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主流证券交易所都会收集自己和很多竞争对手编写而成的权威“证券分析”报告。这些报告中对特定股票投资进行的分析,言外之意,无非是建议投资者买入这些股票。
尽管这些报告在长度和范围上差别颇大,但不管内容如何,它们大都倾向于向投资者宣扬某些特定股票可获利。
实际上,很少有几份报告会出现预测股票下跌或中立的观点。你不妨去找自己的经纪人,随意索取几份报告翻阅一下。你会发现,他们总能找出这样那样的原因,说明这种或是那种股票为什么要上涨。
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
1.股票的背后具有超常实力的资产支持;
2.分红收益超高;
3.现金分红很快要剧增;
4.很快要分利或进行股票分割;
5.市盈率非常低;
6.收益逐年稳定增长;
7.收益即将增长:;
8.销售领即将增长;
9.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新产品即将面世;
10.公司在研发方面作出了巨额投资;
个别情况下,一个或多个拥有超常经营管理能力者的出现,使公司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但这种情况确实少之又少).遗憾的是,在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里,我们往往会因为过于忙碌而无暇思考:如此这般地疲于奔命,到底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去实现同样的目标,抑或我们根本就是在南辕北辙。
也根本就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解读Hooligan和Van Astor Brickyards股票的超常价值和高股利回报。事实上,我们真该多花点时间,去思考一下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但当有人催促我们买进这种或那种原本同等重要的股票时,背后难道真有什么特殊原因吗?
对于一只随机选择,但却给持有者带来巨大财富的股票,真正让股价飞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更重要的是,如此匪夷所思的价值增长(5~10年的价值增长率达到甚至超过几十倍),是否可以归结于我们在探讨有价证券时很少提到的因素呢?
60年代的惨烈竞争将会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些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数障碍已经荡然无存。现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去认识,金融理论究竟是如何浮出水面的。
我曾在本书的另一章里提到,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到,股票背后的资产价值与其市场价值之间几乎毫无干系,除非清算一家公司,或是打算把资产收益转移给股东。尽管这在今天的投资领域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但也只不过是近期之事而已。
“一战”前,投资者在进行估价时肯定会坚信:资产是和收益同等重要的东西。人们逐渐开始从市场本身的行为中领悟到其中的奥妙。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资产属性出发的投资建议,开始越来越不为人们所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