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设想这家公司还发生了其他一些事情。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与业务的多元化,国内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开始对先锋公司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浓厚兴趣。迄今为止,事实已经证明:信托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甚至还有一些挑剔而又野心勃勃的股东和银行信托部门,也开始跃跃欲试,准备投资先锋公司的股票。
首先,公司已经发行了足够数量的流通股,从而为这种股票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市场交易平台,因此,这些机构投资者认为,有了这样一个具有足够流动性的市场,他们就可以进行正常的大额股票交易。另外,先锋公司也有能力随时进入某些一般竞争对手不敢涉足的复杂领域,这样的股票尤其适合于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口味。在本书的其他章节里,我还将继续讨论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
这些机构投资者在买进时,大多集中于很有限的一小部分股票,与那些没有被选择的股票相比,这些买进的股票往往会表现出更高的市盈率。先锋股票已经成为他们当仁不让的选择,其股票的市盈率竟高达36倍。收益增长让先锋股票的股价在10年间增长了2倍,又因市盈率的提高而再翻一番。
简而言之,那些买进先锋公司首次公开上市股票的投资者, 10年内的收益率达到了600%,假如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实现这样的收益,少数嗅觉敏锐的投资者肯定会趋之若,我将在随后深入讨论这个问题。另外,假如有其他人收购琼斯的部分股份,并与鲁宾逊共同持有公司控制权,那么,其收益能力将比鲁宾逊实际达到的水平逊色得多。
如果这样,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往20~22年积累起来的3万美元原始资本, 10年之前就可以达到120万美元,而到了现在,就会变成这个数字的6倍,即720万美元。在整个投资期内,增值率达到12000%。尽管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些数字是否被人为夸大了呢? 绝对没有。
实际上,在这个国家的每个行业中,都活跃着一批出类拔萃的管理者,在他们的手里,几百倍的增长率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相比之下,鲁宾逊的成就反而显得微不足道。早在30年代初期,两位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出身的经营者,在旧金山以南30英里的一家小商店里创建了自己的企业。他们就是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和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子实验设备制造商--惠普公司的合伙人。
他们从来就没有向外界出售过公司的任何股票(直到最近,为了强化公司所有权的多样化结构,同时也是为了规避不动产税和增强公司资产的流动性,他们才卖掉很少一部分股份), 目前,公司股票的市值已经超过1.5亿美元。今天,公司的绝大部分股票依然由这两位所有者持有。巧合的是,他们取得这一成就所经历的时间,几乎与我们“虚构”的先锋金属公司如出一辙。
在惠普公司以北6英里左右,就是安派克斯公司(Ampex Corporation,美国著名的电子制造厂商,该公司是美国最早生产磁带录制设备的厂家之一。一译者注)的所在地。40年代末期, 4个人收购这家还很不起眼的小公司。
即使包括贷款和预收账款,他们的总投资也不过40万美元而已。如果这4个经营者一直保留这些股份,那么,到我创作本书之时,这些股票的总市值将超过4000万美元!根据安派克斯公司的委托声明书,他们目前的持股比例在80%左右,股票市价约3200万美元。至于其他20%在股价上涨时卖掉的股份,根本就不足挂齿。
通过股权结构的多样化,这些股东又变现了几百万美元。在旧金山附近的很多小地方,这两个例子绝不是独特的传奇故事。在这里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最富于创造力、最富有冒险精神的金融家,则是用1万美元起家的美国国际整流器公司(International Rectifier).15年后的今天,这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公司,其创建人持有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了300万美元。正是这个人最近告诉我:在4年多前,他还曾以同样的资金投资于另一家位于旧金山海湾附近的新办企业, 目前,这笔投资的市值已超过150万美元。而那家波特兰地区北部的Tectronic公司--家机械及工业制品公司,我们完全可以预见。 一旦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股东将大赚一笔。在
在其他章节,我们还将讨论一些这样的公司,比如位于芝加哥的A.C.尼尔森和位于达拉斯的德州仪器公司。看一下这些公司最新的委托声明书,您肯定会觉得更有说服力。尽管A.C.尼尔森公司初建于20年代,而且直到12年后开始采取目前经营政策之时才让公司最终走上了繁荣之路, 目前,公司创始人的市值已接近1250万美元。
至于德州仪器公司的发展就更令人膛目结舌了。该公司的诞生仅比A.C.尼尔森晚了几年。无论是最初的3位公司创始人,还是后来才加入的第四位高管,都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富翁。在这4个人当中,有一位股东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8000万美元;另外两位股东的股票价值达到6000万美元;最后一位加入者所持有的股票价值也高达2500万美元!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还可以罗列出很多股价增值能力让先锋金属公司自叹弗如的事例。
但在很多情况下,我对此还是有点心有余悸,因为我毕竟不太熟悉这些企业的背景,因此也不敢妄下断言:这些股票价格的飞涨,是否因为每股收益内在价值出现增长,而收益增长又确实源自企业的管理改进。
在这里,我还是要提一下太平洋海岸的几家公司,一个是业绩辉煌、让人不可思议的利顿工业公司(Ltton nIndustries Inc.,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公司主要业务是生产和经营机械,工业、电气设备。-译者注);另一个则是历史略长一点的弗里登计算设备公司(Friden Calculating Machine), 30年代中期,它还是一个市值只有几十万美元的小公司(当时, 1932-1933年的股份大拍卖时期刚刚结束),但到了今天,公司的公开市值却已达到8500万美元。
同样,在西海岸的斯坦森仪器公司(Statham Instrument)和泰龙仪器公司(Electro Instrument),其管理者和主要股东也向我们显示了这种非凡的财富创造力。暂且放下这些年轻的企业,回眸一下五六十年前创立的一些公司,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事例同样也不胜枚举。
无论是曾经的通用汽车公司,还是无足挂齿、一度深陷危机而在绝望中难以自拔的陶氏化学公司,它们都造就了无数百万富翁,共同书写了商业史上的传奇。很多人并不知道, 自从美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曾经有无数这样的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成长,脱颖而出,成为业内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