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人为因素带来的投资风险
引起金融投资风险的因素当然也涉及各种各样的社会人为因素。例如市场上一些县花一现、赶时髦、不切实际夸大投资回报及无视投资风险的书刊;各种各样涉嫌误导的现代资信渠道;亲朋好友非成熟投资观的影响;客观原因引起一些众说纷纭的股评及推介;一些有意兴风作浪、造谣蛊惑及制造事端者的恶劣影响。
夸大投资回报及无视投资风险的书刊
全球金融市场上常有一些投资书刊,特别是牛市当中那些赶时髦的,总会给投资者带来一些误解性投资风险,如过于将投资股市从概念上简单化,过分夸大投资股市的成功性与巨大收益性,过分忽视股市投资的复杂性、知识性和实践经验性,以及过于无视大众投资者投资股市所面临的非同寻常的投资风险。
这类书刊常属时髦类,知识和实践内容也属肤浅类,它们经不起理论、实践及历史的检验,常在大牛市中临时走红,带给投资者的最多益处是股市投资入门知识,但漫天吹牛的内容却给投资者带来了对股市的误解及股市投资风险。
各种涉嫌误导的资信渠道
全球电子通信和网络传输渠道的高度发达给投资者开辟了索取资信的方便快捷之道,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各种各样难以分辨的误导信息,更给那些心存不良或商业欺诈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的便捷渠道。人们的个人电子邮箱、手机短信、信箱、电传、电话留言和家庭大门前常收到各式各样推介金融投资的信息和广告。有些明显通过虚假数字,夸大事实引诱上当,有些以保证承诺高回报率的方式吸引投资者进入,还有些暗藏杀机难以分辨。所有这些诱惑型的投资资信让人们常常心动、难辨真假、失去理智及冲动投资,最终遭遇较大投资风险。
亲朋好友信息误传及不成熟投资推介
亲人相信亲人,朋友相信朋友,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普天下基本认同的准则。毫不例外,众多投资者在金融投资市场上也同样奉行它。很可惜,这类准则在金融市场上却常常行不通。那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亲属和朋友的金融投资知识和经验虽好一些,或好多了,但仍然也是半斤八两的程度,好不到哪去,都不过是金融投资市场的实习者及摸索探险家。
其次,亲属和朋友之间交往频繁,沟通多、信息传播快,吹牛多、忌讳少,攀比仿照也多,征求建议及乐于忠告更多。因而,亲朋好友之间信息误传,不成熟的投资推介及盲目相信与跟进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未来潜在的投资风险。
客观原因引起众说纷纭的股评与推介
金融投资市场上充满了五花八门的股评和推介。十个股评相对于同一公司的股票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建议,有的说买,有的说卖,还有的说持有。对股市中短期走势,特别是短期的更是众说纷纭。股评者的素质其实是非常参差不齐的,如知识和经验差别的悬殊,研究分析方法的截然不同,洞察和认识能力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别等。
金融投资市场更是存在瞬息万变的众多因素,使得股评和推介也成为多变的东西,也很难有完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股评和推介股评者素质的巨大差别及金融投资市场转眼即变的众多因素,使得完全或基本相信和依赖这些股评和推介的投资者很自然遭遇投资的不确定风险。
有意的蛊惑造谣与兴风作浪
有关这方面的定性案例数不胜数;还有笔者长期经历目睹的“潜险境”案例也颇能说明诸类问题。
