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市稳定作用
大量使用的股指期货在危机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实际上,股指期货是一种有效的、基础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它为市场提供了保值避险手段和双向交易机制,进而提供了风险出口,即利用交易期货合约的方式,将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成功地进行剥离、转移和再分配,将大波动化为小波动,在日常波动调整中有效化解风险,有助于减缓危机冲击,稳定投资者预期,实现市场稳定。
在此次金融海啸中,股指期货在稳定市场方面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展现。尽管有了股指期货,不能避免此次危机的发生,不能改变市场的根本走势,但是没有股指期货的稳定运行和充分发挥功能,股市跌幅可能更大、跌势可能更凶,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正如雍志强(2008) 所指出,此次金融海啸中,股指期货“有助于减缓美国股市的崩盘式下跌”。杨再斌②(2008)统计了30个市场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米的最大跌幅,结果表明22个已经推出股指期货的市场的股票现货平均跌幅为46.91%,8个没有推出股指期货的市场的现货指数平均跌幅高达63.15%,巴西、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泰国5个新兴市场现货指数跌幅仅为47.1%。他也由此认为,“ 此次危机中,有股指期货的市场,现货市场的波动幅度要远远小于没有股指期货的市场”。李康$(2009)也认为,“本次美国饮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动荡中,股指期货交易量暴增,不但为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流动性,且有效减缓了次贷危机的冲击力度,并对美国资本市场风险的缓解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五种实现机制
危机期间,股指期货市场分流了现货市场抛压,缓解了市场的崩盘式下跌;通过期现套利机制,发挥平抑价格波动的作用;通过远月合约揭示远期价格,发挥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凭借在交易时间、交易成本、交易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在现货价格不存在以及尚未充分反映市场信息的情况下,发挥了价格提示作用。总的来看,股指期货的股市稳定作用有如下五种实现机制。
1.保值避险机制。
股指期货的首要作用就是保值避险。自1982年在美国诞生以来,股指期货就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避险工具,使用时间长、范围广、效果好。此次危机中,股指期货交易量及持仓量大幅增加。以美国E - mini S&P500指数期货的持仓结构来说,80%-90%的持仓仓位为机构所持有,它们是危机期间股指期货的主要使用者。而机构利用股指期货的主要目的是避险,比例为60%一80%。与之相对应,利用股指期货进行的投机交易比例在下降,比例仅为10% ~ 20%。通过使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可以有效地化解危机中的系统性风险,实现自身的保值目的。同时,这种操作也能够有效地减缓市场的抛售压力。因为有了股指期货,投资者在面临如此危机时,只要恰当地做了风险对冲操作,还可以选择继续持有股票,而不是简单地卖出股票。相反,如果没有股指期货等避险机制,那么投资者只能抛售股票,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种对单个投资者来说十分理性的行为,加总起来就可能变成集体的非理性。部分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将引起市场恐慌,导致更多的投资者竞相抛售股票,这就将造成股市的新-轮下跌,一轮因为恐慌而产生的非理性下跌。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股指期货,市场上原本进行套期保值的投资者不能再通过股指期货进行保值了,都争先将手中的现货头寸抛出进行了结,那么股票市场会出现什么状况?可见,没有避险机制,市场难以稳定。
2.价格平抑机制。
股指期货市场的出现使得股票市场有了一个影子市场。期货价格始终以现货市场价格为基础,并通过套利机制加以确保这种关系,最终使得两个市场能够紧密联系。一旦股票市场价格出现过度偏离,都将出现积极的套利交易,对两个市场之间的价格背离进行纠正,直至两个市场的价格保持在一定的区间内。 这个区间即所谓的无套利区间,区间内的期现货市场价格之差已经很小,还不足以为套利行为的发生提供足够的盈利空间。非常具有代表性的E -mini S&P 500指数期货的近月合约基差大都保持在10个指数点或1%之内。可见,股指期货通过套利机制,帮助纠正现货价格的异常波动,可以起到平抑价格波动、校正现货价格的作用。2007- 2008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香港股指期货市场上套利交易占到13%左右,整个衍生品市场的套利交易占21%,这类交易对价格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价格提示机制。
