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由马可斯·戈德门创建于1869 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之一,也是企业股份投资以及夹层交易投资的全球领先者。截至2008年12月30日,高盛管理376亿美元的资产,其管理的资产中投资银行业务占14.9%,交易与。直接投资业务占67.9%,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占17.2%。
公司以投资银行、交易与直接投资、资产管理及证券服务为主要业务,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1个办事处。
高盛团队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其所有投资的运作都建立在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在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众多投资银行轰然倒塌之时,高盛仍傲然挺立在华尔街,由此可见其实力之强大。
高盛被誉为“百年老店”、“赚钱机器”、“创造历史”但这些字眼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说明高盛的实力。就算在金融危机之后的今天,高盛依然是世界顶尖商学院MBA毕业生趋之若鹜的追求,而一旦成为它的合伙人,就可以成为美国<财富》杂志眼中的“华尔街王子”了。
虽然高盛早期的发展颇具波折,从19世纪20年代成立信托投资公司之后的迅速发展,再到1929年金融危机公司的一落千丈,随后30年在西德尼.文伯格保守、稳健的经营下恢复元气,再引入大宗股票交易、外汇交易、资本投资,高盛迎来了多元化崛起的时代。
1998 年公开发行上市夭折后,高盛掌门人针对高盛在业务组合、资产管理和公司内部组织等方面的弱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凭借着综合业务战略的优势,高盛获得长足发展,一举成为企业股份投资以及夹层交易投资的全球领先者。值得一提的是, 综合性业务使高盛强大,而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20世纪70年代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由此成为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综合业务战略+反恶意收购”两拳出击,成就了高盛在业内的翘楚地位,而高盛的独特投资理念更进一步保障 了它的“霸主”地位。
总结高盛的众多投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其投资极具特点,有人用“十拿九稳”、“跨度大手笔”和“五行八卦掌”来描述它的投资。与很多机构豪赌相比,高盛显得格外谨慎,不做没把握的投资;从传统制造业、能源到新兴的互联网、环保节能、户外传媒等,高盛无所不在,选中所在行业内行业中最领先或者最有潜力的,选定之后出手就是大手笔:横跨几个行业,看似不经意的“点金手”背后,是高盛“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强大的投资逻辑。
今天看来,也正是因为这种综合型业务和谨慎的投资特点以及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高盛才能成为这次金融危机中屹立不倒的少数者。全球化战略导向下,高盛较早就开始了其国际化步伐,自20 世纪90年代初开始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1984 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它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体来看,其在中国的投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户外媒体和食品饮料等,投资的企业发展阶段以获利期和扩张期为主,投资项目包括平安保险、中国网通、中芯国际、海王星辰、分众传媒、工商银行、西部矿业、太子奶、熔盛重工和红狮水泥等。
值得关注的是,高盛“创造历史”的本领在中国也被发挥到极致:成为第一家获得 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第一次成功地使中国通信、航空、金融以及石化行业踏上民营化和公开发行之路的外国证券公司,第一个三次担任中国主权债券发行和承销的外国证券公司,协助完成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合资案的外国证券公司,第一个组建合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中国不良资产的外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