在定性案例中,最典型的一个是几年前发生在美国最大金融公司——花旗银行美邦证券投行身上。该行前华尔街著名通信领域股票分析师杰克·戈茹曼( Jack Grubman),在2002年被美国证券监管部门认定判决为有意伙同上市公司世界通信的首席执行官(已判刑)等个别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存在严重问题时,仍欺骗蛊惑投资者继续持有及不断买进该公司股票,从每股约49美元欺骗蛊惑到最后的临近2美元一股(曾帮过该公司上市)。笔者亲自见证了这一切,并也是深受其害的投资人之一。
这个曾是美国第二大的世界通信公司最终倒闭。投资者损失惨重,进行了集体起诉。最后的结果是,股票分析师杰克·戈茹曼被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判故意夸大、欺骗及误导投资者,禁止其终身从事金融行业工作,并命令他本人赔付1500万美元。花旗银行美邦证券投行也不得不向投资者赔付了约4亿美元。美国媒体也对此进行了长期大量跟踪报道。
然而,让大量受害投资者不可理解的是,这样一个对投资者,对花旗美邦证券公司及其股东造成严重损失,又被美国证券监管部门经调查定性为欺骗及误导全球投资者的人,最后却得到了花旗银行集团前高管的“特殊保护和纵容优待”。尽管美国证券监管部门开除并禁止他终身从事金融行业,赔付大量金钱;但公司前高管却只让他辞职,并付给他3300万报酬,免掉欠公司高达1500万的债务及利息,还给其支付一切遭投资者投诉起诉的法律费用(据美国新闻媒体报道,涉及他的投诉起诉案例共有738宗)。
从美国新闻媒体上看到这样一些消息,让受害的投资者和股东们不能不深思:为什么美国最大金融公司要对这样的人实行与美国监管部门执法的双重标准?为什么它只对公司这样地位的人负责优惠,而不顾遭到损伤的投资者、普通雇员和股东的感情与利益,对他们负责吗?为什么不怕投资者对其公司合法经营及其全球投资服务丧失信心?为什么要给公司在职的这类雇员传递及树立这样一种知法而无视法律的恶劣信号及榜样?
这样的国际王牌公司都会如此这般做,全球投资者对金融投资市场上由诸如此类问题引起的投资风险与陷阱不能不引起警觉和防范。第二典型的美国公众皆知的例子就是,国际个别名人和名牌公司会有蛊惑、造谣、引诱、欺骗投资者的投机行为。类似这样的案例从过去到现在,从国际到国内,同样是层出不穷。
了解美国金融历史的人一般都知道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中的一些丑闻。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始人威廉·杜朗特( WilliamC. Durant)为首的一小部分富有的投机家,发现将钱聚集在一起,集中投资几种股票可以将这几种股价人为炒高后迅速获利。还发现通过媒体及其名人效应,蛊惑、引诱投资者去投他们精心挑选的一些投资股票及领域也可使股价狂飙后迅猛发财。这种聚财、暴富的神奇速度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工业生产及商业经营价值,当然比开发金矿致富还要来得容易与快速。
他们主要就是通过将资金集中起来投资几种股票,及通过媒体及名人效应来蛊惑、引诱大众投资者一同投资其投资的股票领域,等股价狂飙至极髙价位时,他们一面欺骗大众说还要涨及不会撒,其实早就做好了瞬息就撒的一切准备,或是一边在欺骗大众,一边在按比例出场。可怜的是大量善良、无经验的大众投资者后来就是这样在短期内将一生辛苦劳作、省吃俭用积蓄的钱财打了水漂,化为乌有。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广大的老百姓与许多企业因投资股市后大量输钱变得太穷,甚至倒闭有关,与市场消费经济受到重大损害有关,与投资者对投资股市太没信心有关。美国政府深为震动,如梦初醒后,为了整顿金融市场上极端混乱,欺诈及为非作歹大行其道的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为了恢复大众投资者对股市的投资信心,组建了证券市场监管委员会及出台了几部证券监管法律。
