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市公司为关联方借款任意提供担保。目前,由于公司融资的渠道受到限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利用上市公司的担保向银行借款。如果在贷款到期时无法偿还,上市公司需要负连带还款责任。如果上市公司也没有能力或不愿支付这笔巨额款项,则会被告到法庭,造成连锁的或有负债。大量的担保不仅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潜在的财务风险,而且也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投资者要学会识别其中的风险。
(2)诉讼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与公司随意为他人担保有很大关系。在公司无法替他人还债的情况下,往往被告上公堂。同时,经济纠纷也会引起公司可能在将来作出赔偿。许多ST, PT类公司为大股东担保巨额贷款,并惹来一系列官司,如ST粤金曼、ST九州、PT中浩、PT水仙等都曾面临重大诉讼和担保负债。
(3)产品担保负债容易发生。尤其对于家电企业,由于销售产品时作出了保修的承诺,意味着公司在将来可能支付一定的维修费用,所以必须提前提取足够的产品担保负债,才能降低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有的家电类上市公司年报中未披露是否提取了产品担保负债,这实际上隐藏了一部分风险,投资者要警惕。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资产负债表及利润分配的情况说明,以及其他重要事项的说明。相对来说,财务报表附注简单明了,分析起来比较容易,关键是投资者要提高对附注的认识,并能根据附注的提示对财务报表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这不仅能帮助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而且也有助于投资者辨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银广夏虚假业绩案,虽然蒙蔽了许多投资者,但也有人仅根据对其财务报表附注的分析,便发现了它虚假信息的痕迹。
银广夏曾经被认为是沪深股市成长性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股本连年高速扩张,“业绩”大幅提高。而从银广夏2000年财务报表附注上,投资者便会看到,它的主要利润来自银广夏和德国一家公司签订的巨额出口合同。据称该公司与德国一家公司签订了60亿元为期三年的出口合同,而出口的产品是能赚取巨额利润的二氧化碳萃取产品。投资者也许没有办法调查其合同的真伪,但如果借用电脑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便可以发现两个破绽,一是德国的这家大“买主”在网络上很难查到,这与一家有60亿元支付能力的跨国大公司是不相符合的:二是二氧化碳萃取产品也并非利润高得惊人。虽然投资者很难继续调查出事实真相,但至少要有所警惕,对其“优良业绩”有所怀疑。事后证明,银广夏的所谓大量出口纯属是子虚乌有,2000年出口只有3.3万美元,2001年1-6月份出口额为零。在刨除虚构的出口收入之后,银广夏已经连续两年半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