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庖丁开始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找到了优秀的企业后,何时买入和卖出呢?
庖丁仔细研究过巴菲特的操作记录,他发现这个老头有着惊人的忍耐力:他能够空仓数年来等待-次绝佳的抄底时机。例如,他很早就开始关注美国运通,但一直等到运通爆出“色拉油丑闻”后才买入。颇像古龙笔下的绝顶剑喜一坚忍卓绝,不轻易出手,等到对手犯错误,露出破绽后便全力一击,一击即中。
这种策略的成功取决于一个前提一对手 会不会犯错?我们来看股市,股市就像一个间歌性的精神病患者,隔一段时间就会癫狂一下(熊市或牛市);公司自身也会因为遭遇利好或利空而间歌性地暴张或暴跌。因此,只要耐心等待,一定能等到对手犯错的机会,这种策略是可行的。
庖丁发现在A股投资,耐心等待时机更是重要。因为比起美股等成熟市场,A股的波动性更大一打开这几年 上证指数的K线图一看,简直是游乐园的过山车。“闭着眼睛买优秀的企业”,并抱牢足够长的时间,虽然也能获得一些利润,但比起选择时机再买入所获得的回报,就相去甚远了。比如,精挑细选了几只股票(如南玻A、同仁堂、五粮液),假如在2007年9月底6000点的时候买入,那3年后回报率只有10%左右,而且这中间还得忍受漫长的套牢,浮亏一度高达60%以上,能否抱得住也是个未知数。但假若等到估值水平大幅下降后再买,那么就能轻松赚到1~2倍,而且不用忍受这么漫长的套牢时光。
所以,庖丁认为,一定要选择好买卖时机。但问题是如何选择?他跑去市中心的书店和图书馆看了不少相关书籍,欲寻找答案。
这方面的书籍确实不少,但大多是基于K线图的技术分析方法。这种流行的择时方法,有众多的派系和大量精巧的、可以量化的指标,看上去非常科学。但庖丁发现,这些指标都是从表象之间的联系中得出的,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东西,可操作性很差。例如,非常流行的波浪理论,若每个人都能数出不同的“波浪”来,还有什么科学可言?一个科学的方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只要符合假设条件,其结果就是确定的。但是,所有的技术分析方法都不具备这种确定性,而且容易犯下夸大偶然性作用的错误。
例如,图表派人士看到某张K线图上I0次A现象产生7次B结果,就倾向于把A现象和B结果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一种与之对应的预测方法,并认为有70%的正确率。但很可能这种联系根本不存在,之前的10次A现象产生了7次B结果纯属偶然,不具备可重复性。这就像一个蹩脚的统计学家,他研究发现,某国人民喝牛奶和死于癌症的比例都很高,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喝牛奶容易引起癌症。”显然这个结论是荒谬的。这个国家癌症死亡率高是因为这个国家老年人的比例也很高,由于癌症通常是年龄大的人易得,正是这个因素提高了这个国家癌症死亡者的比例。
既然看似科学的技术分析方法并不能用来确定买入和卖出时机,那该如何确定呢?庖丁经过几天几夜的冥思苦想后,终于有所发现,写成了本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