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构筑退休金蛋的西方文献,归纳起来,我觉得构筑退休金蛋有四大要素:
1.长期不懈地坚持节约和储蓄;
2.长期不懈地坚持投资,并着重投资于股市;
3.分散风险;最好买涵盖面很广的指數基金或者自己构建一个样本足够大的、风险足够分散的股票组合:
4.降低回报率期望,控制贪欲,避免折腾,从而减少交易费用率。
关于第一大要素,即长期不懈地坚持节约和储蓄,中外文献均有很多论述,本书不拟着墨。在此,我只想讲一个故事。1983年我大学毕业后进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的研究生部读书。当时每月工资46元,外加5元副食品补贴。这已经高于当时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相当于中央机关的一般收入水平,但仅仅够我吃饭穿衣,连100多元的自行车也买不起。有位年长我10多岁的同班同学费越警告我说:"你这么大手大脚,以后怎么能成家、养子和赡养父母呢?
你每月必须积存20元,或者至少15元。”我听了非常惭愧,触动很深,压力也很大。后来的许多年里,虽然我一直努力地节省和储蓄,可怎么也达不到他建议的标准储蓄率,一直到后来出国留学,收入有所增加,这才达标。老费,我好感激你!
这几年,我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房子住得稍微大了一点,偶尔也去国外度假,所以在坚持节约和储蓄方面我也许丧失了发言权。
关于另外三大要素,在本书中我会有详细的讲述,其中体现了我投资理念的变迁,也可以说是一个叛逆者的宣言。在此归纳如下:
1.想正确地预测宏观经济的走势十分困难,而最难的是预測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我从1979年上大学主修经济学,到现在已经持有两个国家3所大学的4个学位。在毕业后我从事经济分析及股票研究也有20多年,但我对自己的预测能力越来越怀疑。有一句讽刺经济学家的话:"经济学家擅长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不擅长预测末来。”这句话用来讽刺我自己十分贴切。你只要看看在近几十年重大经济转折关头(从亚洲经济危机到俄罗斯债务危机,再到美国住房危机)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测结果,你就会发现智者十分罕见。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之一萨缪尔森曾经还说过另外一句俏皮的话:“在过去5次经济大萧条里,经济学家们成功地预测到了9次。”不少研究机构对每个月的消费物价指数、就业数字、汇率、住房销量,甚至包括股市的点位都有预测。大家都知道这类预测是怎么做的——拍脑袋,而且,能有多少的实用价值——零蛋。
2.就算你把未耒宏观经济的走势预对了,也不一定就能带来正确的投资决策。比如从2003年到2005年有少数智者预见到了美国住房市场和次贷的巨大危机,一直在抛空金融股和住房股,但在时机的把握上,他们不是神仙,他们太早了。结果他们亏得血本无归。有些基金因此严重跑输大市而失业,或者失去基金投资者的信任(和资金)。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合之后,也有智者预测到了很多美国银行会倒台或者遇到存款人挤兑的麻烦。因此,他们抛空美元,购买欧元。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大危机迫使美国的大量机构和个人为了扑灭自家后院子里的大火而拋售他们在海外的资产。结果是,海外各种资产价格大跌,海外的货币大跌,而美元相反大升。这又使得大量智者血本无归。在国内,从2000年.到2004年底,宏观经济畅旺,利率水平也不高,可是股市连跌了4年。至今我也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有人懂的话,我很想聆听指教。
3.选股很难,但长期持续地只选好股,不逮烂苹果就是难上加难。
4.就算你有能力选般,且能偶尔跑1大市,但长期持综地跑赢大市仍像中影一样不容易。
我在香港投资股市至今17年,坦白交代,虽然我没有认真计算过,但我估计自己并没有跑赢大市。而每当我想起自己曾经连续5年(2001~2005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中国分析师的领队,我就脸红,额头冒汗。
