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读财报:大健康新时代下,传统中药企业如何战略转型?(上)
不像特斯拉、比亚迪所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总有着足够的热度和高精尖的技术,也不像贵州茅台、五粮液所在的白酒行业总有着极高的毛利率,中药行业给人的感觉总是朴实低调的。如云南白药、片仔癀、同仁堂以及东阿阿胶等,都是手握国家保密配方而一向经营稳健的传统中华老字号企业。
而且在这些药企的流通大股东中,你经常能找到北向资金、社保基金、中汇金、中证金、林园投资等明星资金的身影。
但是提到中药本身,总会想起小时候被一碗碗棕黑苦涩的药汤支配的恐惧。要说中药治病那是真有用,但总是要本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原则忍着反胃喝下去,而且常常一喝还是十天半月起步……没错,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中药行业。
前几日一则消息又将舆论的焦点引向了中药行业:民政部发布的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告将中国中药协会的评估等级由4A降为2A,使协会成为被处罚的23家社会组织中唯一一个被连降两级的单位。中药协会的降级表面上是与协会违规给鸿茅药酒颁奖有关,但背后总会引起人们对中药行业的深入思考:
现在的中药行业还是个适合投资的好行业吗?
传统中药赛道上的企业,面临业绩瓶颈又该如何转型实现新的发展呢?
一 | 大健康时代已经来临
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定下明确目标:
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2030年该规模要达到16万亿。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而且中国的人均健康支出不足美国的5%,仅为全球人均健康支出的20%,因此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爆发又让全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医使用的原料均为自然草药,更讲究全局的阴阳调和,“治未病”的理念与当代的保健理念符合,而且对于一些亚健康和慢性病有着比西药更好的效果。很多家中药企业手握国家绝密配方,构建了绝对的护城河。
但是在这个互联网+新零售+大健康的新时代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西药能覆盖的疾病越来越广泛。相对于动辄多个疗程、一个疗程就要数天乃至一周的中药来说,西药凭借直击病症、能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成为了当代快节奏生活人群的首选。
所以说换一个角度看,虽然大健康带动药品发展是趋势,但对于中药来说实际可能并没有这么乐观
1.指数表现垫底
先从数据上来看,在医药的所有子行业中中药指数表现一度垫底。2016-2020年,当化学制药、医疗服务等子行业指数站上两千点、三千点的时候,中药依然在1500以下徘徊。
2.国内发展慢,国际无优势
刚才也说道,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发展,西药能有效覆盖的疾病范围在不断扩大。而发展千年的中医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撑,以及现有草药原材料的制约,这也意味着中药很难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突破性的大发展。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也正是因为中医的难复制性导致其在国际的传播受到阻碍。从数据上来看你可能难以相信,在当前的世界中药市场上,日本韩国的份额已经远超我国中医药份额,也就是“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的尴尬局面。我们所倡导的“中药国际化”现在很可能已经变成了“中药材国际化”。
3.负面新闻频出,中药到底管不管用?
对于中药的药理始终带着一点“神秘色彩”,对于这几服药为什么能治好病很多医生也是“说不清、道不明”、患者更是“听不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能够更全面地接触到各种信息,自己也相应产生了更加理性的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会对中医这种“看不懂”的东西产生怀疑。
而最近一些关于中药的负面新闻也使行业陷入窘境。如云南白药牙膏中被质疑有西药成分,同仁堂身陷“蜂蜜门”,更具杀伤力的是电视广告中的各种所谓的演员“老专家”,以及打着中药保健名义推销的各种药酒等等。这都让中药的“神秘”开始变成“不可信”。
4.政策监管趋严
由于中药市场曾曝出知名药企的药材质量不过关、药品产假、哄抬药价、虚假夸大宣传等负面问题,中药产业的监管已经不断趋严。随着医改持续深入,涵盖“4+7”带量采购、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保支付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相应落地实施
监管趋严对于行业长期来说是好事,但短期也将会对药品销售环节的挑战越来越多,市场压力随之增大。
5.研发难,创新少
相对于西药,在中国传承发展了上千年的中药想要在药的品类上实现创新的确很难。因为中药更讲究对人全身系统的调节,更看重长期的疗效,而就是这样系统性的、长期性的治疗成果想要临床验证需要更长的时间。对于生产中药产品的企业,研发新产品所需投入高额费用和大把时间,还是吃老本更加舒适。
从数据上来看,传统中药企业的销售费用远远高于研发费用,传统中药头部企业云南白药、同仁堂、白云山的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占比都不超过1%。
6.中药价格贵,医保覆盖少
相对于中药,西药在成本上更有优势。虽然一小片药片的价格可能不低,但是西药的服用量与服用频次往往比中药少得多,而中药一次一抓就要一大包。更关键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很多中药都没有纳入医保范围,本来就不便宜的中草药还得大部分自掏腰包,这让中药逐渐失去了成本优势。
从关于中药进医保的新闻中“拟提高”、“拟立法”、“提案”、“报销难”等关键词中就可以看出,中药医保报销体系还没有完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