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与实业投资的比较
要认识证券市场及其投资,还有必要比较其与商品市场及实业投资的差异。
1。交易内涵
无论从目的还是从形式上看,商品市场交易与证券市场交易都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前者中,买卖双方实现的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物质的流动,俗话叫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在的经济学语言叫物流或商流;在后者中,买卖双方交易的是抽象化了的价值,而且是通过信用虚拟的价值即证券,不发生具体物质形态的转移,即不发生物流,只发生资金流。此外,商品交换一般是一次性完成,也是一次性结束的,也就是说,获得商品使用权的一方,在交易完成后,就开始使用、享受商品直到商品报废,不是特殊原因,不会再转让该商品。而证券交易则完全不同,因为它交换的是抽象的价值或者说权益,只要不发生证券代表物如企业、国家的毁灭,是可以无限交易下去的,变化的只是价值额或价格,证券本身是不变的,是恒久存在的。
2。交易基础
商品的交换主要是社会生产分工的产物,因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企业生产的是完全不同的产品。这样,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当然,这种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不是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换。而证券的交换虽然源头也是社会生产的分工,但主要原因还是前面说到的生产规模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3。交易速度
商品的交易速度一般是比较缓慢的,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当供远远过于求时,会导致商品的严重积压,交换无法实现,有时降价都不起作用,因此,商品交易永远存在着销售瓶颈,所以,销售就普遍成为企业经营中最大的难题;即使是供不应求,商品交易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样的时间尺度至少也是以天来计算的。而证券交易则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以市价为标准的话,只要想转手的证券数量不是特别大,基本上随时都可以为完成交易,几乎就是几秒几分钟的事,交易速度极快,换一种说法,也就是流动性很好、变现能力强,这也是证券市场富有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4。定价方式
商品和证券交易的定价因素和方式也是差别很大的。对商品定价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两个,一是产品的综合成本以及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二是供求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生产平均利润率,深究起来,这二者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前者是从单个企业的生产水平看,后者是从同类企业社会的平均水平看。所以,归根到底,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两个核心因素,一是管理、科技水平以及所影响的劳动生产率,一是劳动力价格;而且,长期来看,二者之间成反向运动,即劳动生产率总体上是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不断走低,但劳动力的价格总体上也是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不断走高,最终的结果看哪个因素的作用更大。此外,资源的约束性对价格的影响也很大,基于短缺或垄断资源所生产的商品,价格一般较高,反之,不受资源约束的商品,价格一般较低。最后,社会习惯和消费心理,对某些特殊商品价格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奢侈品、具有囤积居奇投资功能的产品、品牌产品、民俗文化产品等,价格一般比较高。
应该说,商品的定价已经比较复杂了,但证券的定价还要更为复杂,涉及的因素要更多,价格的稳定性也更差,本书及笔者其他书籍对此有过较多论述,由于内容太多,这里不可能展开,只提请投资者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价格或定价是证券投资最核心的问题,一切投资理论和方法都是与证券定价相关的,都是力求找到证券价格运动的规律,进而获取价差盈利;第二,影响证券定价或价格的,是系统性因素及作用,而且是动态变化的,绝不是单一的因素及作用,也不是固定不变因素,因此,任何企图用单一或几个因素来解释证券价格、探求证券市场奥妙的做法和想法,都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也是不能成功的,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证券价格分析和投资方法的永恒原则。
此外,商品的定价,作为买方的企业拥有较大的定价自主权,而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就单个而言,基本上无力决定商品的定价;而证券交易的双方,基本上都没有定价权,定价是由整个市场及交易双方以集合竞价的方式决定的,但少数有控制交易能力的大资金则可以左右价格,中国证券市场习惯称这种有操纵价格能力的大资金为庄家。
5。盈利方式
实业投资的盈利是通过商品市场及交换来实现的,因此,投资成败的关键,在于投入一产出是正还是负,产出大于投人就盈利,否则就是亏损。这个衡量实业投资成败的公式形式上是很简单的,但具体的运作过程和计算则是很复杂的,并不是般人都能掌握或明白的,它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盈利是通过证券市场的交换来实现的,其投资的成败,取决于一买一卖或一卖一买之间的价差,这一点与实业投资的投入一产出计算方法,形式上是一致的,虽然掌握其中的奥妙与实业投资一样很难甚至更难,但计算却比实业投资要简单得多,只要懂得加减法就够了,不需要实业投资那样复杂的财务核算和数据统计分析。
6。财富性质
实业投资,一方面直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也进行着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或初次分配。而证券投资,并不直接创造财富,最多只能说证券资本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因此,证券市场及其投资,主要参与的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而且,这种财富的再分配,除了少数通过资产优化、重组有利于社会之外,多半对社会并没有太多积极价值,只是对个人的影响很大。
7。风险程度
绝大多数人认为,证券投资比实业投资的风险要大,这是个模糊的说法,如果进行理性和逻辑的分析,这种说法是不能完全成立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风险性质和来源的错误理解,多数人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风险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的,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关系界定或评价,一方面与客体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主体相关。老虎、鳄鱼是凶猛的,所以接近它们有风险;街上车来人往,所以横穿马路有风险。这样的常识判断是没错的,但是,无论是老虎、鳄鱼还是车来人往的马路,所谓的风险都是针对人而言的,如果换成鱼儿、鸟儿,那就谈不上有多大风险了,因为它们具有人不具备的应对老虎、鳄鱼或车来人往的特殊能力。
所以,风险主要是就主体针对客体的能力而言的,如果主体不了解、不认识客体,或者虽能了解、能认识客体但无力应对,这样,风险就产生了,反之,风险就不存在至少是大大降低了,所以,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就是人类能力不断提高从而更能应对自然和社会挑战的历史。把这一观点用在实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的风险认识上,对风险就会有与常识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实业投资还是证券投资,如果投资者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能力,风险都是一样大的,实业投资亏损破产、家破人亡的事例不会比证券投资少;无论是实业投资还是证券投资,既有难以认识和把握的地方,也有相对容易认识和把握的地方,如实业投资的高科技、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就是较难的,也就是高风险的,而饮食、轻工就相对容易得多,证券投资也一样,价格的短期走势、外汇等就是较难把握的,也就是风险较高的,而长期大趋势、大型底部等方面,就是相对容易把握的。所以,无论是实业投资还是证券投资,处理或应对风险的关键在于,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方面就是做自己能把握的事,如果既没有能力,又自不量力,带着赌博的心理谋求发财的话,那么,什么投资都做不好,投资什么都风险重重。
8。主体组织
实业投资一般采取组织方式进行,那就是企业、个体户式或小农式的生产经营虽然也存在,但不是主流,其效率和能力也远远低于企业组织,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更不如企业大。而证券投资至今为止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上还不如实业投资高,在中国更是如此,尽管机构组织已经成为股市的主导力量,但更多的依然是分散的、无组织的散户,即使是私募基金,也还不是很严格的组织。
但是,证券投资的机构化就像实业投资的企业化一样,是大势所趋,因为个人投资有着太多的局限性,绝大多数个人是无力应对市场的,这种状况,不仅妨害了证券市场的稳定良性发展,也使个人投资者亏损累累。在证券投资的组织化方面,美国是发展得最快的,远远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改变中国证券组织化程度低的不良状况,需要多方努力和改变:从民间投资机构或私募基金来说,必须提高能力,坚守职业道德,取信于社会,不能做坑蒙拐骗的事,也不能滥竽充数;对投资者来说,要认清自己的局限,相信社会分工的合理性,遵循资金所有权和投资操作权分离的大势,然后,遴选出优秀的投资机构、投资人,再将自己的资金委托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