我在投资上表现平平的原因首先是理念上的错误:我对自己在宏观分析和选股方面的能力太自信;其次,试图选择入市时机在方法论上面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另外,频繁交易不仅加大了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在进出的时机上往往出错。比如,刚刚卖掉一只股票,它便大涨,或者发现它涨高了才追入。
我最近带8岁的儿子去逛书店,他惊喜地发现了一本关于世界军事历史的画册,便闹着要我给他买,我一看,300港元,太贵了,便拒绝给他买。回家吃完饭,他依然念念不忘那本书。我就妥协地说,等下周我正巧去那家书店时再把它买回来。儿子哪里肯接受这个方案。他说:“这样的好书肯定马上要卖完的!”我只好带他马上返回书店,买下了那本画册。店员说,这样的书没有市场,一年也只能卖出2-3本。我笑了笑,马上想起自己以前买股票时选择入市时机的情况。早上起床看到美国股市昨天收盘时能源股大涨,于是我就马上买入亚洲的能源股。有时我觉得某个理论或者说法很有道理,于是一下子买入大量的相关股票这样急不可耐,自以为聪明当然只能亏钱。业内流传着关于索罗斯基金公司的一位合伙人戴维.科维茨(DavidKowitz)的一个著名笑话——“先投资,再调研”,讲的就是凭感觉、认为入市时机好便急不可耐的例子。其实应该完全把自己当傻瓜,永不试图选择入市的时机。
5.坚决不对货币汇率或者大宗商晶的价格作预测,因为这完全是徒劳的。当然,如果你的工作是预测货币和商品价格,那没办法。但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退休金鸡蛋受到你预测的影响太大。
6.尽量买涵薑范围很广的指数基金,尽长期持有。这样可以避免行业变化和个别公司的情况变化对资产组合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股票市场的表现取决于企业的利润增长,而企业的利润增长又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因此,内地和香港两地的投资者可以特别偏重当地的指数。还有一个更为激进的做法,就是特别偏重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自己组建一个涉及50或者70只不同行业的股票的稳定资产组合。虽然这里面可能会有几个烂苹果,但它们平均的高增长率也许完全可以超过以大盘股为主的恒生指数或者其他指数。这里要强调长期持有,避免频繁的交易。
有人批评我,说我的理论是叫大家不要在股市上赚钱,这完全是一个误解。我的意思是说,只要你有平和的心态,你的结果是会跑赢大市或者与大市同步的。但在做法上千万不要太多折腾。以静制动是高手。
直到前不久,我作为一个股民,总是十分忙碌,除了正常工!i作,我总是试图紧跟国际形势,从美国的税收政策到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每篇报道,从土耳其的矿工示威到埃及的失业数据等,都尽量不放过。每次一坐上飞机,便找来5~6份报刊,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怕错过了某一个重要的政治变动、社会趋势、经济数据或公司数据。我越是忙碌,越是紧张。今天芝加哥发生的某件事有利于铜价,我就买入江西铜业的股票;过了一个月,阿根廷发生了另一件事对铜价可能不利,于是我就把江西铜业卖掉。当然,在这期间,你会听到这位专家说看好,言之有理;明天又听另一位专家唱淡,似乎也很动听,或者更动听,叫你无所适从。我想问,你每天上互联网几个小时看来的信息和观点真的对你的投资有帮助吗?
投资界老手杰森..茨威格说,投资表现的好坏与你专业知识的深浅无关,而与你的心理素质关系最大。这话太实在了。直到一年多前,我仍对选股及选择入市和退市的时机太在意,每天查看自己股票的价格变动,也关注国际市场,忙得不亦乐乎,其结果反而不好。现在采用了新的投资方法,自己才得以完全解放,对大市越米越不关心,对自己的资产组合也越来越有信心。是啊!如果我在中.小企业中选择了高达50甚至70只不同行业、风险分散的股票,以投资额均衡控制方法入市,也不想频繁交易,那又有什么必要紧张呢?这样节省下来的许多时间,我可以做体育运动,甚至可以重读《福尔摩斯探案集》,那可是20世纪70年代我最爱读的书。我告诉你一句实话,华生医生比希腊的财政部长要风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