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的创业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好听的话。我只听说“它是一个大泡沫、一个堵场,人们在博傻,很不理性"。虽然媒体和观襄家们经常讽刺创业板,可股民们仍全然不顾。而且,我斗胆预言,这些公司的估值永远会让观察家们着不懂。究竟为什么呢?
窃以为,我们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在哪里?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待别值钱?我认为,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在于他们想出了一个赚钱的主意:他们组织了一个系统,竖起一杆大旗,号召人们跟随,敢于承担资金、时间和声誉等方面的风险。有些企业家是被逼出来的,有些是自您的,但结果都一样:做企业就是对人的组织能力(或系统集成能力)的召唤、调动、锻炼和提升。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本人)出于畏惧,忠得忠失,缺乏自信,或其他原因,一直让自已的组织能力沉睡和荒废。当然,其他领域的事业(比如学术、政府,甚至家庭生活]都需要组织能力,但那是不一样的组织能力,企业家赚钱是因为他们有超群的组织能力(当然运气也很好)。
中国企业家特别值钱是因为他们要承担很多额外的风险,攻克更多的障碍(包括政策、监管、市场等],而且失败的概率特别高。所以对于那些脱颖而出的企业和企业家,甚至包括还在成功的路上苦苦探索的企业和企业家,市场愿意付出很高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一种补偿和认可。而且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如果别人想创办一个类似的企业来加入竞争,门槛会越来越高,他和他的家庭会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这些因素是我们在市盈率、市净率或其他指标中找不到的。我跟基金经理们推介股票时经常说,这个公司的市值(或企业价值)是30亿元,但它的重置成本(如果该业务值得重置的话)远远高于30亿元,这就多少避开了短期利润变化、经济周期更迭和会计上的小把戏对估值的影响。这种方法至少可以作为传统指标的补充。
杰出的组织能力在全世界都属于稀缺资源,尤其是在中国。估值高是这种稀缺性的表现,也是对未来企业家的诱感:“站出来吧!它固然将劳你筋骨,苦你心智,但你会得到很高的报偿!”中国企业的估值高不仅体现在创业板上,也反映在中小板和主板上。这反映了营商之艰,组织能力之难求,当然也反映了股票的相对稀缺性。关于营商之艰,请大家看看本书另文《中国股民为什么特别多?》。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中国股民对中小盘股的偏好,这偏好与香港市场形成鲜明对比。香港市场以基金为主导,大盘股的估值一般高过中小盘股(因为大基金买卖小盘股有困难),可是在内地股市,散户居多。而且这里的大盘股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它们的兴衰主要不取决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而是取决于政府的意向。加.上它们的增长潜力有限,因此它们的估值普遍比较低。
媒体和观察家们往往把中国小公司(包括ST公司)估值偏高的现象归结为“不理性”,我看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虽然有些散户也许很不理性,但作为一个集体,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小公司特别是“坏公司”的执著追求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特别值钱。尽管他(它)们破产的概率很高,最终不能大富大贵的概率更高,但资本市场铁了心要追捧他(它)们。股民们买的是大富大贵的可能性。
由于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的下降,赚钱机会的减少,人们对一般企业的回报率的期望值在不断调低,这会导致各种资产的市盈率的上升。如果以前大家认为15一2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未来大家都会对30~40倍的市盈率习以为常。