尽管历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美国的证券市场监管及监管法律不断严格与完善,但金融市场上,欺诈及为非作歹的犯罪和不道德行为却从未停止过,特别是每遇大牛市时这类丑闻事件仍是屡见不鲜。1999年美国的高科技及网络革命引起的大牛泡沫股市,让广大投资者再一次见证并受害于这些投机分子惯用的损人利已的不道德伎俩。他们把成百上千个没有任何盈利的,大多仅有一些模糊创业概念的网络科技小公司推向市场,并大肆鼓吹它们的未来创造性商业市场价值,把这些众多的垃圾公司的股价一推再推,从两三美元一股推高到两三百、四五百美元一股。最终这些垃圾公司大多倒闭了,或股价又从几百美元回归到一两美元一股。
这次可怕的高科技投资噩梦使无数无股市投资经验的大众投资者,特别是美国的新移民,成了这场灾难性丑恶闹剧的主要受害人。多少人把来美奋斗了十多年才积累起来的财富几乎损失殆尽,只得再次迈步从头越。
据新闻媒体后来的多次披露,主要的大赢家自然仍是那些投机分子,还有众多这类上市垃圾公司的最高管理人员及其风险投资人。他们要么在公司股票接近最高位时大量抛售出场获利,要么通过股票期权锁住价位,躲过灾难。更气人的是华尔街一些王牌金融公司的个别所谓高科技网络分析师,明知是垃圾公司不值钱,却要以王牌公司名人分析师的诱惑威力帮助这些垃圾公司不断鼓吹以欺骗投资者,将股价一步步推向天价,将大众投资者一步步推向深渊。可这些王牌公司的那些不道德的名人分析师最终也未见有几个受到什么严厉惩罚。不过,美国证券监管委员会后来针对这次高科技网络泡沫中大量公司舞弊坑害投资者的问题出台了“ Sarbanes-Oxley”新法律条文。旨在加强对公司的盈亏财务报表真实性的监督,要求公司首席执行官对报表有亲笔签字,以对内容的真实性负法律追究责任等。
不仅仅是美国股市不断上演这些坑害大众投资者的恶作剧。全球各个股市,尤其在全球化的经济及金融环境下,毫无疑问也都会有这类恶作剧不断上演,而且可能会比美国发生的更严重。
前面讲过亚洲、拉美等地区发生过的金融风暴,除了一些客观缘由外,无一不与国际投机分子的恶性炒作、兴风作浪有关。2007~2008年国际市场出现石油、原材料、食品等价格的狂飙,也都与国际投机分子通过金融股市、期货、货币等市场进行恶性大肆炒作有极大的关系。最后,通过笔者长期经历目睹的“潜险境”案例,从两个方面列举和论断,供投资者在实践中注意观察、检验和防范:
市场极端高位时个别名人继续鼓动买入的“潜风险”
许多投资者由于没有足够的金融投资知识和经验,常常在投资市场出现极端高位时,更加“神志不清,情绪不定”,只好相信一些国际王牌公司的研究预测信息,及它们一些市场分析家发布的买或卖的建议。请注意,总有个别分析家和世界投资大师,在市场极端高位时,还是不断发布继续买进的建议。原因实在复杂,不能不研讨。有一个哲学原则,投资者一定要记住,世界上大小公司、各类民族都各有长短,各有好坏人,各具阴险隐蔽和光明正大,各有高明和低劣,各有成功和失败。失败多的不见得是坏的,成功多的也不见得是好的,这一切基本要看天时、地利、人和,还有人的性格和品德因素。
因而,在看不到硝烟的金钱争夺战场,投资者不能盲目相信和过分依赖国际王牌大公司和它们分析的买卖信号,也不能盲目追随和听信任何一个世界投资大师。检验好坏、真诚和伪劣,不能看表面的微笑和花言巧语,仍需对他们长期或多次的言行进行理性分析。如前所述,股市和行业股票都是有经济和市场周期的。当股市和行业股票在一年和两年、半年或几个月上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温驯牛市)时,是完全可以继续持有和买进的;当市场和行业有了百分之五十上下(野牛市场)时,可以持有,并减仓百分之二三十,再逢回落百分之二三十时入场买进;但当市场和行业股票(包括个股)已涨了百分之一百、两百、三百或五百(千载难逢的狂牛市)时,此时期绝对是出场收利的机会,至少也应抛售15%~50%,而绝不应再是大量买进或新人市的机遇。因为,金融市场规律也是物极必反,涨得快和多,也一定去得猛和摔得重。再者,投资者在极高市场价位入场,未来遭受损失和受伤害几乎是必然的,损失的机遇绝对大于可能赢利的机遇。
