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企业最重要的变量无非是三个,一是诚信,二是商业模式,三是执行力。诚信这东西很好办,只要静静观察几年便知,有时间听听业内的或该公司的上、下游供应商或顾客以及中下层员工的窃窃私语便够了。如果你实在不放心,可以用股票风险分散的办法来解决。
一家公司内部可能有好几个业务板块,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不同的。总的分类无非是轻资产型或重资产型,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自营或代工,顾客是集中几家还是面向大众,成本如何确定,产品价格是受管制还是完全放松的,业务量可以放大和延伸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如审计行业、理发业,或者系统集成)。银行是靠吃利差,还是靠收费增收;买了汽车之后,提供多少年保修或赔偿;广告公司有多少风险;保险公司暗藏多少风险;零售企业如何付租金,如何与供货商返点;技术公司在专利费和特许费方面变换复杂,存货由谁承担损失,有无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以及如何与经纪人的分账,等等。泛泛而谈,很难说哪种商业模式优越,哪种商业模式落后,关键是要理解每家公司如何生存,如何赚钱,现金如何进账,隐蔽的风险在哪里。
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CharlieMunger)都很不喜欢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因为这个行业前期投入太大,风险太大。而且,遇到经济下滑时,这样的公司容易出大问题。但是,他们投资了很多重资产型的公司的股票。可见,在巴菲特的眼里,优秀的管理层比商业模式更重要,或者可以弥补商业模式的缺陷。比如,几年前他们就持有伯灵顿北方铁路公司(BurlingtonNorthem)22.6%的股权。在2009年11月,他们又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用31.5%的溢价收购了全部的剩余股份,并把该公司私有化。单单是这一一项后续投资就花费206亿美元。铁路不可谓不是重资产型的公司。而且,巴菲特还花巨资投资了几家航空公司,包括很不成功的投资,比如美国航空公司(USAirways),和很成功的投资,比如NetJet(一家没有上市的商用飞机租赁公司)。此外,巴菲特还投资了一些其他的资本密集型的公司,比如中国石油(赚了也卖了)和康菲石油公司(CanocoPhilipe,亏了并且卖了)。当然,大家不要低估了乐购(Tesco)超级市场连锁店的资本密集程度(即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这也是巴菲特的爱股之一。
巴菲特喜欢保险公司,因为保险公司在保费收入与赔付额之间有一一个巨大的差额(利润),而且在时间上,收保费与最终的赔付有一个相当长的差距。这就是免费的贷款。有句大实话:占用别人的钱财好过自己的钱财被别人占用。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是好公司。零售企业虽然也占用供货商的资金,但巴菲特对
多数零售公司所面临的激烈竞争状况很担心。
一个理发师(或者审计师、律师)平均每天赚1000元,那么你聘用10个理发师就可以赚10000元。这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例子,利润比较难以放大。相反,微软的软件开发成本相对固定,但销售额可以无穷增长,而对成本的影响很小。也就是说,它的边际成本下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资本市场喜欢软件公司而不喜欢系统集成公司的原因。在一定范围内,零售企业有点放大效应,但它们的放大效应比较有限。批发企业就好多了,银行业的放大倍数算是不错的,房地产业也是如此。但建筑安装业的放大效应就很差。医药公司面临很高的风险(研发的失败太正常了),可是,一旦成功地发明一个商业化的专利产品,它的利润就有很大的扩张和放大效应。
我对企业的执行力体会很深。有些公司本来运气好,在一个不错的行业,外围的条件也不错,可是因为执行力太差,业绩和股票就很不争气。什么叫执行力?打个比方,几个咖啡杯了放在客厅里的茶几上,全家人都认为这些杯子应该拿到厨房里去洗洗,再放到柜子里,但谁也不想放弃电视里的球赛转播,所以这些杯子一直放到半夜大家入睡前或明天早晨还在客厅里。
执行力的好坏在国企和民企有不同的表现。在民营企业执行力差也许是因为大股东变懒了,性格上有问题,或者事无巨细的工作方法限制了众人的积极性。在国企,执行力弱也有多种原因:也许是几个高层各有后台,所以不太和睦,什么事也做不了:也许是政府主管部门干预太多,所以董事会作不了决定,而且即使作了决
定,也容易被上面推翻;还有一个可能性是,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对公司的营运结果不太在乎,或者虽然有激励机制,但其他来源的好处也许更吸引人,或者是,虽然有激励机制,但没有惩罚制度,所以形成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光有激励制度不行,它只能给大家美好的愿望,但不能刺激勤奋。要大家勤奋,就必须有鞭策。
在一家公司内部,5个董事可能都完全赞成某项资产应该尽快处理掉,不然其市场价值会不断下降。开会时,5个董事个个慷慨激昂,但散会了,谁去主持操办这件事?功劳如何分配?有真正的问责吗?
有人需要拿出一个方案或实施步骤,可能需要去与各个监管部门沟通。与这些部门沟通时,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障碍:社会和谐会不会受影响?资产如何评估?高层如何再安排?最后,主办这件事的副总裁可能会心想:“我何必惹这个麻烦呢?”当大家的热情消逝时,这件事也就束之高阁了。如此反复,大家也就成了习惯。
在国企,执行力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太多,不干活的人太多,这使得干活的人不开心。时间一长,原来干活的人也就变成了懒汉。比如,要做某件事,本来只需要5个人,但公司里人多,大多又不对路,或者南郭先生很多,结果每次都是那么几个能干的!人在忙碌。公司本应该裁掉一些无用的人,再招些有用的人,但这样做太难。而且,上级主管领导还不断往公司里塞亲友,有时不干活的人的存在使干活的人很愤怒,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干。三个和尚没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