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市场的质疑,蓝田股份的高管人员不断信誓旦旦地宣称他们“没有造假”,是货真价实的“绩优股”,并且在2001年中报时,蓝田股份如往年一般再次为投资者奉上了不俗的业绩,每股收益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7.661%,虽与上年同期相比稍有下降,但横向比一比,仍不失为优秀。
或许是蓝田股份有造假的前科,或许是蓝田股份的财务报表确实是漏洞百出,许多投资者对蓝田股份的业绩表示怀疑,市场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尤其是有的投资者通过对其财务报表进行认真分析后,发现了许多疑点。蓝田股份的负责人虽然多次出面解释,却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投资者与市场人士对蓝田股份财务报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收账款奇低,收入确认真实吗?
蓝田股份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2万元;2001年中期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应收账款3159万元。根据公司“2001年中期报告补充说明”,由于公司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个体户所占比重大。但是,稍有点市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18亿元的销售收入主要靠现金交易完成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更不可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的吧?
这不能不让人对这种“钱货两清”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极大的怀疑。蓝田股份曾经解释说,由于公司所在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70千米去市区办理,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每年18亿元的销售收入只有800多万元的应收账款。这同样是不能自圆其说。在银行业务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面对资金收支数量如此庞大的蓝田股份,竟然没有一家银行在其当地设立具有联行业务的办事处,而造成公司及其客户每日均需通过数百万元的现金进行结算,这可能吗?真是这样,又怎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再说,在现款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又如何确认销售收入?如果企业销售不实的话,注册会计师又如何保证账务的真实性?
(2)固定资产增长飞快,钱到哪里去了?
蓝田股份这几年固定资产的扩张速度比业绩的增长更快,1998年、1999年、2000年的固定资产净额增长率分别为356.65%、274.85%,54.57%;而总资产周转率在这三年内却急速下降,分别为0.96,0.79和0.65。说明其固定资产的扩张规模与其业绩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至2000年底,公司的固定资产扶到21.69亿元,占总资产的76.43%。换而言之,公司这些年的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为了固定资产。
企业固定资产的形成是经营收入的转化或者是资金支出的资本化(即将当期的费用支出计为资产的增加,而通过折旧的形式分摊到以后各期,如果计人在建工程,甚至连折旧都不必提),因而固定资产计价的不实会虚增企业经营收入或低估当期费用,从两方面都能起到增加当期利润的作用。而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扩张迁决,其可靠与否无疑决定了前几个年度利润的质量。
具体分析公司历年报表内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累积折旧等项目,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①在建工程工期拖延,支出超预算。比如公司自募资金项目—莲花酒店二期工程1996年就开始施工,一直到2000年末尚未完工,至今仍挂在在建工程项目上。又如洪湖菜篮子二期工程,原预算2亿元,但截止到2000年末,公司已累计在此项目上投入4.17亿(包括该工程的细分项目),超支100%0对于这些异常,公司未作出合理解释。
②工程及固定资产项目分类混淆。公司对工程项目的分界较为模糊,经常在费用支出的归属上混淆,1999年、2000年年报内多次出现调整在建工程、累计折旧项目账面金额的现象。
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过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延长,会降低每年应摊的折旧费用,从而提高早期年度的利润。根据蓝田股份2000年年报信息,该公司以前年度制定的折旧年限过长,2000年依据《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大幅度缩短了一些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增提了巨额折旧,致使当期利润比原折旧政策下估算的利润减少4800万元。值得指出的是,《农业企业财务制度》1993年就开始实行,为何公司当初不依照执行?以往年度折旧年限过长,对这些期间的利润产生多大影响,公司年度报告也未作说明。
据此,市场人士大胆推测:蓝田股份的高收益含有水分,虚构的利润只能变成固定资产“扔到水里去”。
(3)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账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还有,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巧合吗?
(4)产品毛利率怎么会如此之高?
2000年年报以及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同行业的深深宝的毛利率约20%,驰名品牌承德露露的毛利率不足30%)。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品,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一是产品市场被公司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二是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以公司现有的行业属性、市场环境、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达到这样高的盈利水平的可能性并不大。
(5)巨额广告费用支出哪里去了?
公司2000年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的销售收入达到5亿多元,而其中仅3590万元是通过集团公司遍布于全国的销售网点销售的,仅占股份公司销售量的1.9%,2001年中报显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而野藕汁、野莲汁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巨额广告费用应该是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投放的,因为在股份公司的报表中找不到巨额的广告费用支出。这里是否存在着虚增股份公司利润的嫌疑?据悉,中国蓝田总公司是蓝田股份第一大股东的控股股东,与蓝田股份是“爷孙”关系,“孙”公司主营收入总额的仅1.9%是通过“爷”公司进出的,而“孙”公司每年高达数亿元的产品广告费用,却全由“爷”公司承担,并没有任何还款承诺。试问,作为“爷”公司,蓝田总公司有多大的能力继续负担这笔巨额费用而不需要任何回报?这种行为又是出于何种目的?
令人费解的是,在与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关联交易上,蓝田股份似乎总在占便宜。蓝田股份长时间占用中国蓝田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以2001年中报为例,关联方其他应付款余额2.22亿元,其中向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借款2884万元,其余均为向中国蓝田总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借款,仅向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借款就达1.93亿元。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如果没有操纵利润之嫌,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6)职工每月收入仅100多元?
从现金流量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栏中看出,2000年度该公司职工工资支出为2256万元,以13000个职工计,人均每月收入仅144.6元,2001年上半年人均收入为185元。如此低的收入水平,对于员工30%以上为大专水平的蓝田股份职工,对于历年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股份而言,合乎情理吗?对这个问题,蓝田股份解释说,职工13000人中,有1万余人是“承包型”职工,公司不按月向他们支付工资。根据公司回答,这些职工承包水面约10万亩,按照公司额定量和单价交售产品给公司,其余产量公司按市价收购。那么要问,第一,承包水面占公司经营水面总量的比例是多少?这额定量占承包面积总产量的比例是多少?向公司出售的价格是多少?若公司按照市价收购,额外部分则还有多少获利空间留给蓝田股份?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公司产品的获利能力。第二,公司对承包职工的收购价若低于正常市价,能否保证职工将多余产品卖给公司?而若接近市价,又怎能保证公司获利?
对于这些疑问,蓝田股份公司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利润数据都是伪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