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的逻辑:突破股市信息的迷雾
《荀子•大略》讲:“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会再流传了。
《论语》里面写道:“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旗帜鲜明地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认为这是背离道德的缺德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靠传播小道消息过日子的人,他们是“路边社”的“新闻发言人”,无偿而廉价地为他人服务,甚至有些人靠这些小道消息去中伤和诬陷他人,真是可耻又可恨。
有一次,有人问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先生,你可曾听说……”
“且慢,朋友,"苏格拉底立即打断了他的话,“你是否确知你要告诉我的话全部都是真的?”
“那倒不,我只是听人说的。”
“原来如此,那你就不必讲给我听了,除非那是件好事。请问你讲的那件事是不是好事呢?”
“恰恰相反!”
“嗅,那么也许我有知道的必要,这样也好防止贻害他人。”
“嗯,那倒也不是。”
“那么,好啦!”苏格拉底最后说道,“让我们把这件事忘却吧!人生中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没有工夫理会这既不真又不好而且没有必要知道的事情。”
苏格拉底不愧是哲人。他在听别人说时,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必要去听。没有价值的话,他才不浪费时间让耳朵受罪呢。“以讹传讹”,这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老话,就是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现实中有不少这样以讹传讹的事情。往远了说,在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件事:
曾子是孔子的徒弟之一,是一个像孔老先生一样仁德的人。他的母亲也很贤良淑惠。
有一天,曾子的母亲在家织布,忽然有一个邻居跑来对她说:“你的孩子杀人了!”
起初曾子的母亲不相信,后来又来了几个人对她说:"你的孩子杀人了!”
曽子的母亲就慌了,忙问曾子:“孩儿啊,你是不是真的杀了人啊?”
曽子笑道:“母亲,我没有啊!”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
由此可见,以讹传讹对别人的伤害有多么大,又是多么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连曾子的母亲都骗到了。
凡事都要深入,不可道听途说。股市里面就更是如此,需要自己去甄别那些小道消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终赢得股市的青睐。股票市场是“弱有效”的市场,因为股市中信息能直接影响股价,如业绩预期、各种题材等,但其影响是有限的,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最多也是弱有效的。如果是强有效的市场,也就是所有信息能准确反映现在市场的价格,市场也就失去诱惑力了,也就没有人愿意参与股票交易了。
正如法国数学家路易斯-巴舍利耶在他的论文中提到过的市场有效性的假说:“在一个有效的市场里,众多聪明的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出现,不论何时,股票的实际价格既是对已经发生事情的反映,又是对市场期望将来发生的事情的效果的反映。”
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在从无效市场向弱式有效市场过渡。技术分析将逐渐被基础分析所取代,所以,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共同配合,将是适应市场发展的最佳模式。
股票市场由于信息传播的多变性更是如此:
一是有关信息的传播不可能在众多投资者中间瞬间完成,比如重组题材的当事人或中介,往往会先于媒体和一般投资者获知信息;二是信息在传播中往往会失真,加上人为恶意散布的虚假信息,更是如此;三是市场机制的不协调、不同步性,当股票价格对信息做岀延迟反应或过度反应时,市场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无效性;四是不同层次的投资人对于信息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比如一家上市公司预亏,有人认为预亏了,股价较低而坚决买进,有人认为公司亏损应该坚决卖出。
正是这样的特征决定了这个市场“直接的强有效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你不仅得明白自己如何利用得到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弄明白对手特别是主力如何利用。
好比我们学习时,一天掌握一个定理,一天学到一个规律,一天获得一个技巧。实际上这些规律、定理、技巧就是给你的思维捆上的绳索,更何况这些低度有效的信息?实际上市场的每一次变化的背后都是我们看不到的一些有效的东西在发生作用。如果谁能提前掌握这些东西,当然就可准确地把握市场的节律。但是靠已知的信息、靠已有的思维正常推断其结果往往有很大偏差,得到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古印度人在《尤婆尼沙》中讲:“自我的获得不是凭借学习,也不是凭借天才和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让一切婆罗门弃绝学习而返回童稚状态吧!”《奥义书》也说:
“有自知之明的婆罗门打开了感觉的大门,并使之转向外在的大门,因此,人类只知道观察外部的世界。然而,有些闭目反思和企盼不朽的智者却看到了那隐秘的自我。”中国的老子也提倡“弃智绝学”,他们从学习中突破了高墙,最后超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