在市场和股价极端高位时,还不断鼓动投资者大量买进的公司和人,有的是本身缺乏实践经验,有的是容易情绪失控,有的是想借机大出风头(此时出面预测多高价格,情绪失控的投资者常会把价格推多高,显得这些分析和预测家很有预测力和权威);值得谴责的是那些居心叵测的大内行人,有意误导欺骗大众投资者,把他们引向陷阱绝路,借他们的财力推高价格时,趁机高价抛售获取暴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99年,美国个别国际明星分析师把雅虎( Yahoo))的股票预测价从30多美元,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便一步步提升到600美元,明知雅虎的市盈率已达2000多倍,还是要继续不断提升雅虎的股票预测价。雅虎的股价还真得被追逐接近600美元。猜猜看,2002年10月,雅虎的股价是多少?最低价位曾到过8美元左右(后来两股并为一股,应为原股价的16美元)。不仅雅虎有过这样的可怕传奇,几乎整个网络行业大多公司都有类似的故事。
当今(2007~2008年),市场上有些人不断将石油期货每桶的价格往高猛调,从每桶50美元的预测价一直鼓吹到每桶200美元。供需是有问题,但并非有如此大差别。等这轮炒作过后,石油每桶价格还应有机会返回到50~80美元。
市场极端低位时个别居心叵测者继续鼓动抛售的“潜风险”
这里的市场极端低位主要讲股票指数和行业指数。个体股票会有不同的特殊情况,即不抛会有倒闭的可能。
笔者长期的投资经历见证了无数次,每当大市股指和行业股指处于极端低位,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到了极端脆弱的时侯,而低迷熊极的市场随时都有大幅反弹的可能时,总有极少心存不良的人鼓动投资者抛售,市场上常出现不少被渲染成“天塌地陷”式恐惧之极的坏消息。每当一般投资者听了这些预测和建议,刚出场不久,市场常常却出现了狂飘性反弹。
华尔街熊市时常流行的一个词句“大众投资者彻底投降—— Smallvestors Total Capitulation”,便可道破极少数居心叵测者在此时鼓动大众投资者“投降逃跑”的天机。只有把大众投资者都吓跑了,股市价格狂跌到不能再低时,他们一伙才能“趁火打劫”发横财。而那些惊魂未定出场不久的大众投资者,当大市突然掉过头疯狂反弹时,根本拿不定主意和反应敏捷地重新入场。当一切都看清了,并决定重新入场时,又为时已晚,市场已几乎涨回到高位,大众投资者就是这样来来回回输慘了钱。
2008年6月24日,华尔街某王牌金融公司分析师,将原本半年多已大降了43%以上的金融类股降级,由建议投资者持有该类股票,变为鼓动投资者抛售。这类股指(XLF)两三个星期前每股还在2728美元,24日在每股20.5~21美元时,他们建议投资者“拍卖”。为什么不早点建议投资者抛售?半年前每股在35~37美元时,他们干什么去了?金融公司的房屋次贷和信贷问题也不是现在才暴露,如此低的价位值得再全抛吗?出场止损的比例能大过未来大幅反弹的比例吗?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经营的稳定是一个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国泰民安的基本保证之一,难道美国政府允许大多金融公司都关门倒闭吗?
美国的金融类股指,自2008年7月后,不排除还有可能掉到每股15美元左右,但它的未来反弹机率和长期贏利的比例已大大高于现在卖掉它的比例(这类股指还有年3%-4%的红利分成)。投资者即使要出场,可等到此类股指大幅反弹时。依笔者看,最佳的选择应是,有钱可在低位继续买进一些金融股指,没钱就放心休息,持有和等待。因为美国金融业不会全部倒闭,那么它的股指永远也不会血本无归,终究要返回,而且迟早还会再攀新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