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应当围绕价值波动的理论认为,“过度波动”是指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以此为理论依据,一些学者对“股市过度波动”进行了界定和检验。
hiller(1981)认为如果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不能被未来股利变化所解释,则这样的股市就存在过度波动现象。
如何借助价格应当围绕价值波动的理论界定与检验股市的过度波动?
陆维新认为“‘股市过度波动’是指实际股票价格波动超过了理论股票价格波动范围”。为了衡量股票的理论价格,需要确定一个股票价格评估模型,通常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股票的理论价格。
根据上述“过度波动”定义,一些学者对股市过度波动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Shiller(1981)认为如果股票价值等于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那么股票价格的波动应该小于该股票未来现金净流量的波动。由此,他利用美国上市公司现金净流量的历史数据计算股票价值,然后与股票的历史价格进行比较,发现股票价格的实际波动远远大于其价值的波动,由此他得出美国股市存在价格过度波动的结论。Shiller(1981)、Leroy和Porler(1981)等运用方差界限不等式,对美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进行了RVF检验,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企业盈利变动无法解释之前的股价变动,这说明美国股票市场之前的股价波动可能存在对企业基本面信息的过度反应,由此也说明美国股市存在过度波动现象。随后,Shiller、Leroy和Porter的研究方法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相继被揭示,比如稳定性问题、多余参数问题、测定偏差问题等。WesL(1988)、Mankiwetal(1991)则针对Shiller等人的研究缺陷进行了改进,相对第一代检验统计模型,改进后的RVF检验模型是一个稳固的不等式。DeLong&Becht(1992)运用改进后的方差界限不等式,对德国股票市场价格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战后德国股票市场存过度波动现象。
为了验证对股票价值的理性预期失败是否会引起股市过度波动,GeorgeBuJkley和和chardD.F.Harris(1997)对证券分析师关于单个公司长期收益增长的预期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当证券分析师的预期错误非常显著时,股价会相应地进行激烈调整,从而使股市产生过度波动。
为了评估实际股价是否比潜在的理论股价波动更厉害,KeiLbCuthbertson和SLuarlHyde(2002)利用法国和德国股市的月度收益数据,运用Campbell-Shiller的VAR方法检验了两个市场的过度波动问题。当使用“假定超额收益是固定的”模型分析时,结果表明法国和德国的股市都存在过度波动现象;当使用“考虑了风险贴水”的模型分析时,结论却为两个市场的有效性提供了证据;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结果大体上支持了法国股市有效性假设,但对德国股市有效性的支持却较弱。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国外成熟的理论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波动进行实证检验。陆维新(2010)在Campbell&Shiller的VAR理论分析框架下运用均衡预期收益率模型和时间序列研究方法,采用1994年1月至2009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样本期间我国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股权风险依赖于市场风险而变化的模型下,上海A股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过度波动,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可能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或者存在着偏差,导致市场风险还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股票市场中的股价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