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黑马怎么选:股票行情动向分析
筹码出现集中趋势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超常规发展,上市公司的股票集中度有增加趋势。一项抽样统计结果显示,约有50%的上市公司股东数较2000年年初有所减少。
股东数减少,意味着单个股东的持股数上升,相对应的是该公司的股票集中度也得到提高。而在市场开户数大量增加的前提下,约有50%的上市公司股东数较2000年年初有所减少,由此可以大致断言,现在市场股票筹码集中度较2000年年初有所增加。
这项抽样统计截止至2000年8月9日,在此期间共有54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中报。其中公布本公司股东数的仅有200家,剔除纯B股公司和1999年年底没有公布股东数的公司后,共有186家上市公司在1999年度年报和2000年中报中公布了本公司的股东数。
统计表明,在这186家上市公司中,91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股东数增加的有95家。在上半年市场新开户数增长约14.5%的前提下,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股东数却出现了下降。
不过从186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总数看,股东数变化不大。1999年年底这186家上市公司的股东总数为815万户,2000年6月底为899万户。股东数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机构投资者大量增加,使得大量流通股集中到机构投资者手中,使得股票集中度提高;另一方面,由于近期股市向好,吸引大量中小投资者加人股市。他们的持股数量不多,每个账户往往会拥有几只,甚至十几只股票,从而抵消了由于股票集中度增加而导致的股东数减少的效应。这就造成了50%的单个上市公司股东数虽然出现下降,但股东总数却有所增加的现象。
统计还表明,股东数变化与投资股票收益率呈明显的反比关系。2000年上半年,所有样本公司的投资平均收益率为52.47%,在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的所有公司中,股东数有所扩大的为19家,股东数减少的却有46家。
下面一组数据可能更能说明问题:2000年投资收益率较差的厦华电子(负8.34%)和重庆啤酒(负7.61%),他们的股东人数分别增加了4倍和3.7倍。而涨輻超过100%的26家样本公司中,股东数减少的公司多达20家,股东数增加的只有6家。
国企大盘股中流崛起
国企大盘板块否极泰来,迅速崛起并成为市场主流领涨板块。2000年下半年管理层对“三类企业入市”解禁,但当时股指已“高处不胜寒”,又处于连续阴跌之中,这些机构资金并未大面积入市。2000年年初科技股与网络股的迅速升温也没有给这些资金太多的入市机会。2月底以来网络与科技这两个所谓的新经济板块的深幅回调,但这两个板块的筹码仍然集中在一批证券投资基金及广大中小散户手中,三类企业面临了一个入市的指数点位,但品种无疑需要更新。恰逢宏观经济止跌回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国企效益普遍回升,这一点三类企业无疑体会最深,于是国企大盘股成了意想不到的主流品牌。而大多数中小投资者仍未真正意识到市场热点的悄然转换,依然沉醉于“网络+科技”的神奇梦幻中,并未能转换惯性思维及时将科技股换成国企大盘股。
绩差垃圾股再度升温
在国企大盘股轰轰烈烈、轮番上涨的同时,ST股、绩差亏损股等垃圾股也不甘寂寞、不断升温,近两个月涨幅普遍在30%以上。尽管大部分垃圾公司经营困难,业绩连年亏损或滑坡,相当部分还面临着被PT或摘牌的命运,然而这丝毫不能掩盖这些垃圾股的无穷魅力,ST琼海虹、ST粤海发、ST深安达、ST金马、川长江、深万山、石油济柴、中国七砂等垃圾股在短短数月内股价连续翻番。“乌鸡变凤凰”的神奇故事,吸引着众多的投机资金对垃圾股情有独钟,乐此不疲,“越穷越光荣”也成了许多垃圾股备受宠爱的真实写照。由于绝对价位相对较低、流通市值相对较小(如石油济柴最新流通市值仅7.46亿元,深万山流通市值仅7.81亿元),一般中等规模的机构或几个大户联手就可以操纵其股价,想象空间也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由于绩差或亏损,为了恢复融资功能或避免戴上ST或PT的帽子,众多的垃圾公司重组愿望最为强烈,都在千方百计地希望通过重组以求再生,这都为垃圾股的炒作制造了充足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