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暴跌,央行突然出手救市,给股民带来了一丝希望。虽然央行意外出手,但仍然无法挽回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回顾A股市场的表现,其中,上证指数盘中最大跌幅超过了7%,并一举跌破3 900点关口,最低探至3875点。至于创业板指数,盘中最大跌幅更是接近9%,达到了全线跌停的状态。
截至收盘,上证指数依旧下挫3.34%,深证成指暴跌5.78%.至于中小板以及创业板指数,则继续成为市场的重灾区,分别暴跌了6.61%以及7.91%.
值得注意的是,继A股市场出现逾2000只股票封于跌停之后,市场仍然延续着这一恐慌的情绪。截至收盘,两市逾1500只股票封于跌停的位置,市场的恐慌情绪仍有进一步蔓延之势。
除此之外, A股市场也无法避免市值大幅蒸发的局面。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 A股市场市值蒸发超过12.1万亿元,而投资者人均损失也达到了13.5万元。
事实上,在这轮暴跌行情之前, A股市场也出现过单日暴跌的行情。其中, "5 -28"暴跌事件让不少投资者记忆犹新。而在大约2个月的时间内, A股市场出现单日暴跌的次数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随着6月中下旬股市的突然转向,实则让不少投资者无法适应。其间,利润损失过半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而亏掉之前所有利润,乃至影响到自身本金的投资者数量却逐渐增多。
与此同时,盲目动用高杠杆工具的投资者,成为这轮调整行情之中,摔得最痛的群体。其中,借助民间配资渠道进行大比例配资的投资者,已经有不少遭遇平仓乃至爆仓的风险。而动用结构化高杠杆工具的投资者,则逐渐遭遇大规模平仓的风险。
如果按照市场这一下行节奏继续发展,恐将随时波及券商两融的客户。届时,若引发大面积的两融平仓风险,或将引发进一步的市场踩踏效应,最终加剧股市的波动。
显然,面对波动率持续飙升的A股,日均数百点的跌幅已逐渐变成常态现象。但是,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实则暗示了股市存在失控的风险。退一步来说,如果市场引发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则其影响力将会呈现出倍数式的扩张,甚至还可能会影响到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
央行超预期地出手救市,却无助于股市止跌,这确实是一种可怕的信号。显然,虽然央行的“药量”加大,出手果断及时,但仍旧无法挽回已降至冰点的市场投资信心。此时此刻,市场实则处于“放大利空,缩小利好”的阶段。换言之,在市场处于极度恐慌的氛围下,一系列的利好消息却被空方无情地压缩。
笔者认为,在这个时候,市场已经到达牛熊分界线的位置。退一步来说,如果此时市场失守这一关键区域,则意味着A股市场将再一次回到熊市之中。更可怕的是,一旦股市重新陷入熊市,则暗示着我国经济转型及注册制全面铺开的进程或将无限期地拖延。
因此,鉴于当时的敏感情况,笔者认为,管理层确实需要格外重视。对此,有几大举措值得管理层去积极考虑。
其一,汇金出手增持,向市场释放出稳定的信号。
回顾2015年5月底,汇金首次减持了四大行的股份。随后, A股市场出现了单日暴跌的行情。此时,汇金减持成了5月28日股市暴跌的导火索。
时隔1个月, A股市场暴跌近25%,市场估值压力也大幅地降低。此时此刻,如果汇金出手增持,则有利于市场的逐步企稳,同时传递出股市做多的信心。
其二,减缓新股发行节奏,由1个月核准2批调整为1个月核准1批。
实际上, 自2015年5月起,证监会也加快了新股发行的节奏,从原来的1个月核准1批调整为1个月核准2批,而每月市场的新股发行规模也飙升至50家左右。与此同时,大盘IPO的频繁来袭,实则极大地加大了市场的负担,也使A股牛市的成果大打折扣。随着A股投资信心的迅速降低,新股发行节奏也需要及时调整,或恢复为原来1个月核准1批的节奏,以逐步修复市场的投资信心。
其三,暂时减缓股市“去杠杆化”的节奏,给市场一个喘气的机会。
证监会在股市“去杠杆化”方面下了狠功夫,而对场外配资的打击力度增强,实则提升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加剧了市场的短期波动。与此同时,作为多数场外配资接入口的恒生HOMS端口也基本暂停了新客户HOMS开通的请求,这实则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去杠杆化”的压力。
其实,证监会加快股市“去杠杆化”的进程,本意是为了A股牛市能够走得更慢、更长。然而却因短期打击力度过大,用力过猛,瞬间扩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给市场造成了致命性的伤害。
因此,在当时股市濒临失控的状态下,证监会也需要考虑到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适度减小“去杠杆化”的力度,给市场一个喘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