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案例研究
ITAT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服装连锁机构,全称“国际品牌服装代理商”( Interattional Trademark Agent Traders)。ITAT 集团由中联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欧洲银证远东有限公司、中国亚洲连锁百货有限公司、香港美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四大股东组成,合作投资10亿港元、于2006年向国际配售2亿股股票,每股1港元,组建成总法定股本为12亿港元的ITAT集团有限公司。
2004年9月16日,第一家ITAT会员店在深圳开业。此后,ITAT 又开出了百货会员俱乐部和Fashion ITAT (时装店)两种新业态,并以三种业态迅速席卷全国。ITAT 的扩张速度是惊人的,甚至是令人瞠目结舌的。2005年,ITAT 会员店达到62家; 2006年10月增至220家;到2007年年底,ITAT已在全国开设722家店,从最初的区域市场发展到遍布全国270多个城市,其中会员店607家,百货会员俱乐部108家、时尚店7家,总营业面积达到136万平方米。以此计算,从首家门店开业以来,ITAT 平均1.2天就开一家店。
ITAT以直营连锁的方式,创立4年即能达到近千家店、数十亿元销售规模,这样的开店扩张能力和增长速度,无疑成为当时中国服装业的一大亮点。
ITAT的运作模式是:生产厂家(供应商)负责供货;业主(商业地产及大型百货商)负责物业场所的服务;而ITAT则全面负责店面经背管理,拥有收款控制权和人员管理权。这一模式化解了场租和采购货品的资金压力,通过货品的实际销售额来给三方分成,风险共担。中国有大量的服装中小企业在寻找销路,TTAT相当于为他们免费搭建了一个庞大的销售平台。
“铁三角”模式
所谓“铁三角”是指商业地产商、服装生产商和ITAT集团三者建立起铁三角式的战略合作联盟,他们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扩大规模所带来的回报。在利润上他们采用分成制:商场业主、生产商与ITAT按照销售额的15:60:25的比例分成。“铁三角”整合了服装生产商和地产业主资源优势,形成了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商业联合体,它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商业运作模式,中间流通环节的减少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通过分成制,ITAT 就无需向地产商支付租金,无需向供应商支付货款,资金的流动和运用更加自如和得心应手。同样,通过分成制的方式,生产商控制了整个货品的供应配送情况,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库存带来的风险。我国的传统服饰企业的库存正成为吞噬企业利润的黑洞,ITAT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个问题。可见,这种独特的“铁三角”模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ITAT正是把握了服装生产商和商业地产商的需求,通过“铁三角”模式取得他们的认可和信任,将这些资源串接在一起,为已所用并获得快速发展。图1.1是TTAT商业合作示意图。
“三零”模式
ITAT与服装生产商、商业地产商形成“铁三角”联盟,从而创造了零货款、零场租、零库存的奇迹。
零货款是指ITAT向上游的2800多家供应商先拿货而后结歌,即进行代销。ITAT仅承担销售期间的保管和肯销费用。作为供应商,肯定首选经销方式,因为中小服装生产企业大都做代工。很想拥有自己的品牌,但建设品牌的庞大费用却是它们无法承受的,而在ITAT可以打自己的品牌,虽然在ITAT会员店里通常有上百个品牌; ITAT不用交“进场费”,没有漫长的结算账期,没有销售扣点,这些都使生产企业在流通成本上省了一笔。
零场租是指ITAT坚持以每月销售额15%的浮动场租和每个商场结算,而并不事先签订租赁合同。另外,ITAT 还在每个商场里设置专柜时,都强势地进行自收银,以加速现金流的周转。前几年的基建热造成了许多二类、二类商圈的商场经营状况一般,ITAT 的模式正好可以为他们找到新的收人增长点。当然,为了获取商场业主们的信任,ITAT 也向他们开放了T系统,商场业主同样可以随时监控ITAT专柜的销售额,计算出自己应得的金额。
零库存则是指让供应商承担库存压力和物流配送费用。要实现零库存就需要快速的货品流转,为此ITAT提供了ERP- P0S系统让每位供应商查询到自己货品的销售情况和库存信息,一旦遇到某个门店缺货,供应商立即对其提供门对门的配送。而对于一些相对偏远的供应商,ITAT的物流部可以帮助其配送货品,物流费用则要由供应商支付。ITAT的0A系统还能让供应商和门店管理者跟踪每单物流,了解每批货品发出时间和抵达时间。TTAT让供应商能够分析市场需求并及时地安排商品补充或调拨,以此降低了存货风险。
由此可见,零货款既降低了销售风险又是一种融资手段,这就能低成本地销售货品并赚取利润;零场租则把风险转嫁到了商场身上,如此ITAT的资金会具有更高的流动性;零库存可以让ITAT能够合理安排采购,大大节约了运营成本。
ITAT曾因独特的商业发展模式和短时间内所取得的业绩,一度被追捧为“商业神话”,也得到了华尔街投资机构的青睐:中联海外、摩根士丹利、美国蓝山(中国)资本等纷纷同意注资.
