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的方法论哲学——认识与实践
投资的整体过程,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属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范畴,这其中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的关系,一是投资理论、方法与投资操作或实践的关系。
就投资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来说,必须尽可能做到认识与市场实际或规律保持一致,也就是市场分析要客观化,分析结论、投资决策要有充足的依据,要符合市场运行的客观事实和逻辑,不能凭主观臆想或依据不足的预测进行投资。主观想象或自我中心是投资的天敌,许多投资者的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市场的认识不足,不仅一般的投资者是这样,就是一些投资老手也经常犯这种错误,而且造成巨大的损失。历史悠久的英国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就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强烈的主观意识所造成,1995年1月,日本经济呈现复苏势头,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进大量期货合同,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但他看到的只是表象和日本经济曾经繁荣的历史,没有看到日本经济的脆弱性以及日本之所以获得畸形发展的特殊外部条件,当1995年1月17日日本突发阪神地震之后,其股市便持续下跌,巴林银行因此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这几乎是巴林银行当时的所有资产,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就此倒塌。日本住友公司交易员滨中泰男,在国际铜市上连续征战了20多年,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20世纪90年代,滨中泰男错误地利用公司的名义以私人账户进行期铜交易,并且依据过去的老经验看涨做多,殊不知当时整个世界的商品期货,由于受到80年代接连发生的多起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在90年代变得非常疲弱,但他没有看到这一点,结果给住友公司造成了19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超过尼克·里森。
我国1994年发生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也是一样。本来,在高通涨的压力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不断调高的趋势再明显不过,但在证券市场当惯了老大的万国证券当家人管金生就是不信这个邪,他主观地认为国家财政力量当时极其空虚,不太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补贴“327”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拿国家信誉当儿戏,不仅在“327”国债期货上重仓持有空单,而且违背交易所规定巨额持仓,当眼看自己的错误无法避免时,不但不思改正,反而孤注一掷,在下午4:22分,利用收市前最后的短短8分钟,违规地抛出大量的卖单,蓄意打压价格以图挽回损失,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卖单让市场目瞪口呆(按照上交所的规定,国债期货交易1口为2万元面值的国债,730万口的卖单为1460亿元,而当时“327”国债总共只有240亿元),但这样的疯狂,也挽救不了他自我毁灭的命运。
从这些及其他许多失败的例子中,可以得出三个极为重要的结论:其一,当你对市场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时,就不要投资,尤其是不能把自己所有的资产都投入证券市场,最多也只能用小额资金,以学习、训练的态度进行投资探索:其二,哪怕你过去对市场判断准确,投资成功率很高,也不等于下一次的判断就一定对,就不会犯错误,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时刻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因此,需要时时提醒自己的分析判断,是不是符合市场客观实际,而不能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为投资依据,一旦发现错误,就必须勇于承认和尽快纠正,市场总是对的,绝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衡量或裁定市场,从而认为市场是错的:其三,主观认识与客观市场符合与否,与资金大小没有关系,就像官大官小与真理没有关系一样,大资金尽管对市场的影响也大,短期内也完全有可能控制市场,但市场最终会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会总是受大资金所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客观或客体,并不仅仅包含经济规律,还包括其他很多市场因素,其中就有市场本身的非理性成分。许多投资者往往把市场的非理性涨跌视为不合理,并依据自己认为合理的标准去逆这种市场的非理性趋势去操作,这是投资者最容易犯的主观错误之一。市场确实经常运行得不合理、不理性,但这种不合理、不理性,同样是市场客观性的组成部分,其不合理、不理性是从某种经济规律、社会法则、道德标准去衡量的,虽然也是事实,但从投资的角度,必须同样把它当成客观规律看待,不能天真地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投资去纠正市场的错误,市场的错误也只能靠市场本身去纠正。
就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说,投资既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有了理论哪怕是十分正确的理论,也不等于实践操作上就定成功,因为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经验距离,还需要具备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能力,因此,只有单纯的理论而没有实践经验的话,依然属于纸上谈兵,不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就远不能算懂得投资。历史上,就有过不少有名的经济学家投资失败的案例: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在1980年涉身股市,开咨询公司给人提供投资建议,结果输得连水电费都付不起;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曾在期货市场搏击,结果屡屡失手,金盆洗手前愤愤地对朋友说,期货市场投机过盛,“被数百只大猩猩擴得乌烟瘴气”;至于1929年在股市崩溃中破产、晚年凄凉度日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故事,更是众所周知。中外股市像这类的空头投资理论家、经济学家很多,对于这些所谓的专家,投资者应该听从彼得·林奇的告诫——不要盲信盲从,其分析也许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具体投资或操作建议是万万信不得的。
反过来,光有经验,但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经济、市场、投资理论的话,虽然有可能获得暂时的、阶段性的或偶然的成功,但不可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成功,像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索罗斯、林奇等投资大师,之所以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成功,与他们拥有坚实、深厚的科学投资理论是分不开的,他们既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创新,又善于吸收前人优秀的理论成果。巴菲特就曾反复表示,自己的投资理论主要来源格雷厄姆和费雪,而索罗斯的理论来源则更广泛和博大精深,他原本就是理论家出生,师从现代哲学大师波普,从他创立的反身性理论和其他著作、言论看,足以称得上是一个思想家,所以,他的投资比任何其他投资家都来得更广泛和成功效率更高,这点连巴菲特都比不上。遗憾的是,中国的许多投资者,注重的是浮光掠影、盲人摸象式的所谓投资技术或秘诀,却对投资理论不肯深究,包括许多股神、技术分析大师、投资经理等,其理论基础和功底都很薄弱,有些甚至毫无理论可言,这样的人断不可能取得什么大的、持久的投资成绩。
从学习和借鉴投资方法的角度看,有投资成就的理论和方法,肯定要好于没有投资成就的理论、方法,因此,格雷厄姆、凯恩斯、费雪、巴菲特、林奇、索罗斯等人的理论和方法,绝对要好于道氏、艾略特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因为后者不仅没有投资业绩,甚至连投资经历、经验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