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走红与不走红,热门不热门,在某些时候或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股票本身的优劣或上市公司形象如何。各种股票往往此起彼伏,这段时期甲股票特别走红,乙股票相对冷淡;到了另一段时期,乙股票有可能取代其他走红股票的地位,轮番表演。原因在于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出现某些引人注目的市场题材,使投资者着重有题材的股票,成为炒作的热门,所以,题材股也是热门股。
从股市的发展历史看,其历程就是炒作题材不断更新、不断交替的过程。美国在19世纪初铁路蓬勃发展时,铁路股票成了众望所归的热门股,并且持续近百年之久;20世纪初,钢铁和汽车取代铁路走红;20世纪50年代,铝业和公用事业的股票又升为主流;70年代初,能源和原材料股票又升到主流地位;80年代开始,高科技股票大为走红。在中国股市也是如此。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掀起了房地产热;1993年起国家支持浦东开发,浦东概念股出足了风头;1995年国家经济策略转到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大盘股走红;19%年,流行寻找成长股,令这类股票大幅上涨;1999年新经济席卷全球,科技股与网络股立即一马当先,大出风头。
股票市场为什么会出现主题不断演绎,热门股不断更替的现象呢?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的各种政策措施对某些特定行业或部门、公司的影响各不相同,有的大受其惠,有的则遭受损失,而这种损益又必然反映到股市中来,从而导致股价波澜起伏。
炒作题材股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题材是不断转换的,任何一类热门股在主宰市场一段时间之后必然功成身退(成长股例外),都将被另一类热门股所取代。投资者如果炒题材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要善于发现炒作主题,预测哪一类股票在最近会走红;第二要尽可能早而且准确地判断现在的热门股是否会退化、何时退化,以便不失时机地卖掉它。否则你不仅不会赚到钱,反而会吃大亏,因为题材股往往有涨得快、跌得也快的弊端。
题材股的炒作题材有些具有实质的内容,有些则纯粹是空穴来风,甚至是刻意散布的谣言,对此投资者特别需要认真辨别。
目前市场上题材变化万千,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下几类:
(1)经营业绩改善或可望改善。
从根本上来讲,业绩是股市的根本所在,所有所谓利好的预期最终都会反映到上市公司的业绩上来,因此,经营业绩改善或可望改善又比已经改善更有吸引力,因为人们更重视上市公司的未来。这一类题材每到上市公司公布业绩报告期间便显得尤其活跃。业绩的改善可以是因为宏观经济的改善,也可以是因为微观经营水平的改善。在股市中,业绩是硬道理,而每年的业绩时限是一定的,所以这些题材每到业绩报告出完之后就暂告一段落,吹牛皮的要破产,真材实料的才能被市场接受。
(2)拥有庞大土地资产可望升值。
这个题材极具想象力,似乎因为该公司拥有一些宝贵的土地就身价万千了。土地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土地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特别是一些地处大城市繁华地段的上市公司,更可能因为拥有一片土地而脱胎换骨。关于这一类题材,投资者其实只要多花一些工夫,认真查阅上市公司年报、上市公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等,均可以事先发现。可惜真正愿意花时间去做这些工作的人并不多。同时,拥有土地资产并不一定会升值,即使升位了也不一定会立即表现出效益,所以,最终还是要看有没有人来挖掘并宣传这个题材,看有没有让升值的土地表现出效益的契机。
(3)国家产业政策扶持。
国家从经济全局的眼光来考虑,必定会对某些产业进行扶持,给予优惠政策,其中,最关键的是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优惠的贷款支持。处于这些政策扶持行业的上市公司从中可以得到很大的好处,其业绩改善自然就有了保证。目前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偏重于基础性产业,能源、交通、化工、通信、高科技等等均是扶持对象。这些受扶持的行业往往同时也是有市场、有效益的行业,投资者选股时应该偏重于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投资回报的可靠性将大为增加。
(4)合资合作或股权转让。
合资合作或股权转让这件事本身,多数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一行为的好处到底有多少,则要具体分析。有一段时间,市场上流行合资概念,只要是有合作项目的,哪怕还在谈判的初级阶段,也被疯炒一番,这充分说明市场人气的作用巨大。分析合资题材,要全面考虑合资伙伴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能量,分清有利的真合资和纯粹为造题材而吹捧的假合资,分清合资项目的真正前景是好是坏。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所谓合资项目并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多少好处。
(5)分红送股。
分红送股是上市公司给股东的真正回报,在这种回报真正出现之前,往往会出现抢权现象,因为预期牛市中会填权,所以,增资配股或者分红送股之所以成为一种炒作题材,是因为人们的牛市预期。一旦市势逆转,人们预期熊市到来,则送股也好、配股也好,都不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6)资产重组。
这是股市中最有吸引力的题材之一,因为它给投资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部分企业由于管理落后、包袱沉重、负债过多、市场萎缩、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等因素,造成经营不善,业绩下沿甚至巨额亏损,而资产重组通常是盘活企业的一步好棋。这种运作经常会使股价出现较大升幅。不过其中有许多属于非实质性重组,甚至是欺骗性重组,对上市公司并没有业绩改善作用,因此炒作以后,许多股票的价格又回到的原地甚至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