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前城市功能定位虽然没有经济中心职能,但携政治中心优势成为了事实上的主要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未来首都或与北京分开,北京是北京,首都是首都。1953年颁布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将北京定义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1982年,北京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不再提“工业基地”。1993年,北京定位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2004年规划出炉,“经济中心”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2014年北京被中央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北京功能定位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通州副中心加快建设、雄安新区设立并规划建设,以东城、西城为主的首都特区或呼之欲出。未来首都或与北京分开,首都是首都,北京是北京,新首都,新北京。
2018年北京GDP突破3万亿,仅低于上海,全国第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4.8万,全国第一。交通区位方面,北京是中国铁路网的中心,京九铁路、京沪铁路和京哈铁路等连通全国;2018年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全国第二;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目前轨道交通里程达704公里,全国第二。北京是全国教育医疗水平最高的城市,聚集了全国数量最多的重点大学,其中有8所985,18所211;拥有54家三甲医院;2017年北京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达12.8,全国第一。
北京从工业城市逐步发展为服务经济城市,三产比重达到81%,金融、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成为三大名片。建国初期,北京定位于工业城市,东部为棉纺织、电子工业、化工区,西部为冶金、机械重工业区。1970年代末,北京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工业基地。1980年代中央书记处明确提出,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发展要适合首都的特点,今后基本不再发展重工业。这促使北京外迁工厂,将一些制造业转移至河北和京郊。2004年北京市总规提前进行第五次修编,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2018年北京三产比重达到81%、为全国最高。当前,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北京三大支柱产业,2018年产业增加值合计1.2万亿,占GDP比重的40%。从现有格局看,第一,金融为北京第一支柱产业,占GDP比重达17%。北京虽未定位为金融中心,但却是事实上的国家金融管理中心,不仅有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一委一行两会”,还有工农中建等主要银行总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总部等。第二,北京总部经济明显,拥有58家世界500强企业;A+H股上市公司有459家,全国第一。第三,北京科技创新优势突出,科研院校和研究所集聚,诞生了包括小米、滴滴、美团、拉卡拉、知乎等多家独角兽公司。2018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6977亿元,占GDP比重达23%;发明专利授权量高达4.6万件,全国第一。
北京城市规划明显滞后,严控人口规模抬升生活成本,影响城市活力;并且,北京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不利于与北京互动形成规模效应。第一,北京的城市规划滞后于城市发展,过去四十年,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城市治理能力、城市规划水平并未相应跟上。比如,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2017年纽约都市区、东京圈、首尔圈轨道交通运营里长高达3347、2705、1098公里,路网密度分别为0.34、0.31、0.23公里/平方公里,而北京都市区的轨道交通运营里长分别为685公里,路网密度为0.09公里/平方公里,这是拥堵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北京2035规划要求常住人口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13年以来,北京市加强人口调控,提出以水定人、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控人,受此影响,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量从2011-2013年的年均51万降至2018年的-16.5万。2017年北京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6.5%,远高于全国的11.4%,大量年轻外来人口涌入使得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幅下降至10.9%。控人政策挤出低收入人群,减少了生活性服务业从业者数量,进而抬升生活成本。而且,还会减少适龄劳动力占比,加剧老龄化趋势,降低城市的活力。第三,京津冀资源配置不均衡,北京的功能过多、资源过度集聚,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差异化的功能分工与合作,环京贫困带亟待“脱贫”。
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并作为核心引擎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充分发挥首都辐射带动作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