在正常市场情况下,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信息时,由于参与规模、市场影响、个股信息反映便利程度等原因,主要还是由现货市场起到基础定价的作用,期货市场一般无法取代现货市场。但在现货指数价格缺失的情况下,可以由期货市场给出市场价格参考,从而避免市场陷人恐慌之中,这就是所谓的股指期货的价格提示作用。现货指数价格缺失的原因有几种,包括现货市场设开盘,现货市场在交易时间中的暂停或关闭,以及现货市场的价格数据陈旧导致信息未能及时更新等情况。金融危机中信息瞬间万变,系统性风险加大,个股风险相对变小,这个时候期货市场的价格提示作用就发挥出来了。现货市场在揭示个股价值信息方面更加灵活、方便和及时,而期货市场在揭示系统性信息方面更有优势。尤其是很多市场的股指期货采取24小时连续交易,在价格提示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例如,E-miniS&P500股指期货是从芝加哥当地时间周日17:00开始交易,因此,当雷曼兄弟与美林证券的坏消息在2008年9月14日(周日)传出时,CME的E-miniS&P500指数期货率先开始交易,开盘即大跌3%,至纽交所开盘时,跌幅为3.5%。纽交所周一9:30开盘后,因部分成分股开盘价延迟产生,S&P500指数期现货间的基差-度达到3%。随后20分钟内,股票价格迅速向期货价格靠拢,基差收窄至0.2%以内。此后,现货市场已经充分反映市场历史信息,在对未来的定价中重新发挥积极作用,期现货市场再度实现了高度契合的走势。在现货市场价格缺失(未开盘),或价格信息反映尚不充分时( 开盘初期),期货市场价格起到了积极的提示和参考作用。
4.预期稳定机制。
所谓预期稳定作用,是指期货市场上多个合约的市场价格,不仅显示出对近期现货市场价格的预期,也显示出对远期现货市场价格的预期,从而让投资者认清未来,不必过于悲观,这在危机中极为重要。因为危机中人们恐慌情绪严重,普遍对未来失去信心,习惯性地过于悲观。而现货市场只有一个当前价格,集中地反映了危机中全部负面信息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情绪,难免出现超调。相比而言,期货市场产生多个价格,不仅通过近月合约产生了对市场近期价格的判断,同时也通过远月合约产生了对市场远期价格的判断。期货市场近月合约价格将更多地反映出危机的影响,尤其是当月合约价格几乎可以与现货市场- -样反映当期所有信息的影响,而远月合约价格则会把危机的持续时间等其他因素考虑进来,避免受到危机中恐慌情绪的过度影响,相比现货价格走势更加稳健。因此,期货市场的多个价格形成了具有一定期限结构的现货价格的反映,市场稳定效果更明显。
例如,2008年9月17日和22日E-miniS&P500指数期货的5个上市合约及指数的收盘价情况有三个特点。一是尽管现货指数跌幅较大,但远期合约(这里指后到期的三个合约)价格普遍保持着很明显的升水。在整个9月份,远月合约除9月18日外,几乎都保持着正基差,即期货价格高于现货指数价格。二是近月合约价格涨跌幅度要小于现货指数价格。在9月21个交易日中,12个交易日是这种情况。三是不但近月合约价格涨跌幅度小于现货指数价格,而且远月合约价格涨跌幅度还要小于近月合约价格涨跌幅度,进一步表现出了股指期货价格的稳定性。在2008年9月的3日、5日、10日、17日、22日、25日以及26日,都出现了这种期现货价格的收敛性排列。除此之外,9月份共有12个交易日远月合约价格涨跌幅度小于现货指数。可见,远期价格的出现提示了投资者未来的存在而不必过于恐慌,远期价格的相对坚挺更对重树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有直接帮助。
5.流动性提供机制。
危机中最为恐怖的是市场流动性出现问题,投资者想要出逃都找不到逃生渠道。而在市场动荡时,现货市场可能会出现市场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市场深度降低,瞬时成交成本加大。与之相反,越是在危机动荡时刻,股指期货等全球场内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则越会出现交易量、持仓量大幅增加的现象,成为危机中难得的流动性充沛的市场,承担现货市场大量抛盘压力,为全市场提供逃生渠道。例如,“87 股灾”中,CME在1987年10月19日一天就吸收了27000张合约抛盘。如果转换成股票,大约为8 500万股,这相当于当日成交量的14%。而此次危机中,光是在2008年9月16日-天,仅E-miniS&P500指数期货就成交6078 506张合约,相当于承载了大约3600亿美元的抛盘,对缓解美国股市崩盘式下跌的作用十分明显,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
股指期货市场之所以能够在危机中保持良好流动性,表面上看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它吸引了大量的交易者积极参与,进一步的原因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交易功能上的优势。现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融资和定价,而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功能则是风险管理。因此,越是风险发生时,股指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得越为充分。二是交易机制上的优势,包括速度快,成本低,具有杠杆性、连续交易以及更加便利地反映系统性信息及风险等特点。比如,在坏消息突然来临时,投资者倾向于第一时间在期货市场做风险对冲,高效、及时地锁定收益。三是交易结构上的优势。与现货市场较为单--的交易模式相比,股指期货市场交易模式更为丰富,不但有投机,而且还有套期保值、套利等交易者。尤其是套利交易者,主动积极地捕捉市场机会,是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提供者。例如,当风险来临时,现货持有者为规避风险而纷纷抛出现货,导致现货价格偏低。低到一定程度后,套利交易者就会积极入场,买入现货而抛出期货,从而为现货市场提供流动性,满足避险投资者的卖出需求。可见,风险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只能不断转移,从无风险承担意愿的投资者身上,转移到有风险承担意愿的投资者身上。通过这种转移,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大幅提高,市场也因此变得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