内货币流通领域而主要是用于外贸的支付与外汇储备。目的是通过减少黄金的货币功能,节约黄金信用额度的使用。实际也就是以节流的办法解决黄金信用额度供应量不足的矛盾。
“金块本位制”是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流通的货币不再是黄金而是纸币,纸币发行以黄金为基础,有法定的含金量,但并不能用纸币自由兑换金币,只能在一定数量以上,根据一定的用途兑换400盎司(12.5公斤)的标准金锭。
金汇兑本位制”是一些不能建立金块本位的国家,把本国的黄金和外汇存人金块本位制的国家,本国货币只有按汇率兑换成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在该国兑换黄金。本国货币虽有含金量,但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兑换黄金。
1922年热那亚会议决定建立以金汇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确定只是在外汇平衡时才使用黄金,以节约黄金的使用。之后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建立的“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也是金汇兑本位制,只不过是将世界货币体制的中心货币由英镑变为了美元,反映了美元与英镑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消长。
为了节约黄金的使用,黄金的使用仅被限制在国际贸易结算的外汇平衡,但是仍然未能解决黄金信用额度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这个矛盾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爆发,先后出现了数次挤兑黄金风潮,人们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念,为此美国不仅动用自已的黄金储备,而且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等八个国家于1961年成立了“黄金总库”进行市场干预,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勉强维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l年10月美国宣布停止以35美元兑换黄金后而瓦解。
3.市场干预
直主张自由经济、反对干预市场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解决黄金信用额度不足而普遍对黄金市场实行干预政策,以期通过人为的于预稳定黄金市场,从而实现金价的稳定,避免因金价的波动而引起社会经济的动荡。
黄金信用额度供给的相对不足,本应出现金价的上涨,但为了保持货币的稳定性,无论是英镑为中心的金块汇兑本位制,还是美元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都实行固定价格制,各国央行干预市场金价,人为地以行政手段抑制价格。35美元一司黄金的官价从1934年维持到1972年,长达38年。但是价格管制不仅没有解决黄金信用额供给不足的基本矛盾,相反是在加剧。人为地调节黄金供求平衡只是暂时的,随着矛盾的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总会引爆,并形成对社会的巨大冲击力。
第一次发生在1933年。192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货币严重贬值,黄金难以稳定受此冲击的货币体系,世界性金本位制崩溃。美国的金本位制又勉强地维持了4年,到1933年不得不颁布国内法令,禁止居民自由进行黄金储存和黄金出口,割断黄金与美元的联系,并将金价上调21美分。但是这并未对美国经济产生实际的作用。1934年1月为了重构货币结构,稳定美元,再一次调高了金价,每盎司黄金由20.67美元,一下子提高到了35美元,增幅高达69.3%。这次黄金提价的直接结果是极大地刺激了世界黄金工业,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20世纪30年代,黄金工业却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在30年代的10年里世界黄金年均产量增长了1倍多,由622吨增加到1200多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黄金产量都在这个历史阶段创造了历史新高。价格的提升和产量的增长,使黄金信用额度供应不足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缓解的矛盾并未彻底解决,而是沉淀积累下来,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黄金挤兑风潮,给金价上调增加了日益强大的压力,为了稳住金价,美国屡屡动用黄金储备。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建立时,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2万吨,占当时西方国家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但到1971年时仅剩下了8600吨。为了应付1968年3月的黄金挤兑风潮,半个月流出的黄金就高达14亿美元,折合黄金为124.4吨,在这期间黄金总库的2.4万吨黄金减少至3000吨,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成交量就高达近400吨。此时美国巳无力维持固定官价,不得不宣布实行双轨制,黄金总库随之解散。1971年5月第三次美元危机爆发,但美国出于私利而拒绝美元贬值,于是人们开始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美国终于顶不住了,而宣布停止以官价兑换黄金,国际黄金价格放开,随供求结构的变化而自由浮动,多年被压抑的金价所蓄积的能量立即喷涌出来。1972年金价便由35美元/盎司上升到40.81美元/盎司,上升幅度16.6%,之后上升之势更猛,到1980年黄金现货价格最高飚升到850美元/盎司,在短短的九年中,金价上升了20多倍。
在这一历史时期黄金供应与需求结构的特点是:虽黄金生产力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对于黄金信用额度的需求大大超过了黄金的供给,因此出现了月益严重的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金价面临日益严重的上升压力。但是为了货币的稳定,各国对黄金市场和金价实行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但这种十预并未解决供给相对不足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在供应不足的基本矛盾的压力下,这一历史时期金价由20世纪20年代的20.67美元/盎司,上升到30年代的35美元/盎司,这一金价人为地维持到70年代,从1972年开始进入自由浮动时期。金价呈现不断上升的总趋势,1976年的124.77美元/盎司是这一时期伦敦黄金市场上的一个低价位,但仍是1972年金价的3.05倍1980年伦敦市场美元金价年平均为614.5美元/盎司是1972年金价的15.06倍,直至今日,2011年8月期金价格突破1900美元/盎司,创历史的最高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