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当前股票价格是“已有信息”的恰当反应,“过度波动”就是价格对“已有信息”反应过度。以此为理论依据,一些学者对“股市过度波动”进行了定义和检验。
如何借助“已有信息”理论来界定和检验股市过度波动现象?
徐建国(2010)认为“股市过度波动”意味着股票价格的波动超过了某个合理的幅度,也就意味着对信息反应过度,其反面是反应不足,这就需要一个基准来衡量什么是“过度”或者“不足”,这个基准就是"恰当反应”。“恰当反应”定义股票价格波动应该达到的某个合理的幅度。“恰当反应”说明利用“已有信息”,所有投资者都无法获得超额利润,股票价格将随机游走,这也是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含义。
根据上述“过度波动”定义,过度波动的市场说明价格对信息反应过度,过度反应的部分应该在未来发生反转。那么,在反转发生的时间跨度上,股票回报率应该存在负向自相关,而这种负向自相关是股市发生过度波动的有力证据。据此,一些学者对股市过度波动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
使用美国及其他17个较发达的国家股票市场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Fama和French(1988)发现分散化的股票组合的回报率在短期自相关系数并不显著,但是随着期限的增长,3-5年期的负向自相关性则较为显著,这说明过去的回报率可以负向预测未来的回报率。Poterba和Summers(1988)使用方差率的方法也发现月度股票回报率随着期限的增加有着显著的负向自相关性。Richchards(1995,1996)对新兴市场国家股市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的研究说明股市过度波动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现象。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股市存在过度波动现象赵鹏举(2009)认为,由T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导致了股票收益的自相关,用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共存的市场模型,可以对股市过度波动现象给出一个完备的解释。徐建国(2010)使用沪深上市的A股1991年1月到2008年6月回报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A股指数过去回报率可反向预测未来回报率:过去1-5年的同报率解释高达75%的未来1-5年的同报率的变化。在更高的时间频率上,股票指数同报率在短期呈正自相关,而在长期呈负相关,这些现象表明A股隐含股票价格含有过度波动的不稳定成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A股指数的过度波动在大部分行业都存在,例外的只有农林牧渔业和电、煤、水的生产供应业,这两个行业只占我国A股总市值的3.5%(金德环、汪宇明(2012)从过度波动与股票同报率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对中国A股市场的过度波动现象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使用中国A股1995年1月-2010年12月的回报数据;
二是运用方差指标对股票回报率过度波动进行直接研究;
三是采用组合研究和Fania-Macberth回归的方法实证;
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股票市场收益中存在过度反应引致的过度波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