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蓝田股份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经营业绩,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多;19%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末扩张到4.46亿股,4年时间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高的水平,1998-2000年这三年更是高达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作为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确实出乎一般人的想象。
但是,只要稍作分析,这些纸上的辉煌,便会漏洞百出。尤其是公布2001年中报后,许多投资者对蓝田股份2000年年报与2001年中报财务指标提出了许多疑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难以解释的疑问,实际上正是蓝田股份弄虚作假的地方。
(1)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
蓝田股份2000年年报显示,公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真是这样,全国应该到处都有卖蓝田野藕汁、野莲汁,而且很热销,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资者都发现,根本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面,甚至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与野莲汁,看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不断播放的广告。向周围的人打听一下,大多数人别说没有喝过这两种饮料,连看都没有看到过!仅从这一点,就让人对蓝田股份的年报有所怀疑,很简单的道理,大多数人连看都没有看到过的东西,又能销得了多少?公司声称一年销售上亿罐的饮料都被谁喝掉了?几亿元的销售是如何实现的?也许这种推算法不很科学,但却是合乎情理的。比如说到方便面,人们肯定想到康师傅和统一;说到纯净水,人们肯定想到乐百氏和娃哈哈;说到饮料,人们肯定想到承德露露和椰树椰汁。一个在市场上看不到踪影、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与影响的东西,你说有几亿元的销售,可能吗?
(2)鱼塘里放出来的“高产卫星”。
蓝田股份上市后的业绩几乎连年翻倍增长,公司1996-1999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927万元、14262万元、36259万元、51303万元,直到2000年才有下降,净利润为43163万元。其业绩神话主要来自鱼塘效益。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20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亿元,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然而,渔网围着的20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
2000年上半年,蓝田股份总经理瞿兆玉曾公开说,洪湖有100万亩水面可以开发,蓝田股份现在只开发了30万亩,而高产值的特种养殖鱼塘面积只有1万亩,这种精养鱼塘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是粗放经营的10倍。这与同样地处湖北的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相距不远的湖南洞庭水殖公司相比,其高出几倍的毛利率令人难以置信。2000年上市的武昌鱼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有6.5万亩鱼塘,其养殖收入每年只有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1000元。同样在湖北养鱼,蓝田股份“粗放经营”的养殖业绩是武昌鱼的3倍,“精养鱼塘”更是高达30倍,其可信度不能不让人怀疑。
如果稍微有点养殖生产的知识,则更可以发现这“鱼塘卫星”的荒谬之处。按其立体养殖的说法算,从13元一斤的鲑鱼到三四元一斤(均指市场零售价)的草鱼、缝鱼、卿鱼等分层养起,最后鱼的平均产值不会超过15元/千克。而正常来讲,给一级鱼贩子的价格至少要低到市场价的一半左右。这样算下来,各种鱼的平均批发价绝不会超过10元/千克(武昌鱼在预测其高密度流水养殖项目时的鱼价是9元/千克)。按这种算法,“每亩3万元”意味着蓝田的一亩水面最少要产3000-4000千克鱼,就是说,不到一米深的水塘里,每平方米水面下要有50-60千克鱼在游动。这么大的密度,不说别的,光是氧气供应就是大问题,这恐怕只有在实验室里才做得到。如果这一切是真的,蓝田股份还搞几十万亩水面干吗,只搞个十万亩精养鱼塘就够了,那不就有30亿元了!有这好的事,大伙都去洪湖养鱼算了!
另外,渔业的季节性很强,上半年喂饲的资金投入很大,产出却很少,此时的资金周转速度较慢,而下半年现金回笼情况较好(武昌鱼招股风险提示便充分提示了这种情况),然而,从蓝田股份的中报和年报中,从来没有反映出这种季节性因素。看来其造假都造得不合基本的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