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都要以这一系列的前提为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等。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的单位。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和投资决策服务。
会计所要反映的总是特定的对象,只有明确规定会计核算的对象,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实现会计的目标。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是一个会计主体,比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个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经营活动,为了全面反映这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实体,通过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有时为了内部管理的需要,也对企业内部的部门单独加以核算,并编制出内部财务报表,企业内部划出的核算单位也可以视为一个会计实体。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企业在正常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再如,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折旧的方法,而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折旧。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根据持续经营前提,一个企业将要按当前的规模和状况继续经营下去。要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只能等到一个企业若干年后歇业的时候核算一次盈亏。但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经营决策要求及时得到有关信息,不能等到歇业时一次性地核算盈亏。为此,就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相等的期间,分期核算和反映。会计分期对会计原则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会计分期,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这样的会计方法。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财务财务报表也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为满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季度报告和半年度中期报告。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度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最终体现为货币量,所以也有可能采用货币这个统一尺度进行会计核算。
当然,统一采用货币尺度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并不是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及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
为了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在我国,要求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是对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前提的具体化。
考虑到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地涉及外币,同时也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然,提供给境内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应当折算为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