2006年11月份,由前艺龙刚创始人一唐越设立的美国著名投资基金蓝山中国资本(Blue Ridge)向IAT进行首次50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首期2500万美金。其实在此之前,接触ITAT的投资方络绎不绝,赛畜、联想、达展创投、东方富海等都看过ITAT项目,蓝山资本利ITAT一时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的明屋。随后,更多的投资方抛来绣球。
2007年3月,全球最大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蓝山中国资本( Blue Ridgc)和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一的Citadel ( 包括美林亚太有限公司)三老联手对ITAT集团进行7000万美元的第二次战略联合投资。三方分别出资3000万、3 000万和1000万美金。
至此、ITAT 共获约1.2亿美元投资。风投的进人,为其连锁销售网络的快速扩张赢得了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完成这两轮战略投资之后,截至2008年2月,ITAT 2007年销售额为37.6亿元,利润增长至10.2亿元。随后,ITAT准备2008年第二季度在香港上市,它在资本市场的目标是算资78亿港元。
由于ITAT扩张势头过猛,需要资金投入过大,因此资金链曾数度出现断裂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迅速上市就成了ITAT脱困的惟一选择。
获得几大投行注资后,ITAT 集团的投资方组成了强大的上市承销阵容。四家全球最知名的投行一高盛、 美林、德意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担任ITAT香港上市的承销商。这堪称豪华的阵容,本应为ITAT的上市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然而,ITAT的上市之路未如预料般顺利。
2008年2月21日,ITAT第一次向香港证券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材料,但聆讯中遭到否决,原因是其对商业模式描述不清,使港交所对其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可持绫性产生诸多质疑。
不久。香港联交所收到一封关于ITAT的匿名信,举报其在做账时采取的包括虚增销数据在内的不当会计行为。随后,其上市保荐人高盛与美林宣布终止与ITAT的合作,相继退出保荐上市的程序。在已向港交所递交公司上市申请后保荐人才出现变更,这些都使得ITAT不得不重新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同时再排期进行上市聆讯,其第季度上市的计划被搁浅。第饮上市被否之后,ITAT着手准备第二次的上市计划。
2008年7月,ITAT 赴港上市的计划再度搁浅,其在香港联交所的第二次聆讯再次被否,这意味着ITAT的资本动作之路基本进入了“死胡同”。
上市受挫后,质疑声再一次将ITAT推到了风口浪尖。盛极一时的ITAT随即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加上单店盈利能力疲软,ITAT 不得不大规模收缩,各处店铺接连关闭。由此引发了ITAT大规模的地震:裁员、关店、拖欠工资和供应商货款等一系列问题陆续被曝光。此时,上市对于ITAT及其投资人来说,基本是省望。
面对艰难的局面,ITAT 不得不出让股权。2008年7月初,上市未果后债务缠身的ITAT终于找到了新的投资方,山东如意集团将出资5亿元人主ITAT,并对其业务进行全面调整,力争两三年内上市。与此同时,确切信息表明,包括集团首席执行官(CEO)、 营运、采购总监在内的主要高管悉数离职。到2009年4月,深圳总部的旗舰店关闭。2009年8月,ITAT官方正式宣布“ITAT终止与山东如意集团的并购沿谈事项以及相关交接工作、山东如意人员全部撒出集团与相关机构”。至此,山东如意集团放弃与ITAT的并购洽谈使得ITAT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落空了。
曾经被认为牢不可破的“铁三角”终于被事实证明是不堪一击的“泥三角”,IIAT 模式在风险投资业界也被判“死刑”。谁也没有料到,这样一家被人们视为业界新星的企业,竞会在一年之内沦为一颗陨落的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